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去年以來,我國不少地區農民反映糧價過低、收益過少。賣糧難現象不斷出現讓農民很心疼。媒體采訪時甚至發現有農民將一個月前秋收時的3萬公斤玉米堆在自家院子里,因價格太低一直不舍得賣。
農民朋友反映國內“糧價過低”,價賤傷農;但從國際市場來看,我國糧價仍處于高位。比如,前幾個月我國小麥價格比進口同品質小麥每噸高823元,大米每噸高790元,玉米每噸高428元。
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庫存處于歷史最高位,可能對糧食價格產生影響。同時,我國糧食進口大量增長,低價進口的糧食沖擊著國內市場。有業內人士認為,大豆、食用油、花生等進口量都處于高位,玉米、小麥等的進口量也在攀升。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豆進口8169.4萬噸,同比增長14.4%,如果加上谷物,2015年糧食進口量達到了1.3億噸。糧食的大量進口引起了一種憂慮,認為在糧食進口中,我國長時期缺乏話語權和定價權,相關行業協會也較為松散,不能真正發揮作用,導致我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中較為被動。
糧價倒掛,建立糧食進口保護制度勢在必行。關于此話題,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做出了點評:
胡定寰:“三高”壓跨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國內專家間的共識,大家都認為這是未來很有可能發生的現象。“三高”也就是國內糧食產量高、國內糧食庫存高和進口糧食數量大。引發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有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是由于我國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同時糧食生產成本、土地利用成本、勞動力成本、農業物資成本在不斷增加。此外,國際市場的糧食價格本來就比我們低,且最近石油價格高,國際經濟不太景氣,糧食價格還在下滑。所以國內糧價和進口糧價差距很大,如國外大豆價格要比國內市場每噸低800到1000元,玉米也每噸低500元左右。玉米對我們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飼料作物,這種市場情況下,有人預計在2015年至2016年間,我們可能將進口320萬噸以上的玉米。
糧食進口可能會壓跨中國糧食生產的局面怎樣去改善呢?目前我們國家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如何提高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做了很多努力,形成了很多重要思想和政策。如最近提出的農業耕地“三權分立”,把土地權利分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以此逐漸將土地向糧食種植大戶流轉集中,擴大種地面積,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和種糧積極性。
但我感覺這需要漫長的過程,對目前“三高”現象的治理可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我認為,現在需要考慮的是通過什么方式來提高進口糧食的門檻,也就是怎樣限制進口來保護國內糧食生產,保護農民積極性。
這種做法不是我國提出的,90年代的日本、韓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事,他們在大豆、水稻、牛肉等的進口中通過各種方式來抵制美國產品。這個經驗我們可以借鑒,在關鍵時候采用鄰國的方式。最近美國新總統特朗普上臺,他的施政思想中有一點就是貿易保護主義,也就是通過發展美國國內工業來增加就業,這可能會影響我國工業產品對美出口。因此還是要提高進口門檻保護國內農業,增加農業就業機會,讓一部分人口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當然,相關行業協會也應該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保護國內糧食生產、結合所有力量一致對外等方面作出努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表示,目前我國糧食面臨高產量、高進口和高庫存的“三高”壓力,一方面糧食產量已經12連增,而玉米、大米的進口替代擾亂了國內市場。目前玉米庫存量超過2.5億噸,嚴重供過于求。稻谷庫存在1.5億噸的高位。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認為,盡管目前總量在增長,但是一部分缺口越來越大,另一部分卻產能過剩。二是競爭力不夠。科技進步不足和勞動生產效率低下導致產品價格沒有競爭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2016-11-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