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13個部委《關于開展2016年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農業部《關于印發〈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方案〉的通知》等要求,推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內在質量,實現“藏糧于地”,保障我省糧食安全,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思路
以保障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安全為目標,樹立耕地保護“量質并重”和“用養結合”理念,圍繞“提質增效轉方式、穩糧增收可持續”的工作主線,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耕地退化污染重點區域和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為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通過技術物質補助等方式,推進工程、農藝、農機措施相結合,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構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長效機制,促進土肥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守住耕地數量和質量紅線,奠定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基本原則與目標
(一)基本原則
堅持量質并重、科學管理。在嚴格保護耕地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耕地質量的建設與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耕地質量管理機制,推動各級政府落實“質量紅線”。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充分考慮我省土壤類型、耕作制度、經濟狀況,針對不同區域耕地質量現狀,分析主要障礙因素,集成組裝治理技術模式,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確保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取得實效。
堅持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正確處理保護、提升與利用的關系,將耕地質量建設與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不斷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將耕地質量建設與農業生態建設相結合,努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堅持財政支持、地方負責。耕地質量建設具有公益性、基礎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地方各級政府對耕地質量建設負總責,要多層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實施有差別的扶持政策,建立長效機制。
堅持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企業主推、社會參與,創新耕地質量建設長效機制,發揮項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調動農民、地方政府和企業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合力參與耕地質量保護的格局。
(二)目標任務
到2020年,全省耕地質量狀況得到階段性改善,耕地土壤酸化、冷漬化、養分失衡、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土壤微生物群系逐步恢復。到2030年,全省耕地質量狀況實現總體改善,對糧食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耕地質量水平持續提升。到2020年,全省耕地地力平均提高0.5個等級,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2個百分點。
有機肥資源利用水平持續提升。到2020年,畜禽糞便養分還田率達到60%、提高10個百分點;農作物秸稈養分還田率達到60%以上、提高25個百分點以上;綠肥種植面積穩步恢復與發展。
科學施肥水平持續提升。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40%以上,主要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三、技術路徑與措施方法
(一)技術路徑。根據我省主要土壤類型和耕地質量現狀,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特點,突出糧食產能區和主要經濟作物優勢產區,針對耕地質量突出問題,圍繞“改、培、保、控”四字要領,因地制宜開展耕地質量建設。“改”:改良土壤,針對耕地土壤障礙因素,改良酸化、冷漬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改進耕作方式。“培”:培肥地力,通過增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通過冬種紫云英,固氮肥田,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持續提升土壤肥力。“保”:保水保肥,通過耕作層深松耕,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地理化性狀,增強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控”:控污修復,控施化肥農藥,減少不合理投入數量,阻控重金屬和有機化合物污染。
(二)措施方法。我省耕地質量主要問題是稻田土壤酸化、潛育化,部分地區水田冷、爛、毒問題突出。主要治理措施是實施“綜合治酸治潛”,通過水旱輪作、完善田間排灌設施等措施促進土壤脫水增溫、農田降漬排毒;施用石灰和土壤調理劑調酸控酸。其次,山區耕地耕作層淺薄、地塊小,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沿海地區季節性干旱都是影響土壤肥力發揮的主要限制因素。通過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和種植綠肥,耕作層深松耕,加深耕作層,開展水田養護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依據國家和我省關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有關規定和工作要求,加強污染源的監管,強化肥、藥、水的科學管理與指導,通過農藝、工程等措施,對污染耕地集中區域開展治理與修復,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
四、重點建設項目
(一)提升耕地地力。組織實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重點是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和種植綠肥。一是秸稈還田培肥。選擇30個重點縣(市、區),結合水稻機械收割,稻草粉碎還田100萬畝。二是增施有機肥。選擇40個重點縣(市、區)推廣應用商品有機肥100萬畝,支持適度規模養殖場進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生產有機肥,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三是種植綠肥。選擇40個重點縣(市、區),示范推廣冬種紫云英綠肥100萬畝。
(二)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重點是建設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絡和耕地質量數據平臺,組織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工作。一是建設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絡。根據土壤類型、作物布局、耕作制度、代表面積、管理水平、生態環境的差異,按照10萬畝耕地設置1個監測點的標準,覆蓋全省建設150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開展耕地地力和肥效監測。二是建設耕地質量數據平臺。建立省級耕地質量數據庫,完善縣域耕地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及時掌握耕地質量狀況,為農業行政管理、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區劃調整和生產提供決策依據。三是開展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在縣域耕地地力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開展全省耕地質量調查與評價,對耕地立地條件、設施保障條件、土壤理化性狀、生物群系、環境狀況和耕地障礙因素進行全面調查,綜合評價耕地質量等級,發布相關報告。
(三)土壤酸化綜合治理。在土壤PH值小于5.5的耕地酸化和潛育化地區,選擇10個重點縣(市、區),每縣建設一定面積的集中連片示范區,通過施用石灰和土壤調理劑,調節土壤酸堿度,土壤酸化綜合治理100萬畝次。
(四)化肥農藥減量控污。按照農業部制訂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調整化肥農藥使用結構、改進施肥施藥方式,推動秸稈、綠肥等有機肥資源還田,減少化肥用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000萬畝次。
(五)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耕作層土壤是耕地的精華和不可再生的資源。各級農業部門要會同國土部門,選擇一批重點縣(市、區),開展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試點,剝離后重點用于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土地復墾,以增加耕作層厚度、改善土壤結構。同時,將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納入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和耕地占補平衡考核內容。
(六)土壤重金屬污染阻控修復。在調查掌握水稻產區重金屬污染類型和程度的基礎上,選擇一批重點縣(市、區),每縣建設一定面積的集中連片示范區,施用石灰和土壤調理劑調酸鈍化重金屬,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是一項系統、公益、基礎和長期工程,需要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福建省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省農業廳牽頭,國土、財政等部門參與,定期召開會議,加強協調、明確責任,做好任務落實和監督檢查。各市、縣(區)要參照省里的做法,建立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組織協調,細化實施方案,落實項目資金,開展督導檢查,保障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二)落實工作責任。結合實施《福建省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辦法》,嚴格落實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責任,守住耕地質量紅線,切實把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各級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耕地質量建設投入,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各級農業部門要會同國土部門,認真做好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把好質量關。鼓勵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用地養地結合的措施,保護耕地質量,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強化技術支撐。組建省、市、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專家指導組,提出耕地質量建設和污染耕地治理的技術方案,開展指導服務,落實關鍵措施,提升耕地質量。組織科研、教學和推廣機構開展協作,加大投入力度,集成組裝一批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技術模式。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劃,提高種糧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耕地質量保護和科學施肥技術應用能力。
(四)加大政策扶持。實施好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配方施肥、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占補平衡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等項目。各級政府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則,加大財政資金支持,擴大耕地質量建設資金來源,增加資金規模。創新投入機制,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補貼、貼息等方式,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投入,引導規模經營主體資本進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五)健全標準體系。制定“福建省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辦法”,完善耕地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健全耕地質量調查監測體系和技術規范,完善省、市、縣三級耕地質量調查監測網絡,建立全省耕地質量數據庫。
(六)強化宣傳引導。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的主題宣傳活動,通過各種宣傳媒體,大力宣傳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重要意義,推廣用地養地和科學施肥的典型經驗,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的良好氛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省人民政府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