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業供給側改革進入“排雷期”,降成本、補短板、調結構成為當務之急!
全國兩會近日開幕。從2017年1月至今召開的地方兩會來看,全國有29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及農業供給側改革。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在當前國內農產品供給側來看,糧食庫存大、成本高,經濟作物存在優質農產品產量低和低質農產品過剩的局面,因此,降成本、補短板、調結構成為農產品生產的當務之急。
去庫存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部的思路是“一保、一減、一增、一穩”——保口糧、保谷物;減非優勢區玉米;恢復增加優質食用大豆;穩定棉油糖自給水平。
降成本
農業生產成本高,國內外價格倒掛,有很多影響因素,小規模農戶仍占絕對主導地位,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剛剛起步,勞動力、土地成本提高格外值得注意。
補短板
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水稻、玉米、小麥化肥和農藥利用率僅為35.2%和36.6%。農業生產的環境代價越來越大,不僅使農產品競爭力不高、農業發展不可持續,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也與安全、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需求南轅北轍。從源頭抓起,包括產地環境治理,到農資投入品監管,再到流通環節,把農產品需求信號反饋到生產環節,正是供給側改革題中之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是供給側改革深化之年。應該說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進入了一個充滿問題的區域,一個個現實問題如戰場上無人區密布的地雷,糧價低迷種什么、經濟作物價格過山車、耕地保護與修復、互聯網+農業、扶持新型經營主體。對這些問題解決不當,可能引發農業生產危機。業內專家提出:當前的供給側改革,如同“探雷”和“排雷”。全國兩會正在召開,我們期待參會代表和委員,就這些關乎現代農業發展和國計民生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1糧價低迷種什么?
建議:大豆玉米輪作 改善收儲 抓優質產品
玉米取消臨儲,實施“市場化收購+補貼”新機制。2016年,在新政策影響下,玉米收購價大幅降低,進口量大幅減少,引導作用顯現。不過,種玉米不掙錢甚至虧損,不種玉米種什么?
今年黑龍江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現玉米增值收益主要突出產業鏈,特別要把握玉米價格改變與國際市場倒掛的有利時機,狠抓玉米深加工和畜牧業發展,同時通過擴大鮮食品種市場覆蓋提升價值鏈;實現水稻增值收益主要突出價值鏈,通過質量提升、品牌營銷獲得更多增值收入;實現大豆增值收益要產業鏈、價值鏈并重,通過非轉基因、高蛋白食用型大豆營銷與精深加工結合獲得更多增值收入。面向市場調整種植結構,蔬菜、瓜果、鮮食玉米、馬鈴薯等特色作物面積發展到1000萬畝。
黑龍江人大代表、密山市黑臺鎮塔頭村村支部書記林秀芳說,由于玉米臨儲制度實行多年,農民自主入市售糧能力有限,鐵路運力不足、公路運輸成本居高不下,糧食就地轉化能力薄弱。林秀芳建議,國家加大補貼資金投入,支持農民建設簡易糧倉,減少“地趴糧”,增加農民收入。
黑龍江人大代表鄒淑琴建議,調整種植結構,玉米和大豆穿插種。此外,政府要在種子上做文章,引進先進品種,從根本上改良農作物結構。
河套優質小麥是中國唯一可與美國、加拿大優質小麥相提并論的高筋硬質麥,但被越來越多河套農民拋棄。內蒙古政協委員徐岫聯建議,采取措施提高河套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重視和解決農民種小麥澆水難、水費高的問題;取消按種植面積補貼的模式,對小麥良種、農資、技術進行定向補貼,如實兌現,調動農民積極性;抓好河套小麥品種的提純優化,推廣應用優質小麥品種;改變落后的小麥種植方式,提高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2經濟作物價格過山車
建議:建全國范圍大數據平臺
2016年“蒜你狠”再次來襲,而“姜你軍”“豆你玩”等熱詞均源于農產品的過山車行情。
什么是農業大數據?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一切與農業相關的數據,包括上游的種子、化肥和農藥等種植過程的數據,下游的農產品加工、市場經營、物流、農業金融等數據,都屬于農業大數據的范疇。從長遠來看,通過整合跨層級、跨部門、跨領域的信息,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是必然趨勢。
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確定了大數據發展的國家頂層設計;《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
民進廣東省委提交的一份提案指出,廣東省農業“一圖、一庫、一網、一平臺”的綜合信息化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但還是存在數據采集不權威問題,難以保證數據處理的準確性;各個工作平臺各自為政,難以做到信息共享。因此建議,建設廣東省農業一張圖大數據管理平臺。該平臺整合涉農信息資源、衛星影像、土地利用現狀、土壤資源、耕地資源、農產品質量安全、現代農業、畜牧等數據,搭建全省的農業大數據中心,并構建農業日常管理與宏觀決策支持等業務數字管理系統。該平臺應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建立全省有公信力的專業農業大數據網站,根據實時、準確的公開涉農大數據進行估產,指導農民進行科學、合理種養。
“我們現在做農產品太過分散,種多少水稻,種多少玉米,養多少魚,養多少豬,都沒有具體的規劃,經常會看到一會兒多了一會兒少了,最常看到的就是豬肉的價格忽高忽低?!?
