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產糧大省竟現“買糧難”,如何破解糧食生產結構性矛盾?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小麥主產區,2016年河南省小麥總產達693.2億斤,再獲豐收。此前,河南省已連續十三年增產。然而記者在河南多地采訪了解到,連年豐收的背后,卻是種糧人和糧食加工企業的兩頭發愁。農民發愁糧食價格低、不好賣,不少面粉加工企業卻表示難以買到符合要求的小麥。
一面是糧堆高筑,另一面卻是“等糧開工”,小麥市場“賣難又見買難”的尷尬窘境,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這凸顯了當前糧食生產面臨的結構性矛盾。
鄭風田:根據我所了解的情況,現在一些面粉加工企業想要一些優質小麥,而大部分地區的優質小麥還是沒有種植的,或者是量比較少。一般的小麥供應面粉加工企業可能足夠了,但是現在生產面包,還有一些高檔的、含筋量比較高的糕點的企業的對優質面粉的需求比較大,目前主要是靠進口。我們國家像河南這個產區,目前在部分縣開始種植,但是整個面積還是比較少的,還遠遠的趕不上需求量。原來有個數字,每年要進口200多萬噸優質面粉。
但這也是個無奈的事情,對一些企業需要的高檔專用小麥,一般農民也不敢生產,因為生產的這些小麥一般產量比較低,但是收購的時候可能都是按照統一的面粉標準收購。
目前我國小麥面臨著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怪現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要消除小麥市場“三量齊增”“賣難買也難”的尷尬,亟須進行小麥種植的供給側改革,但同時也要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鄭風田:我們國家糧食儲備如果有個政策的考慮,就要對這些特殊類型的小麥有一個特殊的價格,可能農民就愿意種植了。
另外一方面,企業的需求很大,但是他不知道到哪里去買這些小麥,所以就是企業跟農民的這個信息不對稱怎么解決,尤其是一些特別的糧食品種,當然現在的企業可能就說我就建我自己的商品糧基地,這是一個途徑,跟農民進行緊密的合作,另外一個實際上在我們的生產收購這些環節,怎么把這個鏈條給理順,還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另外,小麥是我們國家口糧嘛,基本的糧食安全不可能放,所以從這來講,保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更重要,就是如何讓農民生產的糧食能夠順利的賣出去,否則的話有可能農民我就不生產糧食了,所以國家的補貼還是要跟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