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耒陽城區的街道上,幾乎每一條都人聲鼎沸,車流喧嘩。而走在耒陽很多鄉鎮的集鎮上,如果不是趕集的日子,往往看不到幾個身影,一片寂靜清冷。
南陽鎮是耒陽市重點支持發展的小城鎮之一,南陽鎮街頭同樣人氣不旺。
這個鎮是耒陽產煤第一鎮。一條連接京廣鐵路的專用鐵軌,穿過眾多的村莊、田野,延伸到集鎮旁邊的南陽煤礦。這個鎮最多時有15個煤礦,曾一年完成國、地稅收1.6億元。
雖然一度鎮上開好車的老板如云、鎮財政也有一定的實力,但南陽的小城鎮建設卻明顯“欠賬”。很多老板安家落戶不在本地,而是到耒陽和長沙城里。就在數年前,這里的集鎮還被稱為“五無”。無公廁,無下水道,無酒店,無停車場,無規范性市場……
當地一些人士認為,不包括南陽煤礦的礦工,全鎮4萬多人當中,平常居住在南陽本地的估計三分之一。在產煤較多的一些村組,進城買房的居民可能超過40%。因為有煤可挖,這些村組的村民富裕了,村莊的面貌卻也遭受重創。
“環境這么差,我也想得通,誰愿意住這里?”當地一位人士對記者嘆息。
如夢初醒,近幾年,南陽鎮努力還“賬”。走在街上,記者看到干道兩邊的房子,統一貼上了青磚形狀。下水道、垃圾中轉站和預備給老師、醫生居住的第一期公租房樓,也已經建好,城鎮新區的規劃也已經出爐。
盡管近幾年煤礦價格斷崖式下跌,日子很不好過的南陽鎮,咬緊牙關爭取上級棚改等政策支持,啟動小城鎮建設。
除了計劃修建文化站、敬老院,南陽鎮規劃在沒有因挖煤破壞地質的地方,新建學校,留住流失到城區的生源。上世紀90年代高峰時,南陽中學學生多達1300余人,如今余下400多人,還包括兩個小學校六年級班級。
“如果我們的中學像石準中學這樣有名氣,就會留住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小城鎮的繁榮就有了人氣基礎。”當地一位基層官員用羨慕的語氣告訴記者,“不過,既然石準中學能夠辦好,我們這里的中學應該也能辦好。”
循著這位官員以及市教育局負責人介紹的線索,第二天記者到了三都鎮的石準中學。這所條件極其普通的中學,因為升學率高、校風嚴,吸引了近一半學生來自城里和外鄉鎮,還有一些家長在學校周邊的鄉鎮租房“陪讀”。
和南陽鎮一樣,三都鎮同樣是產煤鎮。石準中學既為三都鎮揚了名,也成了三都鎮建設小城鎮的一張“王牌”,目前正準備支持學校擴建。
南陽鎮政府還準備借助位于耒水上游,沿岸風光秀美,渡口歷史悠久的優勢,規劃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南陽煤礦有1萬多人居住,礦上的公共設施比較齊全,鎮里也希望能夠互補共享。
像南陽鎮一樣,耒陽從市到鄉鎮以及村,眾多人士已經充分意識到城、鎮發展不平衡,給當地發展帶來的沖擊。
當記者走訪耒陽時,正好碰上當地舉行“城市工作暨城市綜合管理‘百日攻堅’動員會議”。盤活鄉鎮土地資源支持小城鎮發展,也是主旨之一。
“作為小城鎮,市里已出臺《關于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實施意見》,但至今沒有一個鄉鎮在生血造血功能上有突破……”
就在記者寫作這一組“城腫、鎮衰”報道的時候,接到耒陽一個鎮長的電話,打聽求教,“外地發展小城鎮有什么好的思路、方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參考報 2017-01-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