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服務體系是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將結合2016年商務部發布的《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分別從培訓體系、物流體系、供應鏈管理體系和營銷體系四個方面,具體討論電子商務服務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按照《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的說明,縣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是縣域綜合服務體系的主要載體。其中,縣級公共服務中心的主要職能是整合縣域電商服務資源,形成規模經濟,解決培訓、物流、供應鏈、政策資源對接、服務商對接等方面的共性問題;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則處于縣域電子商務體系的末梢,直接服務于縣域電商的參與主體——農村群眾,是解決下行“最后一公里”和上行“最初一公里”的重要基礎設施,“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促進農村消費,帶動農村產品銷售,促進農民增收,搞活農村經濟”。
一、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建設
《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中指出,要“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建設,提供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電子商務理論及實操培訓,提高農村群眾電子商務技能。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理論和實踐能力強的農村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應用能力。”這為各地開展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制定了原則和基調:一方面,電子商務培訓具有公益性和市場化兩個特征,因此培訓體系的構建需要政府和企業之間建立可靠的協同配合機制。另一方面,培訓體系的目標是通過形成一批理論和實踐兼備的農村電商專業人才,最終提高縣域內農村電子商務的應用能力,可見產生實效是構建培訓體系的根本要求。基于此,本部分分別從培訓主體、培訓方式、培訓內容和培訓績效四個方面討論目前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建設的基本策略。
1.1 培訓主體
按照分工,我們大致可以將目前的培訓參與主體分為三類:一類是投資方,由于培訓的公共產品屬性,使得一般市場主體很少有提供培訓服務的激勵,加上《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所提出的公益性,因此,一般而言培訓需要政府作為出資方,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市場公開招標培訓項目;第二類是培訓的具體實施者,由于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是實操性極強的一類培訓,因此要求培訓實施者能夠提供緊貼市場前沿的培訓服務,理論培訓是必須的,但最終目標仍然是為實際操作所服務,這是由培訓目標和培訓對象的屬性所決定的。因此,一般而言農村電子商務培訓的實施者是企業等市場主體;第三類是培訓對象,一般包括農村青年、返鄉大學生和退伍軍人等,2016年的《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將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也加入其中。
1.2 培訓方式
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培訓方式需要與實際操作相互結合起來,包括現場研討、實地考察、直接經營等。
1.3 培訓內容
從目前流行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課程來看,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電子商務基本理論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和農產品品牌管理及營銷等。目前各地培訓內容較為主流和豐富的有位于安徽巢湖的半湯商學院、位于浙江遂昌的遂昌網店協會等。
1.4 培訓績效
如上文所述,培訓的最終目標是提高本縣域內電子商務的應用水平,讓電子商務真正成為群眾致富的有效工具,使電子商務能夠助益縣域經濟發展和轉型。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是處于第一位。從各地的現實情況看,不少地方對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對培訓的理解深度也不夠:電子商務培訓絕不是只是教農村群眾開網店而已,僅僅開一家網店并不一定能夠起到增收的作用。對此,筆者提兩個方面建議:一是要擯棄短期觀念和一勞永逸的想法。因為電商在農村是一個有起點沒有終點的賽跑,電子商務是一個成長性很強的事物,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層次的電商人才。全國各地都缺少電商人才,只是需要的層次不一樣,這也說明培訓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長期的過程。另一方面,培訓需要以實效作為最終導向,培訓的內容要與時俱進。在調研過程中,有些地方反映培訓效果不好,結果我們發現使用的教材是兩年前出版的,授課內容則是過時的案例。這些內容即使學員開了網店實際去操作了,效果也不會很好,開了網店也很難形成交易。如果是這樣,未來的培訓就很難再持續進行下去。所以培訓一定要實效導向,而且還要注重方法創新,培訓一定要和實操咨詢孵化結合起來,讓培訓對象真正獲得收入,這樣的培訓才有持續不斷的動力。此外,培訓內容和方式一定要注意移動互聯網社群化和移動化的發展趨勢,將微電商、微營銷等內容融入到培訓課程體系中,讓農村草根在未來的商業實戰擁有更多的主動權。
