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教授《城鄉中國》一書的開篇這樣寫道“中國雖然大,可以說只有兩塊地方:一是城市,一是鄉村。中國的人口十幾億,也可以說只有兩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鄉下人。”
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化造就了現代都市的繁榮,可是城鄉之間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甚至鴻溝越來越大。如今我們的一二線城市在很多地方堪比歐美,可是我們的鄉村卻相差甚遠。落后的同時意味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鄉村發展的前提是土地制度的改革,這個改革就是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是指:不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實現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200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提出農村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2005年出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農村土地流轉開始逐步展開。
土地流轉電商興起
我國土地流轉政策是逐步放開,不同地區試點先行,因此在全國不同地區的推進程度不同。早期的土地流轉交易多數是線下進行的,在2008-2009年,開始有部分土地流轉網站出現,但是發展的并不快,直到2015年土地流轉電商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
縱觀行業外部環境以及內在特征,土地流轉電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探索期(2008-2015)
這段時期政策并不十分明朗,而且存在地方行政干預和保護,土地流轉的市場自由度并不高。同時網絡和信息技術在偏遠的鄉村尚未普及,農業依然是小農為主的分散經營,而且是強烈依靠農藥化肥的石油農業。
搜土地(2008.12)、土流網(2009.3)和土地資源網(2009.7)是國內最早成立的三家土地流轉信息網站。這三家網站模式上基本都是門戶+土地流轉信息發布平臺,土地供應方在網站發布出租和轉讓信息,需求方在網站查找相應信息,在網上取得聯系方式后,雙方在進行線下看地和最終交易。
在業務模式上,這三家都是采用線上信息平臺+線下服務中心的模式,因為農村土地流轉屬于低頻重決策型交易,因此很多交易需要專業的第三方提供中介服務。這些線下服務中心分有:土地經紀人,地區品牌店鋪,地區土地流轉交易服務中心。
這一時期土地流轉電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來自線上的會員費、付費排名和廣告費,以及來自線下的看地費、中介費、和土地差價等。
土地流轉電商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打破了傳統渠道的信息不對稱,為整個土地流轉交易提高率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這些網站也在隨后嘗到了盈利的甜頭,隨著政策逐步放開和明朗,更多的資本和創業者開始涌入這個行業,土地流轉電商進入了真正的成長期。
成長期(2015-20??)
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不斷推進以及大部分地區土地確權完成,農村土地流轉的大方向已經十分明朗,大大減輕了創業者和資本對政策風險的顧慮。同時,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以往偏僻的鄉村不再是信息的盲區,互聯網+土地流轉的大環境已經達成。
2015年有大約5家新的土地流轉電商成立,到目前為止國內土地流轉電商大約有十家,成一定規模的有五家:搜土地、土地資源網(地合網)、土流網、聚土網和來買地。
這一時期的土地流轉電商在模式上有了改進,一方面是網絡及信息技術的提高,一方面是解決早期存在的一些問題。
早期的土地流轉電商是簡單的信息發布平臺模式,有點類似58同城。“簡單粗暴”的模式在初期很奏效,但是很快就帶來很多問題,比如:通過發布虛假信息騙取客戶資料;通過夸大宣傳和利用信息不透明騙取客戶簽約;中介服務不規范,亂收費;客戶看地后跳過中介,跳單現象嚴重。
針對這些問題,新時期土地流轉電商從嚴格信息審核、提升信息質量、標準化服務和實現在線交易等方面實現技術和模式的升級。
早期的土地流轉網站上的地塊信息都比較簡單:幾張圖片、簡單介紹、聯系人信息就可以了;而現在則需要提供更詳細的信息。在這方面做的最嚴格的是地合網,其網站上每塊地都有幾十項評估指標,有些精選地塊還有無人機的航拍。信息更加真實和精確是這一時期土地流轉電商升級的特點。
對于線下的流轉服務中介,大多數開始把各項服務標準化,比如把看地、測量、法務、合同簽署等費用明碼標價。
另外一個重大突破來自土地流轉在線交易的實現,再此之前,各類土地流轉電商依然是信息交互平臺模式。實現了在線交易則是打通線上線下、實現O2O閉環的質的突破。地合網在今年6月份率先推出在線交易功能,如今土流網也具備了在線交易功能。
目前尚處在成長期初期的土地流轉電商將會有兩個方向的發展:一方面是自身業務的專業化和服務的標準化,另一方面是業務的擴張。目前土地流轉電商在流轉信息和提供服務兩方面滲透率都很低,市場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尚未進入高速成長期,要進入高速成長期,需要兩個前提條件。
進入高速成長期的前提
進入高速成長期需要兩個前提條件: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更加開放,暨更長久的承包經營權和更自由的流動;另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農業成功案例,暨流轉之后新型農業是否成功,是否能解決轉型后農民就業問題。
這兩個條件是互相牽制和推動的。在政策方面,更長久的承保經營權和更自由的市場流動是有利于我國農業轉型的。農業跟土地是難以割舍的關系,不像工商業,我在這里不行了,搬走就是了,沒有太多的損失,而農業不行,你把你種下的果樹搬走,能行嗎?因此農業要做好,需要更長久的權益保障,特別是我們要大力發展的生態農業,需要對土壤和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改良,有的時候改良就需要5-10年,如果我只能流轉十幾年的經營權,那沒人愿意搞可持續農業,還不如化肥農藥來的快。另外新農業需要新資本和新人才,因此需要更自由的市場流動,過多的地方行政保護會限制資本和人才的流動。
但是政策的進一步放開也要看農業轉型后的進展狀況:新農業是否成功,土地流轉后,原來的農民就業問題能否得到解決?這是政策進一步開放的前提。如果新的工商資本下鄉,只是新一輪的圈地運動,沒有帶來農業的發展,還造成大量的農民失業,從而造成社會問題,這樣搞是不行的。如果是良性的流轉,注入的是長期產業投資資本,引入的是農業技術型人才,新型農業效益良好,同時流轉出土地的農民可以繼續在新農企中打工,或者土地入股合作。這都是很好的方式,既發展了新農業也解決了就業。另外一種更廣的解決就業是新農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從而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就業崗位。
可以看出這兩個前提是互為因果、互相牽制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國土地流轉政策是逐步前行,分地區試點前行的原因。如果在初步成長期,經過初期的土地流轉后,能出現更多的成功農業案例,更多的新鄉村案例,那么更開放的政策將會在更廣的范圍推廣。
當政策和成功案例兩個前提達到后,土地流轉電商將會進入高速成長期,模式上形成成熟的在線交易閉環,技術上物聯網及VR等新技術應用也會讓流轉交易更便捷,那個時候,買地租地或許真的像淘寶購物一樣簡單便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生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