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媒體報道,素有“馬鈴薯之鄉”的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其盛產的土豆不一定都在本地銷售卻,很多土豆經銷商收到本地土豆后都運到800多公里外的山東壽光市,從壽光再把土豆賣到北京消費市場,有時也會再賣回到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內蒙的土豆就這樣出去溜了一圈,而回來后價格卻至少翻了一番,內蒙的土豆為何要舍近求遠地銷往山東?
農批市場商品流通效率低下
有經銷商告訴記者,是因為山東壽光集散地能配菜、賣貨快。一車菜直接拉倒北京,雖然只有400公里,但可能十天半個月也賣不完,市場的管理費、賣菜人員的費用都節省不了,而運到山東市場,一車土豆兩三天可能賣完了,一本賬算下來還不如多跑幾百公里運到山東去賣。
目前國內的農批市場和集散地都是各自為營,其市場的農產品流通效率更是參差不齊。傳統農批市場的出現本就是為了加速農產品流通,但目前看來,在現有的流通體制和落后的管理方式下,大部分市場的流通效率并不盡如人意,使農批市場本該發揮的加速產品流通的作用被極大地限制住。
只有少數企業以農批市場集團化的方式促進市場信息、貨源、物流共享,加速農產品流通效率,為小范圍的農批市場帶來良好的整體效應。深圳的谷登(谷登平臺:http://www.gdeng.cn)農批電商2016年上半年便匯集了十三家大型農批市場,并將繼續在全國范圍內尋求合作的農批市場,谷登電商通過對農批市場的整合,將更大程度地發揮農批市場集團式的組織高效性,同時它還建立了農商友APP等線上平臺,將市場價格與需求信息共享并公開化、透明化。
農產品流通中繞不開的農批市場和中間商
可能有人要說,那干脆繞過農批市場和中間商,可以節省好大一筆費用。其實不然,因為我國農業小而散的生產規模和相對落后的基礎網絡設施的農業現狀,便必然決定了農批市場和中間商的合理存在。目前國內已有4000余家農批市場,年交易額上億元的市場超過1000家,可見經由農批市場流通的規模極為龐大。而要想將田間鄉里零散的農產品匯集起來,并且要保證其品質過關、產品經過初級處理和安全的物流運輸,這些都離不開熟練的經銷商,要讓互聯網公司親手去做這些,栽在“徐聞菠蘿”事件上的笨生鮮店鋪便是前車之鑒,乍看該店鋪是因為大量寄到消費者手上的菠蘿變質,倒在售后環節,但追根溯源還是采購人員未將菠蘿品質把好關。菠蘿還是一種比較嬌貴的水果,如果采摘或運輸中有損傷,等到了消費者手上肯定早已變質了。而且成熟度在八分以上或者全熟的菠蘿也是無法通過電商銷售的,在運輸途中就會壞掉。一直以來,我國都缺乏完善的農產品標準體系,所以通常菠蘿品級大小、香氣、成熟度都需要專業的采購人員來判斷,一個菠蘿便足以讓非專業人士焦頭爛額,試想我們如何面對市場成千上萬種農產品。
商品經濟中有這樣一句話——生產決定流通。可見在當下農產品流通環節中,農批市場和中間商必然不會缺席,也萬萬不能缺席,所以既然暫時繞不開中間的農批市場,那我們不如抓住其中的流通關鍵——農批市場該如何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并降低其流通成本?
在討論“農批市場該如何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并降低其流通成本?”之前,我們先來算一下日常生活中的菜價是怎么來的:
菜價=產地供應成本+批發商流通成本+零售商流通成本+運輸成本+各環節利潤
客觀看來,如此多的流通環節,自然會導致層層加價,從產地到批發市場再到零售市場,菜價以幾倍甚至更多的幅度上漲。明白這些環節,我們便可以繼續追問農批市場該如何提升農產品流通效率并降低其流通成本?
農批市場電商化,向互聯網時代作出回應
農批市場的發展障礙可以用交易信息不對稱、市場管理落后、產品流通效率低下、物流運輸成本高等概括,可以說是目前我國傳統實業的縮影。谷登電商團隊在農批市場已有多年的經營經驗,在2015年正式提出了要打造互聯網時代“智慧農批”生態圈的概念,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
1、發揮互聯網交易大平臺的優勢。大型的線上平臺優勢在于其高效性、穩定性和透明性,一旦谷登農批電商為供應商和批發商提供銷售大平臺,像去年甘肅蘋果豐收卻導致蘋果“賤賣”甚至無人問津的現象將很少出現,因為與農商友平臺合作的農批市場將遍及全國,這個市場體系越大,市場消化能力就越強,而其價格和需求也更為穩定,農戶需要承擔的風險也會隨之降低。
2、提供透明的市場供求交易信息。市場信息公開化、透明化意味著什么?一方面,我們知道運輸蔬菜流通環節成本至少要占到菜價的1/3到2/3。內蒙的土豆已經在公路上運輸了好幾千公里,成本和菜價隨之提升是在所難免。但如果谷登電商的農商友APP讓本地零售商與產地供應商無縫對接,將流通“本地化”會大幅降低其流通成本,居民自然能享受到實惠而新鮮的農產品。另一方面,供應商或農批商在出門前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最優選擇”,買賣雙方提前取得聯系,便能直奔目標,極大地縮短交易流程。
3、為用戶提供“最優”的交易信息。什么是農產品的“最優”交易信息?是繞過中間商渠道還是直接進行產銷對接?有人說,自然是這樣,又便宜又新鮮,但卻往往忽略了“最便宜≠最優”,真正的“最優”選擇便是能提供讓交易對象滿意的品質與服務。互聯網時代的最優=最適合,應該是由買賣雙方根據自己的需求對商品信息進行篩選后做出的判定,而農商友正是提供這樣一個龐大、穩定的交易信息平臺。
4、將價格制定權交給市場。城市菜價再貴,農民收入也不見有多少漲幅因為面對遼闊的市場,信息匱乏的農民散戶非常被動,找不到新的銷路,價格就全由到地頭的收菜人所制定,農商友-供應商APP的出現就正好為產地農戶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線上市場,打開農產品銷路,那么菜價將完全取決于市場的供需關系,將會少很多投機倒把的社會不良現象。
在我國現有的農產品流通體制下,傳統農批市場目前還是繞不開的城鄉中轉站,但其沒落也是可以預見的,作為傳統行業,農批市場其實只要再發揮出其“提升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便已經完成了它的自我救贖,我們也由衷地希望在農批市場電商化之后,能攜著“智慧農批”概念成為農產品流通市場最堅固的中流砥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產經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