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國時期開始,江南就是市鎮密集、具有較高城鎮化程度的地區。鎮是傳統社會的市場服務中心,當然鎮所提供的市場服務主要是為相對自給自足的農村社會提供生活基本需要的商品服務,城市部門中的借貸資本也通過小城鎮進入鄉村。
對江南農村來說,改革開放以后的小城鎮建設伴隨著鄉村工業化的過程、并以鄉村工業化為動力得到發展。這個過程實際上從1960-1970年代就開始了,當時是基于社隊工業的發展,利用上山下鄉的技術人員和周邊城市的星期六工程師的力量,通過周邊城市的工業轉移逐步成長起來。1980-1990年代的蘇南地區農村工業化模式,被總結為著名的“蘇南模式”,即通過社隊工業和鎮辦工業開展工業產品生產,吸納農村的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通過農村工業化擴展市場聯系,推動小城鎮建設,并帶動對農村地區的商貿服務、生活服務和文化服務等。為了進一步小城鎮化發展,在1980年代取消了鄉鎮分治,轉變成為“鎮管村”的體制,增強了小城鎮發展地方工業經濟的能力。費孝通在江蘇省小城鎮研究討論會上發言,提出“小城鎮,大問題”,正是看到了社隊工業和鄉鎮發展成為了地方經濟中充滿活力的力量。這樣的一種蘇南模式,以及在我國其他地區鄉村和小城鎮中表現出來的各種因地制宜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在改革開放以后啟動了我國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或者說是離土不離鄉的就地城鎮化。這樣一條從實踐中來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也構成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機制和組成部分。
進入到1990年代以后,蘇南地區的工業化和小城鎮化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隨著開放擴大以后,鄉鎮經濟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更主要的變化在于,在1990年代以后經歷了普遍的股份化改革和民營化,政府和企業關系發生改變,以鄉鎮企業為基礎的地方法團主義的發展模式結束了。隨著政企分開、產權明確,企業和政府的關系轉變為生產者和管理服務者的關系。農村工業化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然后城鎮化也進入一個新階段。工業化的發展通過股份制為地方財政提供積累,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財富積累,例如在七都鎮形成了包括亨通、德爾、凱倫建材等大型股份制企業,成為上市企業,成為地方經濟、就業和產業發展的支柱,為小城鎮發展提供財富的積累。
在工業經濟發展驅動下,小城鎮的建設空間則顯得不夠用了。因此到了2000年以后,農村工業化和小城鎮發展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從2000年初開始,蘇南地區小城鎮建設紛紛進行了小城鎮的合并,提高鎮的功能。同時,推動鎮和開發區的合并,通過行政體制改革提高鎮的資源配置配置能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增長機器的時代,也就是以土地為杠桿,通過建設用地擴張來增強建設用地面積,通過土地抵押貸款和土地批轉來積累資金,通過建設用地擴展來招商引資、吸納產業和擴充就業,形成了地方小城鎮和經濟發展的'螺旋式的擴張"。在調查中了解到,也就是進入本世紀以后,七都進入了快速城鎮化的階段,在小城鎮建設中建設安置房,逐步消滅掉一些鎮邊上的村莊,發展農村城鎮化。
這樣的土地城鎮化驅動的,通過土地財政來推動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的模式并不特別,可以說構成了從1990-2010年代,無論是中國的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鎮發展的基本模式,這種城鎮化發展的模式還顯得非常得成功。這一時期,鎮建設投資融資機構,以土地道路等公共資產為抵押,向銀行貸款。然后城市政府的財政能力有巨大增加,可以投資建設公共設施建設、公共事業。城鎮化發展以土地為杠桿,形成了以經營土地為核心的地方增長模式,通過土地整備來獲取土地租金,然后招商引資,通過分級地租獲得財富利益,并招商引資發展產業。也正是在土地財政基礎上,不同地區的城鎮化速度推進很快。在很多時候,不同城市城鎮化的發展的規劃是相當科學理性的。例如在整個吳江區,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具有相當完整的規劃,吳江規劃發展了松陵,盛澤,震澤等不同中心,在空間規劃的基礎上發展產城融合。對于我們所調查的七都小城鎮,也建立了從2012-2030年小城鎮發展的總體規劃。基于鄉鎮財政能力得到極大的擴展,小城鎮建設有很大投入,小城鎮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通過通過較大規模的道路建設,形成了城鎮的基本骨架,完成了小城鎮和城鄉發展的基本形態建設。
但是顯然,這樣的基于建設用地擴張和土地抵押債務基礎上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如果和工業化經濟有良好的共同促進關系,將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積極發展;但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開始出現產業發展放緩,這種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模式則會越來越表現出發展風險。在產業發展放緩的情況下,帶來了地方債的危機。中央政府也已經意識到這種基于土地財政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模式所蘊含的危機,開始著手防止地方債的財政和金融管理,例如要求必須通過財政資金來開展城鎮建設,不允許銀行借貸。這些都是2014年以后在新型城鎮化發展計劃下所包含的相關調整。在七都的調研中,我們也看到地方政府也采取了一些辦法來緩解或者拖延這種債務危機,例如通過擴大分期支付來減少財政的壓力。另外,減少三公經費來減少公共財政的其他支出,等等。這些都似乎說明傳統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已經越來越顯得不能持續,我國的城鎮化發展越來越需要實踐一條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
通過對當地發展發展部門的調研,對于近年來的七都小城鎮建設和發展(具體說大約是2015年以后的小城鎮發展),我們也了解到一些新的變化:
