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治理新探索帶來新氣象
環境更美了,出行更安全了,辦事更方便了……記者日前在陜西、江蘇、山東等地部分農村地區采訪了解到,通過環境、交通綜合整治,構建有效便民服務體系等舉措,基層社會治理正在展現新氣象,農村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面貌。
美麗鄉村讓鄉愁留得住
“澇池被改造成為村民休閑文化廣場,家家戶戶門口都配備了垃圾桶,還有人專門負責打掃村里衛生。村里的道路也實現了硬化和綠化,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鄉親們的心情舒暢多了。”陜西省扶風縣法門鎮南佐村黨支部書記趙德潤說。
南佐村的變化,只是陜西省農村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陜西各級財政共投入23.06億元,在90個縣592個鄉鎮3951個村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生活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項目6494個,600多萬人口告別了“垃圾圍村”的歷史。
自從掛上了“垃圾兌換超市”的牌子,鳳縣鳳州鎮百貨店老板劉會會的生意就更加紅火了。在這里,村民們只要拿上以前當垃圾扔掉的塑料瓶、廢紙和酒瓶等,就可以兌換到洗衣粉、牙膏、衛生紙等生活用品。當前,陜西省試點縣區大多都出臺了各具特色的垃圾管理、污水處理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完善了鎮村管理機構、保潔隊伍,探索建立了資金保障、考核督查等機制,推動環境整治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在營造美好環境的同時,陜西省還于2015年年初啟動了“美麗鄉村·文明家園”建設工程,提出以民風建設“十個一”為抓手,在“美麗鄉村”上構建“文明家園”。2015年以來,全省已有省、市級重點示范縣40個,建成省、市級重點示范村383個,正在建設的省級重點示范村345個,三秦大地上呈現出“綠水青山處處在,文化宣傳村村有,文化活動紅火火,村風民風日日新”的喜人場景。
交通治理保障平安出行
一條不起眼的鄉鎮小道上,三輪車、摩托車、汽車整齊地停在道路兩旁的停車位上,減速帶、道口標注樁、讓行標志等設施也已安裝到位。這是記者日前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新莊鎮看到的場景。
“超載不僅影響道路交通,同時也威脅到你們的生命安全。”交警張勤叫停了一輛超載摩托車。他告訴記者,在農村趕集日、民俗日、婚喪嫁娶日等車流量集中的時段,當地交警會有針對性地提示駕駛人嚴禁超速、超載、酒駕等。
自今年6月份宿遷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新規實行以來,各縣區紛紛構建起“縣區政府主導,鄉鎮政府主抓,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機制,建成了縣區、鄉鎮、村居3個層級的交通安全治理網絡。據統計,目前宿遷共成立交管站68個、勸導站461個、聘用協管員1566人;“五小車輛”戶籍化管理規劃已完成40%,預計8月底全部完成;農村交通道路排查各類隱患400余處,提交各級安委會掛牌督辦15處。宿遷市市長王天琦表示,在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治理中要切實履行好“主體在縣、責任在鄉、延伸到村”的責任,真正形成“政府主導、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長效機制,推動綜合治理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村級班子運轉難、群眾辦事難、社會救助資金少……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困擾著當下農村發展。記者日前在山東費縣采訪了解到,該縣2014年以來通過全縣農村基層調研,摸清找準農村問題癥結,從源頭性、根本性問題入手,正在走出一條破解農村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的特色之路——“3+4”農村治理保障體系。所謂的“3+4”,是指“農村基層班子建設長效機制”“農村財務有效監管機制”“農村基層社會矛盾有效調處化解機制”三項基層治理機制與“農村基層班子運轉保障線”“農村特困群眾救助保障線”“農村公益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保障線”“村級群眾事務代辦保障線”四條保障線。
依托“3+4”體系,費縣2015年農村事務投入近億元。目前,68個后進村班子已全部完成整頓;陽光村務公開體系和農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均已建立起來。全縣所有鄉鎮(街道)全部建立“四級網絡”,建成各類調解組織447個,建立品牌調解室18個,共排查調處矛盾糾紛3150件,調解成功3099件。費縣還建立起村級便民服務專職代辦員制度,確保群眾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項優質公共服務,有效避免了辦事難、拖拉、走后門等一系列問題。目前,220名代辦員累計為群眾代辦服務事項10.62萬件,幫助咨詢解答6.9萬件。
“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只有構建起民生保障和農村發展穩定長效機制,才能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切身利益問題,我們推出‘3+4’體系,就是想轉變理念,創新基層治理新模式,探索一條基層治理的新路子,打通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費縣縣委書記程守田如是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6年08月14日 01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