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孩子吃的是康師傅,農村孩子吃的是康帥傅。”以往的新聞報道里,人們常常能看到,很多冒牌產品在農村集貿市場招搖過市。隨著農村信息消費發展,人們發現,冒牌產品在農村的市場空間越來越小。筆者認為,信息消費帶動了農村整體消費環境改善,也讓農村消費引擎拓展升級,讓廣大農村居民“愿花錢、能花錢”。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加快以及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我國農村居民的經濟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為農村信息消費市場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眼下,農村信息消費的重點已逐步由信息產品硬件和基礎設施消費向信息增值服務消費、平臺型消費拓展。筆者分析,當前農村信息消費有三大特點需要重點關注。
一是移動端消費迅速。隨著手機價格的不斷降低,特別是千元以下智能手機大量出現,農村消費者的智能手機擁有量越來越高。據統計,手機已經成為農村用戶主流的上網終端,使用率高達78.9%。同時,移動支付等應用的推廣,快遞物流加速在鄉村布局,農村信息消費更加便捷。移動互聯網在農村消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二是跟隨性消費趨勢明顯。進城的農民工在大城市里得到很多見識,也收獲了網購經驗。返回農村后,他們成為新消費理念的傳播者和引領者。據統計,新生代農民工會把收入的10%用來網購服飾。因而不難理解,在農村網絡消費中,服裝占有相當高比重。淘寶村不斷興起和發展,也是跟隨性消費的增長點。基于淘寶村的研究也發現,淘寶村雖說是賣當地的特產,但淘寶村農民的網購比例也遠遠高出普通農村地區。
三是消費的生產服務導向在提升。隨著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日益廣泛,大批農業信息軟硬件消費品快速推向市場。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農資消費明顯互聯網化。拓展農村信息服務市場成為電信運營商、終端制造商、農村電商等產業鏈各方爭奪焦點。這需要各方加強信息化服務能力,不斷推出適合農民生產、生活需求的業務。
農村信息消費已成為全社會消費新增長點。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有7714萬農村人口上網購物,比2014年增加40.6%。我國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2015年農民人均收入達11422元,實際增長7.5%。這增強了農民共享信息化紅利的動力。對于信息消費來說,農村消費者的潛力才剛剛開發。
但應當看到,目前城鄉數字鴻溝仍然較大,我國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帶,擁有計算機的農村家庭不足30%,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使用互聯網。城鄉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先進信息化技能普及的差異等,也限制了農民信息消費能力。尤其是在生產性信息消費領域,農業信息產品的技術性能、穩定性等參差不齊,硬件故障率和運維成本高等問題突出,難以滿足農業生產需求。
今后要以農民和新型農業主體信息消費需求為出發點,擴大信息進村入戶覆蓋范圍,豐富便民服務內容、推進電商進村落地,有針對性地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有效的信息產品;同時,要加強農民網絡、移動終端、電子商務等培訓體驗,提升農民對信息化技術的掌握和運用能力,著力解決農民傳統消費的“不方便、不實惠、不安全”之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