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3年前,當中國的收購者接手美國肉業巨頭時,有著“世界火腿之都”之稱的小鎮陷入騷動。雖然收購在當時激起了千層浪,但這種恐懼現在已經不攻自破,雙匯和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這場“愉快的聯姻”得以圓滿。
農業如何走出去?走出去的過程中,如何破除重重阻力?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張子雨點評:
張子雨:說到農產品,尤其是經過加工的農產品,很多人都覺得進口的,比國內生產的更好。比如國產的大櫻桃一斤也就賣到十幾塊錢,而進口的車厘子價錢能翻好幾倍,幾十塊錢一斤也不少見。
正因為這樣,不少農民朋友都會有點擔心,國產農產品要出口到國外,能不能經受住市場的考驗。
有這樣的危機意識自然是好事情。現在國產的農產品有一些種類的市場競爭力的確有待提高。但是,也必須得看到,有一些和農產品相關的企業已經在國際市場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我國是豬肉的生產和消費大國。雙匯這樣的肉制品企業競爭實力不容小視。估計還有很多人記得,2013年,雙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47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這家公司是美國最大的豬肉生產商。
這次收購當時引起了廣泛關注。轉眼三年過去,現在的情況如何呢?有媒體就到史密斯菲爾德所在的小鎮進行了采訪。結果發現,情況大不相同。
3年之前,史密斯菲爾德經營情況不佳,被其他企業趕超,被雙匯收購之后,很多當地居民都害怕企業裁員,自己工作不保。經過3年,大家發現,當地的工作崗位比之前還多了一千多個,總數達到了將近4萬,當地居民因此也對雙匯的收購徹底打消了顧慮。之前人們擔心的食品安全、勞資關系等問題自然地煙消云散。
榜樣的力量是偉大的,通過這些先進的農產品企業走出去的事例,其實咱們也能對國內農業的競爭力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從總體來講,我國農業還存在短板,比如農產品競爭力不強的問題確實存在。但是承認問題是為了改善提高,在補齊短板的過程中也要看到自己的優勢。
像雙匯這樣的企業,就是細分行業里面的排頭兵。從去年來看,雙匯去年的營業收入超過了四百億元,是名符其實的大型企業。有了規模,就更容易得到資本的支持,得到在國外投資的機會。事實也證明,現在在國外做得風生水起的企業當中,很多都是像雙匯這樣的大型企業。
擴大規模,就能夠更大程度抵御風險,現在農業依然是以分散經營為主。其實完全可以化零為整,比如一個村,成立農業公司;幾家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這樣一來,不僅節省了人力物力,而且還能利用現有的資源,發展下游產業,加上管理部門的精準扶持,就能給農業發展帶來新的動力。
正所謂:莫怕競爭力不足,企業實踐開新路。湊零為整添實力,產業升級邁大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7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