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
“凈土才有潔食。”今年兩會期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等相關問題持續引發社會關注。針對這一話題,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直截了當地提出,我國農業生產一直維持高投入、高產出方式,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導致農產品產量減少、品質降低。為此,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體系迫在眉睫。
萬連步表示,盡管近年來國家采取一系列舉措提升耕地質量,但由于長期缺乏耕地質量保護的有效機制,耕地質量問題逐年累積并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在調研中,萬連步發現,耕地質量問題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耕地土壤退化嚴重,土壤肥力差。據統計,我國酸性土、鹽堿土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60%以上,耕地質量退化嚴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降低。二是農業生產者認知不足,耕地質量持續惡化。大部分地區施用肥料還存在施用過量、施用方式不合理等問題。三是耕地污染問題凸顯,威脅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目前,由于固體廢物、污水灌溉等多種原因,造成耕地重金屬等污染問題加重,耕地污染導致土壤理化性狀變差,降低了耕地生態功能和生產能力,嚴重威脅了農產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四是企業扎堆進入土壤調理劑行業,產品技術良莠不齊。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技術、管理、推廣和應用等多層面的問題。
面對一系列待解的難題,萬連步建議首先從頂層設計上發力。“在開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等重大土壤保護、修復項目中,整體規劃設計,明確對灌溉水源、周邊企業布局排放的要求,對配套工程建設、農產品質量納入考核目標,推進耕地、大氣、水、農產品質量‘四位一體’的保護與提升,建立一系列保護耕地質量的法律法規,從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復等不同層面,全面提高我國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同時,萬連步提出應強化科技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支撐作用。建議政府主管部門設立重大專項研發基金和成果轉化基金,優先支持一批重大研究課題,鼓勵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通過優先試點,以點帶面,帶動土壤修復行業的發展。
據統計,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產值占環保產業總產值的比重僅為0.5%,而其中僅有7.1%的比重用于修復耕地,土壤修復工程任重道遠。對此,萬連步建議通過進一步完善標準技術體系,研究制定土壤污染修復相關產品標準、檢驗方法標準、安全評價和應用技術規范等,建立明確的土壤修復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為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土壤調理劑企業的規范發展提供依據。
此外,在萬連步看來,土壤修復、改良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健全耕地質量保護投入機制與共同責任機制,落實土壤質量保護責任主體。“在土地流轉中,將耕地質量的量化指標納入土地經營權證中,土地流轉的受讓方要履行土壤保護的責任,建立土地流轉中耕地質量維護獎懲機制,促進耕地質量的提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3月14日0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