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毫不動搖地發展休閑農業補短板 促進農民增收
早在2015年,農業部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優化政策措施,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著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業部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印發《關于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大力促進休閑農業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和旅游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休閑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在資源環境硬約束背景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求;是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選擇;是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打造農村經濟“升級版”、培育國內消費新增長點、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舉措;是在扶貧開發工作進入攻堅拔寨沖刺期背景下引入扶貧新興業態、促進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確保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的戰略措施。各地要充分認識休閑農業在助推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建設美麗中國和美麗鄉村中的重大作用,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實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把發展休閑農業、補齊農民增收短板,提高到加快城鎮化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升級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地位上。
發展休閑農業的基本要素就是土地和資金,其次就是行政審批。按照《通知》,不僅十分必要,一方面為資本下鄉出臺專門政策,凸顯政策的“規范和引導”作用,同時設定耕地保護、產業準入、環境保護、農民利益分配等底線,要求城市資本遵循產業發展規劃要求,明確經營方向,避免資本對小農的擠壓。另一方面,也要在土地、稅收、金融等領域為城市資本規范下鄉創造條件,聯動城鄉產業發展,實現城市資本與農民共建共享共發展。
從具體政策舉措來說,可以在嚴格集體建設用地用途管制政策,嚴格按規劃批準使用,進行嚴格用地審查,防止資本下鄉借此占田圍地造房,搞變相的房地產開發、銷售,同時推動城鄉規劃全覆蓋,協調農業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規劃,明確城市資本下鄉參與各類建設的合理空間,適度考慮農業項目建設用地合理配套需求,配套合理的建設用地指標,支持都市農業發展。
2015年9月份,農業部下發的《通知》,提出將“明確用地政策”,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的休閑農業項目用地,各地要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
根據《通知》,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閑置宅基地整理結余的建設用地可用于休閑農業。鼓勵利用村內的集體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發展休閑農業。鼓勵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閑農業,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用“四荒地”發展休閑農業,其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另外,還將加快制定鄉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條件依法從事旅游經營的管理辦法。而作為力挺“休閑農業”的一份文件,《通知》亦提出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增強休閑農業O2O能力。
這些政策,為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提供了綜合的政策依據。向眾傳媒注意到,要發展休閑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思想不解放,體制機制障礙比較多,審批程序繁雜問題依然突出。
如何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部署要求,立足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居民休閑消費的目標任務,緊緊圍繞“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以創新創造為徑,以古樸村落為形”中心思想,把休閑農業發展與現代農業、美麗鄉村、生態文明、文化創意產業建設、農民創業創新融為一體,促進休閑農業規范管理,加快內涵提升,創新公共服務,拓展文化發掘和營造鄉村旅游氛圍,還需要相關部門毫不動搖地堅持六大原則,完成六大任務,結合土地流轉做好休閑農業的各項工作。
堅持六個原則不動搖
一是以農為本、促進增收原則。要以農業為基礎,農村為載體,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科學構建農民利益分享機制,增強農民自主發展意識,激發農民創業創新活力,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不能以辦農家樂名義亂占農地搞高檔度假村。在結合土地流轉政策的同時,要注重流轉后續的復耕治理。
二是多方融合、相互促進原則。休閑農業發展要與農耕文化傳承、美麗田園建設、創意農業發展、傳統村落傳統民居保護、精準扶貧、林下經濟開發、森林旅游、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等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三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則。充分利用資源稟賦、人文歷史、交通區位和產業特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適度發展。堅決杜絕一哄而上和不講質量將數量的問題。
四是規范管理、強化服務原則。加大新型農民教育培訓,提升宣傳推介力度,倡導全社會文明出行,積極引導誠信經營,制定規范標準,引導行業自律,確保安全,實現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
五是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宏觀指導、規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
六是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原則。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遵循開發與保護并舉、生產與生態并重的理念,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全面可持續發展。
發展休閑農業的六大任務
一是著力在豐富類型和融合集聚上實現重大提升。重點在大中城市周邊、名勝景區周邊、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發展休閑農業,充分發揮各地區森林旅游、文化旅游、紅色旅游等優勢,促進休閑農業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支持農民發展農(林、牧、漁)家樂,鼓勵發展以休閑農業為核心的一二三產業聚集村;鼓勵在適宜區域發展以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化為核心,兼顧度假體驗的休閑農莊;鼓勵建設具有科普、教育、示范以及傳統農耕文化展示功能的休閑農園;支持各地建設美麗田園,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和吸收富余勞動力就業。
