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旅游是現代農業與旅游活動相結合的新型旅游形式,已成為農業產業升級和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歐洲是世界農業旅游的起源地,經歷了19世紀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紀中期的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后步入發展成熟期,農業旅游已具相當規模。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旅游發展非常迅速,農業旅游收入占國內旅游收入的比重逐步提升。歷史發展和實踐經驗證明,農業旅游對于縮小城鄉差距、解決農民就地安置、提高農民收入、促進低碳農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有明顯成效。
●非政府組織型:法國農業旅游協會
非政府組織型模式是指通過行業協會、社團組織、商會聯盟等非政府機構進行農業旅游的行業自律與規范管理,以法國農業旅游協會為代表。在法國鄉村發展之初,政府與行業協會的合作便應運而生。協會在政府的政策指導下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和質量標準,推動行業自律以實現農業旅游的持續發展。早在1954年,聯邦國營旅舍聯合會主辦“法國農家旅舍網”,此后各類農業旅游社團組織和中介機構(如法國農業與漁業協會、全國農民聯合會工會、農業商會、全國農民聯合會、法國國際旅游推廣協會)陸續成立,有力促進了農業旅游的經驗交流、信息傳播、人才培訓。隨著行業協會的發展壯大,行業自律行為逐步產生作用,法國政府也逐漸由管理職能轉向監管職能,行業協會在農業旅游的發展中顯現主導作用。
與政府扶持型模式相比,非政府組織型模式是由各類協會、社團和聯合會等多元化的農業旅游中介機構主導,組織農戶、企業等參與主體,整合農業旅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構建網絡信息平臺,提供咨詢培訓、整合營銷等服務。非政府組織型模式主要通過行業自組織推動農業旅游發展,發揮農業和旅游業的產業效益集群效應,適用于行業協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
●產業協同型:澳大利亞葡萄酒旅游
產業協同型模式是指以產業化程度極高的優勢農業為依托,通過拓展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和體驗等功能,開發農業旅游產品組合,帶動農副產品加工、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促使農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實現農業與旅游業的協同發展,以澳大利亞葡萄酒旅游為典型。澳大利亞葡萄種植始于1788年,自1810年開始了商業化的葡萄酒釀造和銷售,澳大利亞葡萄酒年產量約為125000百萬升,其中出口量約為70000百萬升,是世界第六大葡萄酒生產國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國。澳大利亞以葡萄莊園的生產設施、田園風光、特色飲食、葡萄酒釀造工藝生產線、葡萄酒歷史文化為吸引物,開發體驗旅游和文化旅游多元旅游產品組合。通過成立維多利亞葡萄酒業旅游委員會、南澳葡萄酒業旅游委員會促進葡萄酒業與旅游業協同發展,吸納鄉村地區剩余勞動力,創造產業經濟乘數效應。
產業協同型的農業旅游發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以農促旅,以旅帶農”,是基于本國特色農業產業與旅游業的結合。產業協同型模式適用于農業產業規模效益顯著的地區,以特色農業的生產景觀、加工工藝和產品體驗作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觀光、休閑和體驗等農業旅游產品,帶動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產業延伸,產生強大的產業經濟協同效益。
●生活生態型:德國市民農園
生活生態型模式是指以滿足城市居民農耕體驗需求為中心,強調農業旅游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均衡協調,以德國市民農園為代表。1919年德國頒布《市民農園法》,成為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農園法律的國家。市民農園運作模式是地方政府提供小塊公有土地或向農民租地,用于出租給沒有農地的市民種植花草、蔬菜、果樹,體驗農業耕作、田園生活及接近大自然的樂趣。德國市民農園與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密切相關,可以說市民農園既是一種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同時也是一種城市規劃管理模式。1983年后德國市民農園更加突出為都市居民提供體驗農家生活的功能,經營方向相應地由生產導向轉向農業耕作體驗與休閑度假。市民農園形成了五大功能,包括體驗農耕樂趣、提供健康食物、開展休閑社交、美化綠色環境及提供退休人員或老年人消磨時間場所。
