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品牌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是適應社會消費升級、促進農民增收及提高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對于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稻谷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的三分之一,大米消費占到口糧消費量的一半以上。近年來,隨著我國大米產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和市場主體的品牌意識不斷增強。以品牌為引領,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加有效供給,提升大米品質,實現價值鏈升級,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當前,不少大米品牌人們耳熟能詳,很多地方逐漸形成了大米產業集群,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力量,直接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也要看到,在大米品牌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大米企業品牌小、雜、亂比較普遍,全國還缺乏能深入人心的、具有領軍意義的品牌。部分地區一個縣市就有幾十個大米品牌。品牌過雜不但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大米加工企業深受其累,區域公用品牌也不盡如人意,大米的區域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挖掘。針對上述情況及問題,本次大會主管、主辦單位就下一步大米品牌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壯大企業品牌,培育規模化的大米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骨干力量,也是推進農業品牌化的核心力量。要引導大米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品牌經營、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進行聯合重組。要支持龍頭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支持企業與一般農戶通過共同經營品牌,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關系。要加大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在土地流轉、倉儲加工、冷鏈物流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要支持企業創新流通方式,利用網上交易系統、質量可追溯系統和物流配送系統,提升流通效率,大力發展電子商務。企業要加強同科研單位、農技推廣單位的協作,緊緊依托科技力量,改良品種保持優勢,使用先進技術提高效益。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著力提高大米品牌的內在質量和影響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優、調高、調精大米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增加安全、綠色、有機和特色大米供給,對農業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加大聯合攻關、技術集成和推廣力度,創制重大突破性新品種,創新高效生產、加工技術和設施裝備,打通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為優化產品結構、產業體系、生產力布局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要求,加快發展節水節肥節藥等節本技術,突破清潔生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產地污染治理修復等技術,開展畜禽糞便處理、秸稈綜合利用、地膜殘膜機械化撿拾和資源化利用、低成本可降解地膜研發等科研攻關,為綠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三是發揮資源優勢,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實踐證明,區域公用品牌的發展既可以挖掘優勢資源,聚集優勢企業,也有利于當地大米產業整體運作,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安全放心的品牌農產品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要以實施品牌戰略為契機,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場規律、弘揚品牌價值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及監管追溯體系,大力發展“三品一標”和區域公用品牌,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強消費者信心。政府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市場監管。要下更大力氣保護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代表的農業知識產權,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要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依規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品牌農產品的行為,凈化農產品市場。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12月10日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