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村小啟示大:鎮江戴莊模式的若干思考

[ 作者:宿遷市委辦公室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1-07 錄入:吳玲香 ]

戴莊村發展模式是“時代楷模”、“三農人物”趙亞夫研究員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作品”。他本著“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的追求,帶領一幫農業科技人員,扎根這個茅山革命老區最貧困村10多年,成功探索出貧困村脫貧致富之路。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期間,專門接見了趙亞夫,并鼓勵他把好技術推廣起來,帶動群眾致富。為借鑒戴莊經驗,市委研究室在調研的基礎上,形成了《村小啟示大——鎮江“戴莊模式”帶給我市的若干思考》的調研報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閱后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借鑒戴莊經驗,走鄉村特色發展之路。

戴莊村,句容市最南端茅山丘陵腹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在鎮江版圖上是個不起眼的地方,全村僅有8662879人。村域面積10.4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有277人,人口密度僅為全省農村平均水平的一半。村民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多數。因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引水不暢,加上干旱等天氣原因,旱作物經常失收,農業效益很低。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是句容有名的貧困村。但是自從10多年前鎮江市農科所老所長趙亞夫等一批農業科技人員志愿來到這里后,戴莊的狀況才有了明顯改觀。趙亞夫與當地干部一起,經過調研、探索、實踐,提出了以“黨總支+合作社+農戶”的丘陵山區致富農民的“戴莊模式”,走出了一條在經濟欠發達的革命老區和基礎條件較差的丘陵山區發展有機農業的“以農富農”之路。200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句容市平均水平,2008年實現由溫飽到小康的巨大轉變,2013年人均純收入10年翻2.5番。戴莊為什么發展這么快,快速致富靠的是什么,奧妙究竟在哪里? 

一、因地制宜尋找本村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走出了一條具有戴莊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戴莊村是蘇南地區難得的農業資源豐實、自然環境優美的丘陵山村,發展有機農業,宜其地、合其時。

所謂宜其地。一是戴莊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具備發展有機農業最基本的條件。戴莊耕地面積7312畝,林地500畝,加上崗坡地,實際農用土地面積超萬畝,人均農用土地3.5畝。二是戴莊遠離城市和工業區,水質清澈、土地無污染。戴莊到句容市區40多公里,周邊30公里范圍內沒有污染嚴重的工業;全村有大小水庫、河塘80余個,面積1300畝,占國土面積8.3%,最大的白沙水庫各項檢測指標均達I類水質標準;戴莊相對地廣人稀,有大片遠離村落、公路但卻靠近水源的崗坡地和沖田,而且大多處于流域上游位置,外來污染侵入少。三是戴莊崗坡地土質偏砂,雖較瘠薄但較疏松,酸性較強,非常適宜種茶、桃等經濟作物。   

所謂合其時。本世紀初以來,隨著蘇南城市居民逐漸走上小康生活,對農副產品最大的擔心是污染問題,他們愿以較高價格購買優質、安全、無公害的有機食品。如果戴莊能夠生產出符合城里人需要、品質優良、無污染的有機農產品,一定能適銷對路,贏得市場,戴莊完全可以成為周邊大中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后花園”。   

基于以上的資源和條件,在趙亞夫等科技人員指導下,戴莊村揚長避短,因勢利導,提出了不隨大流搞工業,要在有機農業發展上大做文章。先是在村里搞起了示范園,接著又搞起了示范戶,通過示范、帶動、引領,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發展有機農業的積極性。目前,戴莊參與有機水稻、蔬菜、草莓等有機農業項目生產的農戶已達782戶,占全村總戶數的90%。有機農業已成為戴莊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占農民收入的七成以上。

