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從追求高產量,向追求高質量、高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階段,需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原則,增加農產品和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唱響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發展的主旋律,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鞭r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廣德福在第十屆國際跨國公司領袖圓桌會議上回答鳳凰網財經關于農業農村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問題時表示。
廣德福強調,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已經連續14年出臺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工作,即將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也會就此作出進一步重要部署。
“農業部門的責任就是保障'一日三餐'”,讓中國人民吃飽、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薄稗r產品質量安全關系到每一個人的幸福,我們要牢記使命,忠誠服務百姓,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這既是對人民群眾負責,也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出生于黑龍江的廣德福,既有著北方人的豪爽熱情,也有南方文人的才思俊逸,著有《中國新型城鎮化之路》等專業著作,同時在文學藝術上也頗有造詣,詩歌見諸于報刊雜志。他履歷豐富,從部隊院校入伍,留軍校做過外語教師,先后在空軍、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武官處、軍委空軍司令部、國家質檢總局辦公廳等部門供職。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把關人,廣德福長期從事我國宏觀經濟和“三農”政策研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頂層設計、政策制定、標準化生產、依法監管、追溯管理和突出問題整治等領域具有深厚的實踐積淀。
以下為專訪實錄:
確保人民群眾吃得放心
鳳凰網財經:民以食為天。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明年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將圍繞食品安全開展哪些工作?
廣德福: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實現全民健康,沒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小康。俗話說“病從口入”,只有吃得安全放心,我們的健康才有基本保障。人民群眾主要的食物來源還是農產品,占了70%以上,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食品安全基礎在農業,源頭是農產品。明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抓好“產出來”“管出來”“樹起來”“講出來”,著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這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要求。
圍繞抓好農業質量工作,明年我們會有系列舉措,包括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村改革等多個方面。明年年初,我們準備召開全國“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發展”會議,在會上將對全年工作做出具體部署和安排。同時,我們也要根據馬上要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在農業質量安全工作方面做部署和推進。
鳳凰網財經: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您認為會在農產品質量上會有什么新的方向嗎?
廣德福:中國發展到今天需要增加農產品和農業的核心競爭力,將來農業發展的方向一定是向質量效益轉變,具體來說就是推動農業發展由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質量轉變。這次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強國、交通強國、科技強國,將來中國一定會成為農業強國。我們常說的四個現代化,包括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其中,農業現代化是短板,將來我們要補齊這個短板。而且不僅是農業,農村也要實現現代化,讓農民平等分享發展成果。所以,農業發展一定要加速,核心是讓農民增收、讓農業增效。
鳳凰網財經: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關注的重點,多年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工作的,今年有什么變動嗎?
廣德福:關于三農工作,中央已經連續14年出臺一號文件。今年中央也會圍繞三農工作繼續做出重要部署。我認為主要還是會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來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寫入黨章,這是習近平“三農”思想的新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遵循。
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狀況好不好不能只憑感覺,跟著感覺走
鳳凰網財經:病從口入,農產品質量是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非常密切。但是,我們無法得知自己每天吃的是否健康,還需要相關機構把關?目前農產品總的質量大概情況如何?又有哪些比較棘手的問題?
