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解讀|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會解決哪些難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11月1日上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審議通過了《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等12項改革方案。
會議指出,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前提下,堅持穩妥推進、漸進調整。要以現有補貼政策的改革完善為切入點,從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入手,突出綠色生態導向,加快推動落實相關農業補貼政策改革,強化耕地、草原、林業、濕地等主要生態系統補貼政策,探索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農業高效節約用水等有效支持政策,把政策目標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生態并重上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分析認為,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是為了適應當今農業、社會發展的新形勢:
李國祥:我國自2004年以來,建立了一個農業補貼制度,針對的主要是當時農產品供給不足,特別是糧食供給偏緊的狀況。補貼主要的是為了刺激糧食生產,好比說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實際上就是要農民多投入化肥、多投入農藥,投入的多,補貼的多,這個當然與綠色生態是直接相違背的。到了新的階段,現在整個中國的糧食供給非常充裕,部分糧食品種甚至還出現了階段性過剩。相反的,整個中國由于這種補貼制度和其它的原因比如農民的生產習慣,出現了這種以破壞生態環境,以及過度的消耗農業資源,好比水資源,不太注重綠色生態發展的習慣,加上過去以追求數量為導向的補貼制度。對目前糧食的供求關系的改善,對于我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更好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確實是存在著很多很多不相吻合的地方。
李國祥說,新的農業補貼制度將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諸多難題。
李國祥:這次提出來這種補貼制度的改革,當然會在實際當中影響農民的行為,通過補貼制度改變農民的行為,得到了好處之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會更有力量。現在整個玉米庫存量比較多,供給側改革任務應該說是最重的,現在這種政策調整之后,像一些生態脆弱地區,保護生態就會得到補貼,破壞生態,反而得不到補貼,在玉米價格比較低的時候,農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和政府目標是一致的調整結構,這種調整結構之后,一個是可以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綠色發展,另一方面當然也有助于現在玉米相對過剩的狀況。我們在實際調查中,今年把農業三項補貼合并成一項補貼,特別一個重要的是好多地方說農民要是焚燒秸稈,你就不能再得補貼,這一下子就讓過去破壞環境的行為發生改變,一改變之后今年焚燒秸稈的問題得到比較好的解決,未來在資源環境破壞比較突出的,好比重金屬污染啊,消耗水過多啊,肥力損耗過多啊,這樣一些難題,隨著補貼制度的調整,或者說深化改革,相信農民的行為會得到有效的改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鄉村之聲三農中國,記者/王豐)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