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王輝正在忙于落實全國各基地農業保險的相關事宜。
王輝是陜西海升果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升公司)的總經理,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濃縮果蔬汁生產加工企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今年以來,他一聽到某地發生冰雹、大風等自然災害就很緊張,也很糾結,這源于近段時間嚴重的惡劣天氣讓他在農業保險的路口上很難抉擇。
像海升公司一樣,既然從事農業生產,每個農業經營者都會面臨或大或小的風險,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作物受災面積21769.8千公頃,其中絕收2232.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2704.1億元。
如何提高農業經營者在災害條件下的持續生產能力,農業保險被寄予厚望。然而,農業保險繁雜的條條框框讓包括王輝在內的農業經營者疲于應對,農業保險品種少、覆蓋率低、保額低、損失補償率低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他們。
“我能交得起,你能賠得起嗎?”
“哪又下冰雹了?”看到記者的微信朋友圈,王輝第一時間向記者求證冰雹的發生地。6月11日15:20,北京市海淀、門頭溝、密云、朝陽區氣象臺分別發布冰雹黃色預警信號,幾分鐘之后就風雨雷電,外加鴿子蛋大的冰雹,整個過程持續了近10分鐘。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和王輝的交流中得知,今年的冰雹災害使得海升公司受災非常嚴重,有的基地基本絕產。其中位于云南省昭通的基地受災最為突出。
昭通基地負責人南樹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該基地今年遭遇了兩次冰雹,第一次對樹體造成的損害不是很嚴重,保險公司過來看了下情況;第二次冰雹已經把部分果樹砸斷,“很嚴重,損失已經達到90%以上。”
“奇怪了,今年的冰雹災害特別嚴重!”王輝向《中國科學報》記者感嘆道,而他目前想到的多是農業保險問題。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業保險補貼品種已由最初的6個擴大至種、養、林3大類16個,補貼區域已由6省份穩步擴大至全國,但這其中并沒有完全覆蓋到地方支柱性產業。
而在很多地方,當地為了支持本地產業的發展,也會設有地方農業保險品種。如云南,為了扶持蘋果產業發展,設置了蘋果產業保險,保費每畝100元,賠付標準2000元。據南樹清介紹,其中省財政出50%,市區財政出25%,企業、農戶出25%。
“農業保險條條框框太多了,賠付標準也非常低。”王輝說。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秦富也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證實了這一問題的存在,“還包括農業保險品種少,覆蓋率低。”
此外,損害程度難以界定,賠付額度太大,很多保險公司并不愿擔保等也是南樹清提到的農業保險存在的問題。“對于很多大型農企、經營主體等,還存在‘我能交得起,保險公司能賠得起嗎’的問題。”
而個體農戶就不一樣了。《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內蒙古赤峰市調研時了解到,不僅農戶保險意識不強,對很多保險的條款并不清楚,“讓交多少就交多少,賠不賠他們說了算。”一位農戶告訴記者。久而久之,農戶就不愿意和保險公司打交道。
據中國保險學會2014年發布的《中國農業保險市場需求調查報告》顯示,能完全看懂保險條款的農戶僅占14.6%。“通過保險賠付的資金還不能覆蓋農業生產成本,更不用說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方面,這也是導致農戶不愿意買保險的原因之一。”秦富說。
是舉步不前,還是有苦難言?
于是,農業保險便出現一種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一方面是國家極力想發揮農業保險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作用,但面臨各種結構性的難題;另一方面是農業經營者并不買賬,并認為農業保險制度舉步不前。
在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業務部總經理李立松看來,保障程度和災害賠付相對較低,是由于我國農業保險正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業保險供給還是主要矛盾。”
20世紀30年代,我國農業保險跟美國幾乎同步,但由于各種原因,其發展始終處于徘徊停滯狀態。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制度。到2013年,我國第一部農業保險法規《農業保險條例》出臺,初步構建了有農業特色的保險制度框架。
在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所研究員張峭看來,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快速發展,農業保費收入從2007年的53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306.6億元,增長近5倍,規模穩居世界第二位。
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保險服務農業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累計為10.4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6.5萬億元,向1.2億戶次農戶支付賠款914億元。2015年我國承保的主要農作物突破14.5億畝,占全國播種面積的59%,三大主糧作物平均承保覆蓋率超過70%,承保農作物品種達189類。
“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同時,新興市場‘粗放型’特征明顯,引發嚴重道德風險和逆選擇,頻現虛假承保、虛假理賠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業保險聲譽及持續發展。”張峭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以產品粗放為例,農業保險產品種類少、保障水平低且單一、補貼標準缺乏彈性。美國農業保險分為產量保險和收入保險兩類,其主要險種保單和費率由政府統一制定,政府為參保農民提供較高的保費補貼,業務由商業保險公司承擔。最近十多年來,既保自然風險又保市場風險的農業收入保險已經成為其農業保險產品的主流,2014年其承擔的保險責任已占農業保險總責任的90%以上。
“農業保險‘一作物、一省、一定價’的做法,存在風險與價格不匹配的問題。”張峭表示,我國農業保險屬于物化成本保險的方式。
制度的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毋庸置疑,農業風險很特殊,具有多樣性、區域性、巨災性、復雜性等特點,潛在經營風險較大。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指出,構建新形勢下的農業政策保護體系是我國面臨的緊迫任務,既需要實踐的探索,更需要理論創新。
“在我國農業保險總體形勢向好的局面下,一些體制機制問題制約著農業保險的科學發展,亟須加強農業保險理論研究工作。”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說。
在李立松看來,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期,需要保險分散和化解風險。農業再保險體系是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中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是農業保險穩定運行的基礎。
李立松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與一般商業保險不同,農業保險具有明顯的政策屬性。從各國實踐經驗來看,即使是保險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參與下,建立適合自身情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中國人保財產有限公司農業保險部總經理王俊看來,應該對種植業進行保險綜合區劃,通過揭示我國種植業保險的區域風險差異,科學解決不同風險區域的費率分級問題。而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是以協議定價代替精算定價,并且一定程度上由政府主導定價。
2011年,中國保監會向各保監局、各中資財產保險公司、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等印發了《“全國種植業保險區劃”研究報告》。
這份由北京師范大學與中國人保財產有限公司共同研究撰寫的報告,形成了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和油菜等七種主要糧棉油作物的分省風險評估和費率分區圖:進行了種植業綜合自然災害風險評價;然后依據保險精算方法科學厘定各個研究區域的保險費率;依據綜合災害風險評價的結果與費率厘定結果,分別制定種植業綜合災害風險區劃以及種植業保險費率類型分區,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種植業保險區劃理論和方法。
盡管如此,“區域種植業保險綜合區劃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需要政府部門、研究機構、保險行業和農戶多方共同參與,協力推進。”王俊認為,現在仍然要繼續開展保險區劃的系統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2016-06-22 第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