二、應時應勢組織農民抱團發展,成立專業合作社,找到了一條加快農民增收、實現共同致富之路    

1.實行“黨總支+合作社”運作模式,使干群成為利益共同體。村黨總支與合作社合二為一,一方面,合作社借助村黨總支的組織優勢和村內熟人社會的特點,更容易說服、發動群眾,有利于合作社各項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村黨總支能夠在新形勢下重新找準工作定位,通過合作社這個平臺,帶領廣大群眾致富奔小康。合作社下設理事會和監事會,其成員由社員大會選舉產生,目前,有3名村干部、9名種植大戶當選為理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其中村黨總支書記當選為理事長。通過這種合作模式,使村集體與村民的利益緊密聯系在了一起,村黨總支與合作社的工作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實現了干部得信任、群眾得實惠、集體得發展的共贏效果。 

2.推行“六個統一”生產模式,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管理。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合算的事承擔過來,采取“六個統一”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即統一規劃生產布局、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統一免費供應種子和農資、統一品牌、統一組織銷售,實行農業生產標準化管理。在堅持“宜統則統”的同時,仍實行“生產在戶”,耕地仍由一家一戶承包經營。由于合作社提供統一服務,農戶需要做的只是鋤草、灌溉和日常管理,勞動強度不高,一般勞動力都能勝任,這就使得全村絕大多數農戶能通過發展有機農業實現增收致富。   

3.確立“利潤三次分配”機制模式,保證農民利益最大化。社員以土地入股,并按照合作社的田間管理要求認真管理,最終不論產量高低,合作社都按照常規水稻每畝500公斤的產量,以4.2/公斤收購價格同社員結算,進行第一次分配。為防止種多種少一個樣、種好種壞一個樣,合作社在從產品銷售后的剩余利潤中收取一定公積金和風險金后,將剩余部分以農戶精耕細作程度作為標準,進行第二次分配。等到若干年后,合作社的公積金積累到一定程度,將按照社員的原始股份額,進行第三次分配。2013年,戴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600元,其中務農收入占70% 以上,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0萬元,合作社固定資產達到1000多萬元。   

三、堅定不移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打造一支永久型的人才隊伍,探索了一條科技支撐現代化農業發展之路    

1.結親農科所,把“財神”請回家。除趙亞夫一直擔任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農業科技顧問外,鎮江市農科所始終有4名科技人員蹲點戴莊,負責合作社科技推廣工作,農科所研究員劉偉忠兼任合作社副理事長,從地位上確立了科技人員的權力和作用。趙亞夫每周必有3天時間在戴莊,4名科技人員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常駐戴莊。在科技人員的幫助和指導下,農科所在戴莊指導推廣農業科技已達60多項。由于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有機大米最高每斤賣到30元,有機桃賣到5元一個,戴莊土地畝均效益翻了3-4倍,農民收入也是年年大幅增長。   

2.長遠作打算,引導農民學科技。隨著合作社戶數的增加和有機農業規模的擴大,僅靠科技人員的技術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培養一批戴莊自己的實用技術人才。為此,戴莊多次組織村社干部、大學生村官、經營大戶到日本和省內外學習考察,積極培養農業科技示范戶、種養能手。合作社按產業成立糧油、果茶、畜禽等實用技術學習班,社員根據經營項目選擇參加,有時為了方便農戶,培訓班辦到了村民小組、辦到了示范戶,8人、10人的培訓班照樣開。   

3.培養后備軍,讓大學生村官挑重擔。趙亞夫、劉偉忠等把大學生村官作為重點培養對象,讓大學生村官挑起科技重擔子,延續他們的科技興農之夢。大學生村官在趙亞夫等人的言傳身教下,由當初農業的門外漢,如今個個成了獨當一面的一把好手。徐敏自從大學畢業到戴莊任村黨總支副書記以來,為盡快掌握過硬的種植技術,他白天跟著趙亞夫一起到田間地頭現場請教,晚上通過閱讀相關書籍、上網等途徑系統學習,很快掌握了一些農產品種植技術,農閑和休息時間,他就向群眾傳授有機農產品種植技術。為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他推出了“戴莊有機農業朋友會”會員制直銷流通模式,通過這種直銷方式,不僅降低了市民消費成本,還能讓農民的利益最大化。

