——詳解三大舉措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政策上,要考慮如何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實現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
加快農村發展,一項重要任務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財政部經建司有關負責人18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財政部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重點從三方面大力支持玉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利益,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
加大財政補貼 支持大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改革完善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為完善大豆、棉花價格形成機制,我國從2014年起在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啟動了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并在新疆啟動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
目標價格改革其實質就是探索價補分離。財政部經建司有關負責人說,財政補貼機制就是,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中央財政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和國家統計局調查的試點省(區)大豆、棉花產量安排補貼資金,由省級政府負責將補貼資金兌付給種植者。
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實施以來,中央財政積極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足額保障目標價格改革補貼資金,并指導地方不斷完善補貼辦法,簡化操作程序,新疆等地區在兌付補貼資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據介紹,從各方面反映的情況看,財政補貼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改革試點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價格合理回歸市場,大豆、棉花的市場供銷活動趨于活躍,企業生產成本降低,特別是增強了棉紡企業競爭力,棉花庫存銷售明顯加快。
財政部介紹,國家財政對種植者的補貼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同2015年相比,2016年中央財政對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補貼的總量及補貼水平都有了進一步提高,并提前向試點省份預撥財政補貼資金,有利于切實保護好農民利益。
保障種糧收益 玉米生產者獲財政補貼
在推動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背景下,今年國務院決定在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自治區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意味著我國針對玉米臨時收儲制度進行的改革正在快速推進。
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國家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推動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
財政部經建司有關負責人說,報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已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具體補貼政策包括:
——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即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同時中央財政將對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給予一定補貼,并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集中,保障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定額補貼、調整結構。在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的基礎上,國家對各省(區)畝均補貼水平保持一致,補貼基期也在一定年限內保持不變,充分發揮價格對生產的調節引導作用,體現優質優價,促進種植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中央支持、省級負責。根據國務院有關決定,中央財政將一定數額的補貼資金撥付至省級財政,并賦予地方自主權,由各省區制定具體的補貼實施方案,確定本省區的補貼范圍、補貼對象、補貼依據、補貼標準等。
——公開透明、加強監督。補貼操作應當堅持公開透明,地方政府撥付補貼資金等應當充分利用此前糧食直接補貼的工作基礎,自覺接受社會有關方面的監督,切實加強組織實施,確保將國家財政補貼資金兌付給玉米生產者。
據悉,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初步制定了本省區玉米生產者補貼方案。財政部表示將于近期提前撥付部分補貼資金,并加大對地方的指導和督促,完善具體補貼辦法,使財政補貼政策盡快落地。
保護種糧積極性 財政獎勵資金加大傾斜
調查顯示,我國許多產糧大縣都是財政窮縣,糧食產量與縣級財力“糧財倒掛”現象十分明顯,給國家糧食安全帶來隱患。
財政部經建司有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產糧大縣獎勵資金394億元,比去年增加22億元,獎勵資金進一步向商品糧大省、糧油調出大縣傾斜,并對黃淮海的玉米產區增加了資金安排。
同時,鼓勵地方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保護好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促進玉米等種植結構調整,更好地推動實現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