(資料鏈接:2016年,商務部印發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對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建設提出規范要求。《規范》要求建立覆蓋對象廣泛、培訓形式多樣、管理運作規范、保障措施健全的培訓體系。)
第一,建設內容。
1.一個固定場所。具備辦公場地、培訓場地和實訓機房,可長期實施電商培訓,方便停車,電商理念、企業文化、往期培訓照片上墻,統一標識標牌。可考慮設在公共服務中心之內,或與本地院校、黨校、行政培訓機構等緊密合作。
2.一個專業的培訓工作團隊和講師團隊。具備電商知識、經驗以及教學經驗,團隊人員需具備常規培訓業務接單、培訓計劃擬定、培訓計劃對接及培訓相關事項咨詢能力,還可以根據需求方的實際情況調整培訓計劃方案。
3.配備必要的辦公設施和培訓管理制度。制定講師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課件研發制度等相應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每項制度及工作流程都應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保證后續能落實到位。
4.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培訓經費保障。當地政府對于培訓相關工作在政策及經費上應給予一定支持與保障。
第二,服務規范。
組織當地院校、社會組織,或引進培訓機構,對合作社農民、創業就業人員、電商轉型的企業和政府人員開展電商理念培訓、技能方法培訓和高技能人才培訓等不同層次、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培訓。建立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實踐教育機制,對培訓進行跟蹤,提供后續實踐引導和服務,確保培訓實效。
能夠提供電商理念和實操培訓,實操培訓內容包含微商系類、淘寶系類及第三方營銷平臺和其他新平臺的實操。開展現場和網絡遠程培訓。基礎公益培訓可在網上免費下載。
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對于每月培訓場次、人數、培訓學員滿意度等都要做好規劃,并嚴格執行。嚴格遵守中央和地方培訓管理辦法,做好培訓情況的記錄,加強培訓檔案和經費管理。嚴格挑選講師及工作人員,制定完善工作監督與考核機制。
(資料來源:商務部辦公廳 關于印發《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商建字[2016]17號。)
二、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建設
物流體系的建設是農村電子商務得以實施的前提和基礎。商務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指出要“通過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建設,整合縣域現有的物流資源,力爭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為農村群眾提供快遞收發、本地物流配送等服務,為實現‘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奠定基礎。”
2.1 縣級物流中心建設
縣級物流中心是集倉儲、分揀和配送于一體的區域物流中心,其目標是完成區域內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散,是本縣域內部物流運作的樞紐和指揮中心。具體來講,建設縣級物流中心需要達到以下五點功能:
首先是倉儲配送功能。縣級物流中心至少能夠滿足本縣域工業消費品和農副產品的日常上下行基本物流需求,保證農村電子商務供應鏈的日常運轉。對物流有特殊要求的生鮮農產品,縣級物流中心應能夠提供保鮮、冷藏和防疫等功能物流設備。一個標準的物流服務中心應有保鮮庫、冷藏庫等設施內的溫控設備和防潮設備,縣級物流中心需要根據本縣的客觀情況,合理投資建設物流中心。
其次是信息集散功能。縣級物流中心是區域物流運作的樞紐,是區域內物流資源的協調中心,因此縣級物流中心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處理和傳播能力。縣級物流中心需要把市場需求信息直接反饋給農戶、合作社和加工企業,并能夠實現對主銷產品的生產、需求、進出口和市場行情的實時監測和分析,為農村電子商務的不同參與主體提供決策參考,以確保農村電商的持續穩定發展。
最后是展示交易功能。除了基本的倉儲配送和信息集散功能外,縣級物流中心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展示交易功能。電子商務發展的趨勢是線上與線下結合,在縣域,尤其是部分農副產品受到服務半徑的限制,目前物流水平無法提供相應的服務,所以對于此類農副產品只能引導消費者到店消費,這是一般縣級服務中心建立交易展示模塊的原因。
2.2 鄉鎮分撥中心建設
鄉鎮分撥中心主要職能是承接縣域和鄉村之間的物流中轉和配送。分撥中心的建設在選址上要求建立在交通便捷的中心鄉鎮,綜合考慮周邊地區的物流需求,同時需要科學規劃物流車輛的運行時間節點和路徑,盡可能提高物流運作效率。
2.3 村級配送網點建設
