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尋“小而美”的內在邏輯
曾有臺灣農業界的朋友跟記者談到大陸農業時謙虛地表示:大陸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農業“大而佳”,非臺灣能比。近日,“十佳農民”考察團對臺灣農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參觀,參加交流的臺灣“杰出農民”一聽到大陸動輒十幾萬畝耕地、幾萬畝茶園的規模,也都是眼睛一亮:“哇!這么大!”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陸參訪團成員對臺灣農業的“小而美”的印象也很深刻,大陸有很多農民的生產規模跟臺灣農民類似,臺灣農業的“小而美”讓大家感到頗有借鑒之處。深入探討其內在邏輯,能為我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自然條件的限制,使“小而美”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從“精致農業”到“樂活農業”
資料顯示,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境內2/3為山地丘陵,人口密度為大陸的3.6倍。1953年臺灣土改后,形成了極端平均的小農經濟,此后多種政策調整均未突破小農格局,難以“做大”。
但臺灣的現代農業起步較早,在實現農業自給自足之后,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了“精致農業”的口號,90年代又提出了“農業零增長”“樂活農業”口號,重點轉向提高農產品質量,回歸自然、健康環保。他們認同這樣的理念:地球承載力有限,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其人口與經濟均應進入一種生產與消耗增長為零的平衡狀態,應該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精致農業、有機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完善農業與農民保障。現在,農業多功能價值逐步顯現,有些人更是把農業生產的“苦”和“累”變成了一種自然的生活方式,轉變成“甜”和“美”的人生體驗。廖中豪就是其中的一個。
廖中豪最早從事建筑業,為尋找“家”的人蓋了不少房子。后來由于身邊的親友身患病痛,感悟到房子再舒適,也不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有價值。于是就在花蓮縣安吉鄉尋找到幾十畝休耕多年的土地,辦起了仁誠有機農場,主要種植葉菜瓜果類。由于臺灣的訂單農業發展比較成熟,他能提前3個月安排生產計劃,優先供應當地學校(政府采購)、農場會員,再有剩余才提供給物流中心外銷。
廖中豪搞農業并不外行,他讀過臺灣大學的科技農企業經營碩士班,還是花蓮職訓的農業講師,有機農場管理得井井有條。記者看到,農場灌溉用水系外部引入,經過了4個過濾池,據說池子里還加入了竹炭、麥飯石以進一步改善水質;有的大棚里還種了草,說是準備半個月后翻地,添加益生菌以增加有機質。大棚比我們常見的要小一些,廖中豪說,加上LED補光燈,葉菜可以從1年產8茬增長到13茬。
因為小,所以必須要美,不美就沒有生命力,凡事皆有度。廖中豪的農場只有60畝,他認為規模再大就難以管理了。從事有機農業以后,看到那些身體欠佳的客戶不但氣色好轉,心態也變得平和恬靜,彼此變成了朋友,感覺真是意想不到的人生收獲。無心插柳柳成蔭,廖中豪的有機果菜一路俏銷,無意謀利反而收獲頗豐。
來自天津寶坻的張秀霞是首屆“十佳農民”之一。在仁誠農場她看得真切、問得仔細,因為她也種了2000畝的大棚蔬菜,感覺自己的經營還稍顯粗糙:“人家一畝蔬菜有2萬元人民幣的純收益,水平夠高!發展部分高端產品也是我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索求有度,回報永續,使“小而美”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最好載體——從“我養豬”到“豬養我”
彰化縣漢寶增豐牧場是一個有著45年歷史的家族牧場,32歲的鄭育松從小就在外祖父的豬場玩耍,最終繼承了這份產業。為此,他選擇了畜牧專業的本科和碩士教育。2015年獲得臺灣“神農獎”,成為杰出農民協會會員。
鄭育松堅持外祖父的理念,認為“養豬是良心事業”。在他的辦公室里,墻上掛著的兩幅字頗為搶眼:“豬養我”。他說,一般人都認為是我養豬嘛,怎么會是豬養我?不同的認識會在行為上產生不同——因為我是靠豬“養活”,所以我必須把豬侍奉好。他花費10年時間用心研發自有品牌的臺灣新黑豬,配合自己研發的飼料,肉質可以媲美世界著名品種——西班牙伊比利黑豬,年紀輕輕就獲得了“神農獎”的榮譽。盡管在“十佳農民”看來,鄭育松的生產方式還算不上現代化,但他對生產各環節的盡心盡責,已經給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去年他出欄的增豐黑豬,每頭凈利潤達到400元。因為他被有機食品采購商看中,生豬出欄直接送到屠宰場,不受拍賣市場的行情影響。