廣德福:食品安全狀況好不好?第一不能靠感覺,第二不能靠聽說,要看事實、數據。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各級政府和部門的努力,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很快,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五年來主要農產品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合格率達到97.7%,總體上是安全放心的。2014年,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推出《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來衡量全球107個國家在食品安全上的表現、弱點與強項,EIU的報告將中國列為良好表現(Good Performance)的行列,排名第42位,并特別提及了質量安全保障能力是中國得分較高的7個指標之一。而同樣處于發展中水平的人口大國印度,排名為70位,遠遠落后于中國。我關注到,這個消息你們《鳳凰財經》當時也進行了報道。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當前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仍然任重道遠。豬糧安天下,經過多年努力,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我們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66%,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40%,糧食總產已經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肉、蛋、菜、果等農產品總產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位居世界各國前列。應該說在數量問題上,我們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積累了很多經驗。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有了新期待,在從“吃飽”向“吃好”的歷史轉變過程中,我們還有許多短板要補齊,有許多路要探索。
部分農產品結構性過剩問題仍然突出
鳳凰網財經:除了數量樂觀,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廣德福:今年前三季度合格率達到97.7%,還有2%的不合格率,但“2%”對于每個人來說就是100%,在中國,即使是2%不合格率很小數據也是很大的絕對數。哪怕只有0.1%的不合格,也需要我們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當前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自身發展質量還不高。農業內部結構不平衡、發展不充分的問題還十分突出。比方說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結構性過剩,部分特色優勢農產品產出不足。生產的大路貨多,優質安全的品牌農產品相對較少,甚至出現“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怪象。
二是基礎設施、科技裝備等支撐不夠。過去我們在解決數量問題上花了很大精力,基礎設施和科技投入主要圍繞增產穩產的目標,解決質量問題的科技投入還比較少,尤其是低毒高效經濟的農藥獸藥替代品研發力度不夠,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還面臨一些難以突破的技術瓶頸。
三是社會共治的格局有待完善?;仡欉@些年發生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既有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方式落后的原因,又有違法成本低、處罰不到位的問題,也有大量的是很多媒體的不實炒作,加上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媒體不明就里的轉發,迅速發酵,不僅造成市場波動,極大影響消費信心,甚至對產業帶來毀滅性打擊。今年6月30日,我們在食品安全宣傳周農業部主題日上曝光了十大謠言,借助媒體的力量,讓正本清源的聲音廣泛傳播,讓虛假不實的傳言銷聲匿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僅靠政府來做這件事,力量還遠遠不夠。必須要提高每個消費者的科學認知水平,正確引導輿論,加快完善社會共治格局。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必須抓住“產出來”“管出來”“樹起來”“講出來”
鳳凰網財經:針對這些問題,農監局接下來有什么應對措施?
廣德福:進入新時代,怎么抓好這項工作,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我認為主要應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產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強調: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實現產出來,首先要重視按標生產。我們要按照環境友好、產品安全、生產規范的要求,加快農獸藥殘留限量、畜禽屠宰、飼料安全、畜禽污染物等標準制修訂進程,實現重點品種、重點行業、重點環節全覆蓋,支持地方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轉化為簡便易懂的操作規程和明白紙,確保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按標管控。
其次要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投入品使用管控,推行綜合防控和減量化生產,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加強實施示范,推行種植業良好農業規范(GAP)、養殖業產品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管理,在“菜籃子”大縣規模種養基地、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和農業示范園區率先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同時,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驅動引領作用,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抓好綠色發展。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強化作物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力爭到202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
二是加強監督執法,確?!肮艹鰜怼薄R獔猿謫栴}導向,大力倡導“抓產業必須抓安全,發現問題是業績,解決問題是政績”的理念,依法監管、全程監管,嚴防、嚴控、嚴管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加快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深入開展禁限用農藥、農資等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加快監測評估技術體系建設,充實儀器設備,改善實驗條件,提升農產品源頭控制、風險防控和執法監管能力。加快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的推廣運用,擴大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規模,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實現精準打擊,重典治亂。
三是打造品牌體系,強化“樹起來”。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為農產品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組合供應鏈,讓農民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要提升農產品品牌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讓綠色優質成為農業品牌的金字招牌。加快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方式調整改革,將產品認證與產地認定合二為一,統一下放地方農業部門組織實施,充分發揮無公害農產品標志在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過程中的合格評定功能。
進一步擴大綠色食品發展規模,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農產品,培育一大批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知名品牌。深入挖掘農產品地域特色,加快推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培育一批環境良好、生產規范、質量受控、品質優異的區域公共品牌。要嚴格農產品認證行為,嚴把認證準入門檻,強化證后監管,提升認證權威性和公信力。加強農產品雙邊和多邊互認,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和品牌認知度。
四是加大正面宣傳,做到“講出來”。積極發揮媒體和行業協會作用,通過博覽會、展會、公益廣告和多種新媒體加大優質安全農產品宣傳推介力度,樹立我國農產品優質安全放心的形象。開展常態化、多種形式的風險交流,及時準確地對外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權威信息,澄清不實傳聞,加大虛假信息懲戒。加強科普宣傳,采取印發知識手冊、宣傳掛圖、技術資料等方式,不斷提升生產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同時,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等宣傳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科學認知水平,引導放心消費。
總之,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不斷加強探索,堅定信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擼起袖子加油干。我們真誠地希望社會各界,媒體更多地關注和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讓人民吃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ㄓ浾邨罘迹?/p>
作者系農業部監管局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