村級配送網點的主要職能是快遞包裹的代收代發,此外村級配送網點更多的是承載農村電子商務服務,例如網絡代購代銷、信息服務、便民服務和金融服務等。村級配送網點是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最基層的觸角,是感受農村市場需求和供給的信息神經末梢。一般來講,村級配送網點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內容:
首先是配送網點的選址問題。一般來說,配送網點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綜合選擇經濟條件相對較好、人口較多的村落,同時兼顧其交通設施和周邊環境。其次是建設時應優先借助已有的商貿流通資源。建網點時應優先選擇村落里已有的小賣部、小超市,或者郵政點、供銷合作社網點等。最后,建設時需要疊加網點的信息服務能力。一般來說,村級配送網點同時也是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需要建設一定的信息基礎設施,如電腦、網絡、展示貨架等。
對縣一級政府而言,搭建農村電子商務物流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要做好政策引導。結合商務部、省市出臺的農村電商相關政策,根據本地發展的客觀情況,制定促進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的支持政策,積極引導快遞、第三方物流企業向農村發展,提高農村物流供給能力,降低農村物流成本。其次是要加強物流信息化建設。農村電子商務物流的優勢在于能夠將商流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打通,交易驅動下的物流運作能夠大幅度降低成本,因此農村物流信息化的建設至關重要,將物流體系與電子商務、商貿零售結合起來,使得供求信息能夠在城鄉之間快速、有效流動。最后,物流體系建設需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一是要盡可能借助現有的商貿流通體系,以電子商務物流建設帶動傳統商貿流通業態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是要促進物流基礎設施的開放共享,努力建成物流服務體系的“機場模式”。
(資料鏈接:2016年,商務部印發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對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建設提出規范要求。《規范》要求:要充分發揮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可以以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為基礎,結合郵政現有的鄉鎮物流配送網絡,交通運輸部門的農村公交班線,以及本地貨運等各種運輸資源,解決物流服務在農村服務能力較弱問題。)
農村物流信息管理平臺建設,重點解決農村物流資源的協調統籌,降低農村物流成本。快遞跟蹤信息能夠從縣級物流倉儲中心傳達到農村,讓農村群眾實時查詢到包裹在縣域內的流轉情況,享受包裹到達短信提醒等服務。
(一)建設內容。
1.縣、鄉、村三級電子商務倉儲物流中轉。縣級電子商務物流倉儲中心可建于交通便利處,場地周圍便于停放物流運輸車。有條件的可設于縣級公共服務中心內。鄉鎮、村的物流中轉應在鄉鎮、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開辟的物流服務區實現,避免重復浪費。
2.一個物流體系運營團隊。不同范圍的工作人員可以給予不同定位,縣級工作人員必須配備專業團隊,鄉村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兼職。
3.一套管理制度。針對縣鄉村三級物流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登記流程、產品貨架歸類制度、問題件處理流程、配送員考核及其它工作流程。農村物流配送要固定時間、固定地點、明確價格,每項制度及工作流程都應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保證后續能落實到位。
4.一個高效機制。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需在現有的基礎上充分整合郵政等物流資源,以行政方式推動,采取市場化方式解決,要處理好每個環節的物流中轉銜接和每個環節所代表的利益分配。
(二)服務規范。
1.快遞收發。對于快遞不能直接配送到村的,需要建立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承擔快遞收發工作,解決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
2.本地化物流配送。協助當地村民將農村產品配送到縣城。
3.物流整合。在基于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的自有物流配送體系的基礎上,需要不斷整合市場化的物流資源。
資料來源:商務部辦公廳 關于印發《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商建字[2016]17號。
三、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
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是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是決定農村產品是否能夠形成有效上行的關鍵和前提。目前各地方對農產品上行的需求強烈,多數地方缺乏的就是有效的供應鏈管理體系,本部分將結合《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以浙江遂昌作為主要案例,討論農產供應鏈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和問題。
