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近日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了未來五年國家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戰略任務和改革舉措。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號角后的第一個科技創新規劃。《規劃》全文共二十七章。
《規劃》全文第五章第一部分提出,發展高效安全生態的現代農業技術。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超前部署農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以做大做強民族種業為重點,發展以動植物組學為基礎的設計育種關鍵技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開發耕地質量提升與土地綜合整治技術,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支撐農業轉型升級為目標,重點發展農業生物制造、農業智能生產、智能農機裝備、設施農業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圍繞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突破一批節水農業、循環農業、農業污染控制與修復、鹽堿地改造、農林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實現農業綠色發展。力爭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導、生物技術引領、智能化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支撐農業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道路。
1.生物育種研發。以農作物、畜禽水產和林果花草為重點,突破種質資源挖掘、工程化育種、新品種創制、規模化測試、良種繁育、種子加工等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產、高效、優質、多抗、廣適等多元優良性狀的突破性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顯著提高種業自主創新能力。
2.糧食豐產增效。圍繞糧食安全和農業結構調整對作物高產高效協同、生產生態協調的科技需求,在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三大平原,開展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作物豐產增效新理論、新技術和集成示范研究,使產量提高5%,減損降低5%以上,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溫資源效率提高15%,生產效率提高20%。
3.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與產業提質增效。以種植規模較大的果樹、花卉、茶葉、木本(草本)油料、熱帶經濟作物、特色經濟植物、雜糧等為對象,重點突破增產提質增效理論和方法,創制優異新種質,研發新產品,形成高效輕簡技術,確保我國農業產品多樣性和國家農業安全,促進主要經濟作物產業提質增效。
4.海洋農業(藍色糧倉)與淡水漁業科技創新。研究種質資源開發、新品種選育、淡水與海水健康養殖、捕撈與新資源開發、精深加工、漁業環境保護等新原理、新裝備、新方法和新技術,建成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貫通的區域性藍色糧倉,促進海洋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改善漁業生態環境,強化優質蛋白供給,引領海洋農業與淡水漁業健康發展。
5.畜禽安全高效養殖與草牧業健康發展。以安全、環保、高效為目標,圍繞主要動物疫病檢測與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養殖工藝與環境控制、畜禽養殖設施設備、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飼料產業、草食畜牧業、草原生態保護和草牧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等方面開展技術研發,為我國養殖業轉型升級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6.林業資源培育與高效利用。加強速生用材林、珍貴用材林、經濟林、花卉等資源的高效培育與綠色增值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究,開展林業全產業鏈增值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新模式,單位蓄積增加15%,資源利用效率提高20%,主要林產品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7.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突破農林生態系統氮磷、有毒有害化學品與生物、重金屬、農林有機廢棄物等污染機理基礎理論及防治修復重大關鍵技術瓶頸,提升技術、產品和裝備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制定重點區域污染綜合防治技術方案,有效遏制農業面源與重金屬污染問題。
8.農林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利用。突破肥藥減施、水土資源高效利用、生態修復、農林防災減災等關鍵技術,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關鍵技術研究,提升農作物病蟲害綜合治理能力,推動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格局。
9.鹽堿地等低產田改良增糧增效。加強鹽堿地水鹽運移機理與調控、土壤洗鹽排鹽、微咸水利用、抗鹽堿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及替代種植、水分調控等基礎理論及改良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新型高效鹽堿地改良劑、生物有機肥等新產品和新材料。開發鹽堿地治理新裝備,選擇典型鹽堿地及低產田區域建立示范基地,促進研發成果示范應用。
10.農業生物制造。以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為重點,開展作用機理、靶標設計、合成生物學、病原作用機制、養分控制釋放機制等研究,創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診斷技術、生物農藥、生物飼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長調節劑、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農業生物制品并實現產業化。
11.農機裝備與設施。突破決策監控、先進作業裝置及其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高效環保農林動力、多功能與定位變量作業、設施種植和健康養殖精細生產、農產品產地處理與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災害防控等技術與裝備,形成農林智能化裝備技術體系,支撐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
12.農林生物質高效利用。研究農林廢棄物(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林業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質資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潔收儲、高效轉化、產品提質、產業增效等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業態,使農林生物質高效利用技術進入國際前列,利用率達到80%以上。
13.智慧農業。研發農林動植物生命信息獲取與解析、表型特征識別與可視化表達、主要作業過程精準實施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構建大田和果園精準生產、設施農業智能化生產及規模化畜禽水產養殖信息化作業等現代化生產技術系統,建立面向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管理以及鄉村新興產業發展的信息服務體系。
14.智能高效設施農業。突破設施光熱動力學機制、環境與生物互作響應機理等基礎理論,以及設施輕簡裝配化、作業全程機械化、環境調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體化等關鍵技術瓶頸,創制溫室節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農場等高新技術及裝備,實現設施農業科技與產業跨越發展。
《規劃》全文第四章第一部分提出,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加強作物抗蟲、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術研究,加大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發力度,推進新型抗蟲棉、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等重大產品產業化,強化基因克隆、轉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術研發,在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中重點支持基于非胚乳特異性表達、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性狀改良研究,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建成規范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
全文其他章節也多次涉及農業領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