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2016年就建議,建立全國范圍內的農業大數據平臺。依托農業大數據提供服務與信息支持,建立數據采集、共享、分析和使用機制,通過政府重視、行業龍頭的參與,讓農業、農民、農村盡快享受到“互聯網+”的福利,讓農業生產更具計劃性。
3耕地保護與修復
建議:完善保護制度 提高水肥利用率
根據《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扣除生態退耕、退地減水等規劃期間可減少的耕地,以及東北、西北難以穩定利用的耕地,全國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在18.65億畝以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在15.46億畝以上,建設占用耕地在2000萬畝左右。3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標準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意見》,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要求,到2020年將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
山東省人大代表高義武表示,當前耕地質量退化嚴重,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東北黑土區有機質正在下降,南方及東部地區土壤酸化加重,華北、東北耕層變淺趨勢明顯,西北及沿黃灌區次生鹽漬化問題比較突出,土地污染問題存在。他建議,因地制宜,以土壤改良與調理、作物營養與施肥、土壤修復為主要方向,以改良土壤障礙因子、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水肥資源利用率、防止土壤退化與污染為主要技術途徑,采取改良、提質、增效、修復等綜合技術,恢復和提升作物生產能力,消除土壤污染。同時,結合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行動,加強水肥一體化技術、化肥深施等減施增效方法的應用,推動緩控釋肥、水溶肥、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新型肥料或土壤修復產品的應用與推廣,建立輕簡、高效、操作性強的綜合技術模式,化解化肥過量施用問題。
湖南任浩波委員提出五點建議:一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未污染耕地保護體系和經濟長效激勵機制,抓緊出臺《湖南省耕地質量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將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由部門行為提升到政府行為。二是繼續加大對未污染耕地保護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三是加強未污染耕地環境管理,防范新增污染。四是打造大數據信息管理平臺,對耕地實現快速和準確的動態監測。五是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嘗試構建耕地保護的區域補償機制。
內蒙古蘭云峰委員建議:一要摸清底數,制定耕地保護和污染耕地治理改造及合理使用方案。二要研發污染耕地綜合防控和治理技術。三要大力推進“降肥減藥,水肥一體化”國家現代農業戰略。四要制定并嚴格執行科學、合理、高效的農作物輪作倒茬制度。五要嚴格防控工業三廢排放及畜禽養殖場所糞尿污水污染。六要杜絕種子攜帶病毒及有害菌造成土傳病害污染耕地。七要選育高抗病品種,為輕度污染耕地提供農作物品種。
4互聯網+農業
建議:深度融合 搭建平臺
在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吃得更好、更安全的時代,農業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加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形成更有效率、更高效益、可持續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而“互聯網+”能把好產品和市場需求及時對接。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促進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對于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跨越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今年的江蘇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綠色優質農產品開發力度,加強農產品品牌創建,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直供直銷等新型營銷方式,支持農產品展示推介和境外促銷。強化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創新應用,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培育一批網絡化、智能化、精細化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和示范基地。
江蘇崔俊良委員建議,推進供給側創新,抓緊搭建鞏固提升優勢的四大平臺。一是搭建高端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這是江蘇省錯位北京、浙江等地,最有優勢的農業電商平臺。在市場設計上,應接續優勢、科學分類、加快轉型,積極對接阿里巴巴、京東商城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為抓手,推動“名特優新”“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農產品網上營銷,引領江蘇農產品向高端發展。二是搭建農業技術、農資采購服務推廣平臺。按照政府適度補貼、市場化運營、按需服務、定點指導的方式,依托互聯網,創新農技服務推廣體系,實行個性化定制服務,實現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定點指導、評估付薪。通過集中購買農資,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三是搭建農產品大數據采集分析服務平臺。通過組織架構和現代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精準掌握農業種養和市場需求信息,引導農民按需生產,逐步破解反復出現的“谷賤傷農”難題。四是搭建面向國際的農機及技術展銷平臺。
5扶持新型經營主體
建議:產業為依托 “公司+家庭農場”
規模化、產業化是現代農業的標志之一,中國傳統的小農生產正在通過土地流轉等向規?;a過渡。《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提出,以產業為依托,建設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和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提升農民合作社規范化水平,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落實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交合作社持有和管護政策。強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帶動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開拓市場。
云南周國珍委員建議,通過理順合作社的管理體制機制,整合職能部門力量和資源,加快合作社發展和規范化建設;選擇產業特色明顯、市場開拓前景較好、內部管理較規范的農民合作社進行試點,賦予其帶領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職責,在政策、資金、技術指導和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幫扶,打造一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品牌示范合作社。讓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全國人大代表劉永好表示,“十三五”規劃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提高農業競爭力、農業經營效益,技術進步是關鍵因素。推進農業現代化還需要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農戶的主體作用,新希望在多年的發展中實踐出了“公司+家庭農場”的模式,企業與農戶可以發揮各自優勢,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當前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技術要求尤為迫切,他們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湖北代表劉若崢建議,提高務農技術含量,先從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入手。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能力上去了,現代農業發展才有方向、才有活力,所以,國家要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力度。
湖北政協委員陳邦利也建議,培訓提高農民的集約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產意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種子天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