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份我國發布普惠金融5年規劃以來,全國對于普惠金融的關注度和認知度越來越高。11月9日在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舉辦的農村普惠金融利率問題專題研討會上,專家和學者普遍認為,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應堅持保本微利,商業可持續化原則,要兼顧農村金融的“普”與“惠”則需要政策扶持。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近年來中國農村金融覆蓋率逐步提高,在存匯款服務上基本達到普惠要求,但“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還未得到根本解決。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會理事長杜曉山指出,國際上小額貸款一般分為三類,分別是依靠補貼的福利性小貸,微利可持續經營的公益制度性小貸和牟取暴利的商業性小貸。“普惠金融必須走公益制度性小貸的路線,靠國家補貼的金融只能是階段性的,沒有可持續性。”
然而,對于民間小額貸款公司來說,想要保本微利也并非易事。“我們目前基本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但給農戶的年化貸款利率在18%左右,雖然部分解決了融資難問題,但并沒有解決融資貴問題。” 中和農信項目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文說,我們也一直努力想降低農民貸款利率,但公司要想持續經營,利息收入必須要覆蓋高額的成本和風險。
中和農信是一家市場化運作的公益性小額貸款公司,在全國203個縣有分支機構,員工超過3000多人,已經為150多萬農戶提供了貸款支持,平均單筆貸款額度1萬元左右。
劉冬文表示,小額貸款公司最主要的成本在于資金成本和運營成本。由于貸出資金都來自市場化融資,因此資金成本高。此外,公司網點和員工多,貸款小額分散,因此運營成本很高。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開展普惠金融同樣要考慮商業可持續性。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姜濯表示,目前郵儲銀行小額貸款余額在1500億元左右,為了降低風險成本,郵儲銀行大量與保險公司和擔保公司合作,降低風險敞口。“我認為還是應該通過引入更多的風險分擔機制,來降低農村小額貸款成本問題。”
央行貨幣政策司利率處處長王秀麗認為,農村普惠金融要厘清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的關系。供給方來講,只有農村金融實現了自身可持續發展才有能力支持“三農”群體,而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發展收益就要覆蓋成本和風險,因此需要較高的利率。從資金需求方來講,農業本身投資回報率不高的現實又要求較低利率,因此,要解決農村普惠金融供需之間的矛盾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
對于政府對農村普惠金融領域的扶持,多位專家認為政府應該更加注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建立政府擔保體系以及征信系統來降低交易成本,而不宜采取財政直接補貼利息。此外,應從制度上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培育農村金融市場競爭主體,降低融資利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11月1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