戴莊有機農業發展的成功實踐,根本的原因在于:突出改革發展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合作社為載體,以入社農戶為基礎,不斷發揮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綜合效益,初步形成了農業現代化先導區的現實樣本。“戴莊模式”,給我市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啟示:   

(一)加快農民致富步伐,必須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努力形成多樣化增收的良好局面。戴莊的實踐證明,工業強固然是優勢,而農業重則不一定是弱勢,只要我們揚長避短,因勢利導,就能搶先機、爭主動,使弱勢變優勢、優勢變強勢,困難再多也能打破常規干成事。對我市來說,農村情況千差萬別,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區位狀況和發展基礎各不相同,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施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致富。引導廣大干群認識到不僅只有工業能富民、農業同樣也能富民的道理,不能僅熱衷于搞工業、園區和“三來一加”項目。鼓勵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對一些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家庭農場,列入幫扶計劃,在涉農項目上給予傾斜。   

(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科技興農”戰略,破解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問題。戴莊發展有機農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依托農科所等技術力量支持,搭建農業科技研究、示范、推廣、培訓平臺。借鑒戴莊經驗,我市要統籌制定農業中長期科技規劃,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納入科學發展軌道,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對接機制,加強與省級機關、科研院所的聯系與溝通,讓幫扶項目盡快落地生根。對落地的科技幫扶項目,要精心培育、精心打造,保持項目的延續性,絕不能出現幫扶結束項目就結束的現象。結合我市家庭農場集聚區建設,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可以輻射的村,打造一個長久的固定的示范基地。建立科技人員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利益聯結機制,為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提供廣闊舞臺,激勵更多的省內外科技專家參與我市的建設和發展。   

(三)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必須找準“統”與“分”的關系,大力實施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戴莊有機農業合作社,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實施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加強“統”的功能,又注重發揮“分”的優勢。今后我市必須根據實際,構建符合農業特點和發展趨勢的生產方式、組織形式和經營體系,充分發揮農戶經營和統一經營兩個層面的優勢,走新型農業合作化道路。在農業合作社內耕地仍由農戶一家一戶經營的基礎上,借鑒“六個統一”的模式,由合作社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產經營服務。選擇條件適宜的村,在土地確權頒證的基礎上,試行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進一步發揮“統”的作用。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合作社,實行“一村一社”。

(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必須加強農產品銷售市場建設,把“幫助農民銷”更加凸顯出來。戴莊人推出了“以米會友”、農產品免費品嘗會、在大中城市設立直銷窗口等模式,有效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對我市來說,要加強對從事農產品銷售經紀人隊伍的組織和培訓,使得在農產品銷售市場和農戶之間建立市場化的網絡或聯系,使農民生產與市場銷售的信息對稱、暢通。有計劃地選擇一些大中型城市,設立宿遷農產品體驗日,通過全方位的體驗來促進銷售,通過營銷過程來激發消費行為。組建農產品銷售合作公司,在全市范圍內篩選一批優質、生態的農產品進入合作范圍,在上海、杭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倉儲基地,設立宿遷農產品直銷窗口。   

(五)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發揮人才的支撐作用,尤其是要激發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在戴莊,正是由于大學生村官、科技人員和本地能人大戶的加入,有機農業和合作社才能不斷發展壯大。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是根本。各地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指導和研究,加大教育培訓、平臺建設、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年輕人、大學生、科技人員、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到農村施展才華、干事創業。要激發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激情,鼓勵他們進一步扎根農村、融入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至少確保70%以上時間在村里工作。組織部門在每年選拔大學生村官前,要詳細了解農村基層的需求狀況,盡可能選擇熱心農村工作、所學專業在農村有一定適用性的大學生到村任職,其中具有農學背景的要占有一定比例,保證需求相適地輸送人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研究(微信公眾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四色综合免费 | 日韩一区二区写真视频 | 亚洲欧洲精品污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