二是著力在文化傳承和創意設計上實現重大提升。注重農村文化資源挖掘,強化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創意設計,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融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加大對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發掘,推動遺產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遺跡和傳統村落、傳統民居的保護,發展具有文化內涵的休閑鄉村,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三是著力在產業升級和利益共享上實現重大提升。發揮休閑農業在調結構、惠民生的集聚功能和平臺作用,以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一批農家樂、小超市、小型采摘園等特色旅游到村到戶項目,帶動傳統種養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支持社會資本積極參與休閑農業發展,引導建立農民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鼓勵農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與企業進行合作,不斷提高農民的資產性收益。探索農民自組織、自激勵、自就業的創業模式,使休閑農業成為大眾創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就業的重要渠道。
四是著力在人員素質和設施改善上實現重大提升。加大休閑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將休閑農業講解員、導覽員納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同時為高素質的知識分子就業創造條件。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充實一批規劃設計、創意策劃和市場營銷人才,提高休閑農業設計水平。加快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環境綠化建設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積極興建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等設施,改善休閑農業基地的種養條件。
加強傳統民居保護修繕,鼓勵發展特色民宿,鼓勵因地制宜興建特色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五是著力在規范管理和生態保護上實現重大提升。加大休閑農業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宣貫力度,指導各地分層次制定相關標準,逐步推進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促進休閑農業規范有序發展;引導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樹立開發與保護并舉的理念,在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的情況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六是著力在典型示范和氛圍營造上實現重大提升。鼓勵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要素流動、資本重組和品牌整合,培育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知名品牌。繼續開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推介、中國美麗田園推介、全國休閑農業星級評定、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響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鼓勵各地開展休閑農業特色村、星級戶、精品線路等創建與推介活動,培育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
發展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保障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5〕62號)等文件對發展休閑農業從用地政策、財稅政策、融資政策和政府服務政策提出了保障措施,詳細歸納為:
一是用地政策。在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的前提下,對農民就業增收帶動作用大、發展前景好的休閑農業項目用地,各地要將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優先安排。支持農民發展農家樂,閑置宅基地整理結余的建設用地可用于休閑農業。鼓勵利用村內的集體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支持有條件的農村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發展休閑農業。鼓勵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閑農業,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用“四荒地”發展休閑農業,其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加快制定鄉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條件依法從事旅游經營的管理辦法。
二是財稅支持。在推動現有扶持政策的落實同時,將中央有關鄉村建設資金適當向休閑農業集聚區傾斜。,加大對休閑農業創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本地休閑農業做大做強。加強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的游客綜合服務中心、公共衛生間、停車場、垃圾污水處理、餐飲住宿的洗滌消毒設施、農事景觀觀光道路、休閑輔助設施、特色民宿、鄉村民俗展覽館和演藝場所、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一批休閑農業聚集村。撬動社會資本,推動休閑農業產業的提檔升級。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從事休閑農業的經營主體符合稅收優惠條件的,可享受有關稅收優惠。要切實落實國務院關于減輕企業負擔的各項規定。有條件的地方,休閑農業用水用電享受農業收費標準。
三是強化融資。鼓勵擔保機構加大對休閑農業的服務力度,金融機構要破除障礙,采取多種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在符合條件的地區穩妥開展承包土地的經營權、集體林權等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業務,加大對休閑農業的信貸支持。探索現代和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助力休閑農業,加快符合條件的休閑農業企業上市步伐。探索利用PPP模式、眾籌模式、互聯網+模式、發行私募債券等方式,加大對休閑農業的金融支持。積極協調利用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加強有針對性的培訓等,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積極參與項目開發;探索以旅游資源、扶貧資金等入股方式,使貧困群眾在項目發展中獲得資產性收益。
四是加大服務。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休閑農業宣傳推介平臺建設,加快構建網絡營銷、網絡預訂和網上支付等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強化行業運行監測分析,構建完善的休閑農業監測統計制度。支持建設休閑農業聚集區域的公共交通體系,加強生態停車場、道路、觀光巴士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對休閑農業管理人員、經營人員、從業人員組織多種形式的培訓,提升人才素質,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制定并發布全國休閑農業統一標識,并推廣使用。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地方行業標準,推動本地休閑農業規范有序發展。鼓勵各地利用多種模式開展公益性宣傳推介,擴大休閑農業的影響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向眾傳媒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