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林業委員會7月18日在羅馬召開的第二十三屆會議開幕式上發布的《世界森林狀況》(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指出,農業與林業之間需要加強更多的良性互動,以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和促進可持續發展。
《世界森林狀況》列舉出了一系列林業可以幫助提高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渠道,包括水循環、土壤保護、碳封存、有害生物天然防治、小氣候調節, 以及為傳粉媒介提供棲息地等。糧農組織總干事達席爾瓦在會議開幕式上表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有關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不能再孤立地處理糧食、生計和自然資源管理等問題。《世界森林狀況》傳遞的信息很明確:為生產更多糧食而砍伐樹林并不合理。”
報告指出,森林用途轉變的最大因素是農業發展。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規模的商業化農業及地方溫飽型農業對森林的貢獻率分別為40%和33%,而其余27%的森林砍伐則歸于城市發展、基礎設施擴大和采礦業。
報告同時強調指出,森林在農業效益和糧食生產上擁有眾多不可忽視的生態功能。
糧農組織林業政策及資源司司長穆勒(Eva Müller)表示:“實現糧食安全可以通過農業集約化和社會保護等措施,而不是以砍伐森林為代價來擴展農用土地。我們應當加強農業、林業、糧食和土地利用政策的跨部門協調,提高如何使用土地的規劃,增強法律框架的力度,以及鼓勵地方社區和農民的參與。”
管理良好的森林可極大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除了其重要的生態功能之外,森林對農村生計和扶貧的貢獻在于通過森林產品生產和環境服務創造就業崗位來增加收入。據估計,全球有大約24億人依靠森林提供煮飯的薪柴和為飲水滅菌。森林食品提供農村膳食所需的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并在糧食短缺時期發揮了安全網的作用。
據《世界森林狀況》報告,自1990年以來,超過20個國家成功地在提高國家糧食安全水平的同時,保持或增加了森林覆蓋率,這表明沒有必要通過砍伐森林來增加糧食產量。其中十二個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增幅超過10%:阿爾及利亞、智利、中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岡比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摩洛哥、泰國、突尼斯、土耳其、烏拉圭和越南。
這些國家的成功都依賴于一套類似的舉措:有效的法律框架;有保障地權、土地利用管理措施;促進可持續農業和林業的政策鼓勵機制、充足的資金;以及政府和地方社區職責的明確監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2016年7月1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