1年900萬元的利潤讓同樣從事養殖的春梅信心倍增,這位來自內蒙古通遼的“十佳農民”3年前剛剛起步,養了100多頭西門達爾繁殖母牛,現在年收入已經50多萬元。春梅說:“農業經營確實應該謀劃百年大計,要扎實練好內功,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不能索求無度,大自然才會永續回報,花蓮縣富里鄉種水稻的銀川有機農場主賴兆炫也有同感。賴兆炫說,就水稻來說,可以用低分蘗的方式保障通風性,植株強,病蟲就少。有些害蟲可以用礦物油控制,有些害蟲我們農友就只有忍耐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不應該隨心所欲。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水稻的品質。目前他的農場已是臺灣最大的有機稻基地,在市場上名氣很大。
花蓮縣的富興村除了鳳梨,別的農作物大都不宜種植。20多年前當局鼓勵植樹造林,每戶農民都能拿到植樹補貼。20年過去,3000畝林子郁郁蔥蔥,補貼期限也到了,農民的收入來源又成了問題。總干事楊清茂告訴記者,當時村民也是議論紛紛:村里沒有別的資源,只有砍樹!后來大家一合計,林子好不容易造起來,決不能砍,可以用來搞森林旅游。他們修建了一條1314米長的環森林鐵軌,象征一生一世,開通游覽車,又在520米處設立卡通標志,想說“我愛你”的情侶可在此表達愛意。原本就有的鳳梨產業也借此機會進一步深挖,不僅鳳梨酥產品銷售點隨處可見,供游客參與制作的鳳梨酥DIY項目也正式推出。前不久,他們還請來了大陸綜藝節目“爸爸去哪了”來此錄制外景。小小的富興村終于人氣爆棚了。楊清茂說:“我們堅持對自然的低密度開發,在利用有限的資源時惟有想得更周到些才能吸引來客流。”
來自河南信陽的“十佳農民”錢曉玲興奮地對記者說:“我跟他們想到一塊去了!要發揮農業的多重功能,既能增加收入,又能保護環境,實現永續利用。我的5萬畝茶園很快就要開發旅游項目,5年前我就規劃了12米寬的山路,就是為了滿足大客車會車。當時村民們還認為是浪費呢!”
逼出來的“小而美”成就地方特色,變為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動力——從文化推動產業到產業推廣文化
臺灣杰出農民協會常務理事邱木城先生是臺灣瓜瓜園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年有上億元新臺幣的銷售額。“臺灣盛產紅薯,臺灣就像個紅薯。我的樣子胖乎乎的,也像條紅薯。”一見面,他就這樣風趣地介紹自己。他說,臺灣是個小地方,怎么擴大銷售?必須讓紅薯變出新花樣,開發蒸、煮、炸、燒、喝各種形態,進行紅薯深加工,生產不同的薯條、薯塊……像冰烤紅薯、甘薯冰枝等產品,現在就很受市場歡迎。體驗式營銷也被設計出來,請小朋友把紅薯挖出來、磨成粉、進行各種加工……
近年來,臺灣進入農業創意時代,休閑農業向“六級化”發展。即:一級農業生產、二級食品加工、三級休閑服務,“我們講一二三產業是相乘的關系,如果其中一個是零,結果就都變成零了。”邱木城說,要做到價值鏈條延伸,就要一乘以二再乘以三。在這個延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入文化的元素,體現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產業特色。
徐進發是一家創意公司的執行長,被聘請來輔導各地農民營銷。他說,過去一般是起一個好聽的名字,做一個好看的包裝,用文化推動產業。現在,有些地方產業形成特色,已經到了以產業推廣文化的新境界。農夫的生產過程被包裝成一種文化歷程,注入了美學元素、知識經濟、體驗經濟、文創概念。
比如草莓產業。苗栗縣大湖鄉號稱草莓的王國,7000多畝的草莓種植面積占了臺灣總量的90%。眼下草莓季即將結束,隨處可見的觀光草莓園仍有游客在采摘。
在大湖,人們可以了解草莓在臺灣的發展歷程,了解草莓的生態展示,還可以品嘗草莓酒、草莓醬、草莓冰淇淋,甚至還有草莓火鍋。外地游客品嘗了草莓食品,一般還要帶些紀念品回去。在草莓文化館的二層,就擺放著琳瑯滿目的草莓創意產品,除了食品,還有草莓提煉的化妝品,草莓造型的服飾、玩偶以及文具等300多種產品。
記者見到分別來自臺北和香港的兩家游客,他們很樂于展示此行的成果:“這是湖莓戀,這是陶然紅。”臺北游客掏出包里的草莓酒說:“口感還是蠻好的,每次來都要買幾瓶回去。”香港游客則關心地問記者,買沒買草莓醬帶回北京,跟別處的味道不同呢!
還有著名的阿里山高山茶。杰出農民協會理事羅秀梅女士經營的生力農場位于嘉義縣海拔1000多米的阿里山上,她跟隨丈夫黃榮增來此種茶已30多年。如今3個兒子子承父業,開發出紅茶、綠茶、烏龍茶、茶點、民宿多種產品與形態,把農場經營得風生水起。特別是老大黃昶豪大膽創新,紅茶加工添加了烏龍茶工藝,豐富發展了茶文化,為業內所稱道。
來自河北玉田的“十佳農民”馮立田非常看重這種從產品到商品、再從文化到分享的農業創意。他說:“大陸有專門的企業產品創意團隊,但是農業創意還是短板,不管規模大小,‘美’都是應該追求的,臺灣的經驗值得學習。”來自四川成都的“十佳農民”孫澤富則表示,農業創意離不開本土文化,像成都這樣的地區具備鮮明個性,具有優勢。他與臺灣同行分享了在柑橘產業上的心得,他說:“文化不怕復制,不怕競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