第一,是相對于在2000-2015年的小城鎮建設重視形態建設,如基礎設施和道路等,2015年的小城鎮發展更加重視城鎮的功能建設,例如城鎮中建設了8000平方的文體中心,主要發展教育、培訓和體育健身的功能,這樣的大型民生性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標志著城鎮的生活更加重視人民的生活和需求。另外,小城鎮中建設為民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的行政事務服務;建設養老中心;衛生院建設;老舊小區的改造,以及包括自來水、燃氣、綠化,雨污分流,外立面的改造,家裝電梯等改造。可以看到,小城鎮發展在住房、道路、交通等基本骨架建立以后,出現了更加重視人民生活、更加重視民生的轉變。
第二,七都小城鎮發展的第二個突出工作是發展特色小鎮。2017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七都鎮列為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七都鎮定位是“太湖國學音樂小鎮”。七都臨靠“太湖”,這容易理解;“國學”的特色不僅包括傳統建筑的特色,主要是依托于南懷瑾創辦的太湖大講堂,形成了富有影響的地方文化特色;“音樂”是在七都設立了迷笛音樂節,每年五一在這里舉辦音樂活動,吸引文化旅游的發展。在特色小鎮建設的背景下,七都鎮的地方政府提出建設“從容七都,精致小鎮”,努力打造和工業化鄉鎮不同的未來發展。
近年來,對于費孝通和江村的文化資源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位于七都的江村是費孝通先生1936年調查江村經濟的地點,在此基礎上費先生完成了其享譽世界的博士論文《江村經濟》。從1980年代以后,費孝通也20多次訪問鄉村,對江村的和對吳江鄉鎮的研究古城費先生提出小城鎮發展重大發展戰略的實踐起點。七都也是我國民國時期注明社會學家孫本文的祖居地。因此七都具有的社會學文化歷史的資源本身構成了一個顯著的地方特色,并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中國社會學發展的“圣地”。當前七都已經建設了群學書院,這些也構成當地發展富有特色的發展資源。
第三,是努力接軌長三角一體化。七都和所在的吳江,是正在開展的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這個示范區建設也深刻地影響七都城鎮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機遇。從目前來看,在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中,七都的生態環境功能得到更大的強調。七都臨靠太湖,太湖岸線23公里。太湖是長三角的水源地,生態綠色一體化對于七都鎮的影響很大。在這樣的生態綠色一體化目標下,離開太湖岸線50米,未來基本不能任何經濟產業,1公里以內不允許任何工業。當地政府感到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規劃下,七都的農業和工業經濟都面臨很大發展限制。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長三角一體化也要求七都產業的布局、產業的層級都需要充分提高。作為太湖邊的小城鎮,七都的未來應該不是工業城鎮,而是需要擴展生態城鎮的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總是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這樣的生態小城鎮的建設,可能預示著地方發展新的發展機遇和更美好的未來。
第四,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如果說以前的小城鎮建設更加重視城鎮建設,近年來七都小城鎮的發展更加重視在城鄉一體化的框架中開展城鄉規劃、提供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沿著城鄉統籌發展的建設思路,特別是2015以后,通過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七都鎮的發展強調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融合發展意味著要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主要目標,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進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城鄉關系。現在城鄉之間的一體化發展得到了很大推進,可以看到,我國江南地區的城鄉一體化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可以說是我國城鄉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
作為蘇南小城鎮發展的一個案例,七都鎮的發展成就,證明了“小城鎮、大問題”的本質,是以農村工業化為動力的小城鎮化發展,構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型。七都鎮的發展歷史證明,江南地區發展的經驗是“無工不富”,工業化帶動的經濟發展和公共積累的提高,是城鎮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民生幸福的根本保證。在工業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其資源配置具有不同方式,小城鎮發展和建設中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并在隨勢應變中展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這種隨勢應變,也說明了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也產生出不同的問題,并在逐步解決發展問題中推動著城鄉發展。
七都發展的故事也表明,江南地區的小城鎮也在不斷探索鄉村發展和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小城鎮發展需要產業升級、生態環境的維護、城鄉發展的整合,長三角一體化的實現,這些都對七都發展帶來新的要求和新的壓力。因此,如何在更高的層面實現小城鎮、新發展,推動鄉鎮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基于地方具體實際探索實踐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
作者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觀云集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