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我與縣域電商圈頻繁接觸。一方面因為和我們合作的幾個縣是電商示范縣,比如山西的左權縣、靜樂縣,陜西的綏德縣。另外合作的一些縣,雖說不是電商示范縣,但電商是當地農產品銷售的主要方式之一,比如山西臨汾的隰(xí)縣。
自2015年起,我“糊里糊涂”地被拉進縣域電商圈,淘寶大學縣長班、京東農村電商生態中心等一些電商組織聘我為專家,給縣(市)長們上課。我知道,之所以我這個“電商外行”被請去講課,主要是縣域電商尤其是農產品上行需要區域公用品牌的支持。因此,講課時我就縣域電商尤其是農產品上行中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等話題和大家交流。
今年是農業部確定的“農業品牌推進年”。開年后,我就強烈地感受到農業品牌化“這股風”的猛烈。現在,縣域普遍重視農業品牌建設,尤其對政府主導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大會小會都在喊。一時間,縣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成為熱點,品牌建設成為各地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相比之下,縣里電商化的喊聲遠不如以前那么大。甚至在一些縣,原本“轟轟烈烈”的電商化有些“被冷落”。
對此,結合農本團隊的實踐以及我的思考,我想談幾點看法:
首先,電商化和品牌化,雖然手段不同,但目標一致。
應該說,電商化從一開始就被賦予實現縣域經濟“彎道超車”的期望。在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這種期望尤為突出。應該說,電商示范縣建設已經實施了三年,一些地方成績斐然。農產品上行作為縣域(尤其是農業大縣)電商的重要內容,其中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冀電商解決目前農業普遍存在的“渠道短板”問題。同時,通過互聯網,讓農產品在更大范圍內更快地被叫響。應該說,縣域電商就是希望通過互聯網,快速實現縣域(農產品)資源價值變現,助推縣域(農業)經濟發展。
農業品牌化就是通過品牌化建設,實現區域農業資源的聚集與科學化配置,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實現農產品資源價值變現。與此同時,通過融合發展,依托農業帶動關聯產業發展,實現參與者的共同富裕,實現富民強縣。
因此,縣域電商和農業品牌化雖然手段不同,表現方式各異,但其目標一致,即實現縣域資源價值變現,發展縣域經濟。
其次,農村電商和農業品牌建設,雖然歸口不同,但兩者功能互補。
在縣域,農村電商歸口商務局(商貿局等),農業品牌建設歸口農業局(農林局或農委)。很長一段時期內,我能明顯感覺到縣域農口和商務口“不熟絡”,更別說“聯手”。比如去年在某地開展項目時,在政府部門參加的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座談會上,當我們詢問參會的商務局負責人當地農產品電商的情況時,對方是三問三不知。事實上,該縣也是省級電商示范縣。
對大多數縣域而言,農業是主導產業。縣域電商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農產品上行。商務局主管的農村電商是渠道,農業部門主管的是農產品生產。沒有產品,如何上行?反過來,今年是“農業品牌年”不假,但是創建農產品品牌,倘若缺失電商化或網絡化營銷,只是采用傳統的營銷方式,很顯然,品牌化成效也會大打折扣。
電商化和品牌化,雖然歸口不同,但兩者卻有極強的互補性:品牌化為電商化提供了產品保障,電商化為品牌化插上了翅膀。電商化和品牌化互為補充,不能因歸口部門的不同而“老死不相往來”。
我的看法是,不管是電商化還是品牌化,兩者之間不矛盾、不沖突。對縣域而言,不管是“電商示范縣”,還是“品牌農業縣”,我有兩點建議:
電商化和品牌化,應該“二化合一”。
應該說在前兩年,一些電商示范縣建設,商務口和農口缺乏互動,造成了農產品電商“只見‘電’不見‘農’”,大大影響了農產品上行的效果。今年是農業品牌年,農口部門在推進農業品牌建設時,不能忽視電商化這一利器。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業品牌年”對縣域電商是好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過去農產品上行中普遍存在的“產業(產品)短板”。
站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高度,用好電商化和品牌化這“兩股風”,下一盤 “大棋”。
地方上,不能因為今年是農業品牌年,就只吹農業品牌風,忽略或冷落了農村電商。我以為,不管是“農業品牌風”,還是“農村電商風”,或許后年別的“XX風”,這些“風”都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武器,不能形而上的理解或執行。這些“風”不能只刮一陣子,要長久地刮,只有把這些“風”累積起來,合成“一股風”,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大動能,才能更好地實現縣域經濟發展這一終極目標。
因此,站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高度,用好“N個風”,下好一盤“大棋”,方不辜負“N風”的“初心”。
作者:農業品牌化智庫——農本咨詢首席專家,全國范圍內八十余個區域公用品牌戰略咨詢項目經歷,受聘為多個行業組織品牌專家或戰略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本咨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