生活生態型模式產生于特殊的社會人文環境,一方面,政府在市政發展規劃中實施城市美化綠化工程,通過發展農業旅游為居民提供自然生態空間,改善城市空氣、水和噪音等污染問題;另一方面,城市居民沿襲了自給自足的農耕文化習俗,通過農業旅游滿足了農家生活體驗和休閑娛樂等社交需要。因此,生活生態型模式是發揮農業旅游生態功能、滿足現代都市居民回歸自然、放松身心的高層次旅游需求的有效途徑。
●科技依托型:新加坡農業科技園
科技依托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揮科技研發推廣優勢以促進農業旅游發展,新加坡發展農業科技園是典型。新加坡全國可耕地面積僅5900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5%,科技農業成為新加坡農業發展的最重要途徑。20世紀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園區內建設了生態走廊、蔬菜園、花卉園、熱作園、鱷魚場、海洋養殖場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旅游吸引力。現今,新加坡的農業科技園已成為集農產品生產、銷售、觀賞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公園,園區展示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每年吸引近600萬旅游者。
科技依托型模式以農業科技研發作為特色旅游資源,在城市中心或近郊因地制宜、選址布局,結合農業生產,以科技園、科普基地、博物館、展覽中心等景點形式,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技術,發揮了獨特的科普教育作用。科技依托型模式的主體一般是具有較強技術和科研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
●民俗節慶型:美國農業節慶旅游
民俗節慶型模式是將農耕文化、民俗風情融入傳統節日或主題慶典中,通過農業節慶活動推動旅游、會展、貿易及文化等行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并創造社會文化價值。美國南瓜節、草莓節和櫻桃節是民俗節慶型農業旅游的典型。舊金山半月灣南瓜藝術節是世界著名的農業旅游節慶活動之一,每年接待游客數十萬,與南瓜、萬圣節相關的藝術品攤位250個左右,給當地帶來約1000萬美元的直接經濟收益。北卡羅來納州草莓節、田納西州草莓節、加州草莓節、佛羅里達草莓節等節慶旅游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包括草莓采摘品嘗、副產品加工制作、草莓小姐選舉及專門為兒童和殘疾人設計的娛樂項目。農場、旅游企業、零售企業、娛樂企業緊密合作,形成戰略聯盟,帶動草莓加工銷售,拉動農民就業,促進地區間文化交流,提高區域旅游知名度。
民俗節慶型模式挖掘地方農業和農村的歷史人文內涵,通過市場運作,以傳統節慶為中心開展農業旅游整合營銷活動,進行農業旅游主題展示、廣告策劃、公關和網絡營銷等傳播活動,從而推動地方農業經濟增值,發揮農業旅游的產業乘數效應。該模式適用于具有濃郁農業旅游人文資源且商業經濟發達的地區,運用現代營銷管理技術推動農業旅游的創新與發展。
●居民參與型:印尼農業旅游度假村
居民參與型模式是指在農業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農業旅游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農村文化素質并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坐落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瑪爾戈烏托莫阿格羅度假村成立于1976年,經典的旅游項目包括在鄉村花園內參觀胡椒、豆蔻、咖啡、雪茄等熱帶作物種植和加工過程,夜間在沙灘邊觀看海龜產卵等。瑪爾戈烏托酒店有服務員工近百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當地村民。村民廣泛參與旅游活動不僅獲得良好的收入,同時也在與旅游者的交流互動中傳播了鄉村文化,提高了游客滿意度,改善了當地社區福利水平。
居民參與型模式多見于以農業為支柱產業的發展中國家,以鄉村生態景觀和生活情景為獨特的旅游資源,通過農業旅游度假村開發、鄉村特色紀念品加工銷售、農家餐飲住宿經營,為農村居民創造就業和增收機會,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城鄉文化交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方城鄉報》2016-08-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