浙江省遂昌縣地處浙西南,全縣總面積2539平方千米。該縣境內多山,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遂昌縣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盛產毛竹、茶葉、菊米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方面處于浙江省中下游,2010年人均GDP為24929元,約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50%。地方財政收入方面規模同樣不及浙江省其它縣市,2010年遂昌縣地方財政收入為36885萬元,位列浙江省62個縣級行政區域的第52位。產業結構方面以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為主,兩者分別占46%和42%。可見,除了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外,遂昌縣的經濟發展水平在浙江省內并不突出。
遂昌縣構建的供應鏈體系主要分為七個方面,分別是可追溯系統、信息管理系統、質量標準體系、檢查檢驗中心、生鮮技術中心、冷鏈倉儲體系和程序管理體系。其中最主要的是農產品程序管理體系、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可追溯系統。建立這一整套供應鏈管理體系和遂昌縣農產品資源稟賦有關,遂昌縣以精細農業為主,農產品產量偏少,適宜精耕細作,以雪山紅提為例,該產品實現網上銷售的主要障礙是對外在條件要求較高,且品質控制欠缺。為此,遂昌專門制定了一套有關雪山紅提的質量標準,將每串紅提所含顆數、紅提大小、顏色和甜度等均作出細致規定,并在網絡交易中進行推廣,形成了良好的收效。
關于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內容,各地不能一概而論,例如以精細著稱的浙西南精品農業和東三省白山黑土孕育下的規模農業,所需要的供應鏈服務體系一定會存在明顯差異,所以必須要結合本地農副產品特色因地制宜地搭建供應鏈服務體系。
(資料鏈接:2016年,商務部印發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對農村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提出規范要求。《規范》要求通過農產品供應鏈管理體系建設,為縣域內從事農村電子商務的群眾,提供產地預冷、集貨倉儲、分揀包裝、冷鏈運輸、質檢追溯等公共服務,指導農民開展標準化生產并根據消費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結構。)
農產品具有鮮活易腐性,對外在條件的依賴比較明顯。農業生產的區域性、季節性、分散性也十分突出,農產品供應鏈是一個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過程,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是農產品沿著農戶、加工企業、配送中心、批發商、零售商,向消費者運動的一個網狀鏈條。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有必要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統籌資源,加強協作,以信息化帶動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一)建設內容。
可建于縣級農村電子商務物流中心或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地。場地應能停放物流配送車。品控部門需要有獨立的化驗室,場地要位于通風處,配備品控檢測的專業儀器和設備、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等必要的軟硬件設備。擁有專業農產品開發人員、品控人員、倉儲配送人員。需建立品控、售后、供應商入駐、產品檢測、發貨流程、倉儲6S管理等各崗位的管理制度。
(二)服務規范。
一是建設農產品開發體系,讓農產品能實現在線化、互聯網化、品牌化;建設農產品品質管理體系,通過集中倉儲加強產品品質監控。
二是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健全“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基礎數據庫,記錄農產品種植、加工、包裝、檢測、運輸、銷售等關鍵環節的信息,設置系統預警,并通過互聯網、手機APP、電話等途徑發布信息,增強公眾對產品的認可,實現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查。
三是提供農產品電子商務標準化工作指導。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堅持統一、簡化、協調和最優化原則,與便民、規范、效益相結合,確立可測量的標準化方針和目標,建立可操作的服務程序和制度,開展多元化、特色化服務。
鼓勵農產品企業按照國際、國內相關標準,制定適應電子商務要求的農產品等級劃分、包裝、物流配送、流程規范等質量規范和質量追溯要求。鼓勵支持快遞企業制定適應電子商務寄遞需求的定制化包裝、專業化服務等規范。
四是提供專業的供應鏈培訓服務。構建電子商務平臺下的供應鏈管理模式,要注意保持農產品供需的相對穩定,減少信息不對稱,對農產品產銷形成穩定預期。
(資料來源:商務部辦公廳 關于印發《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商建字[2016]17號。)
四、農村電子商務營銷體系建設
農產品上行除了需要供應鏈服務體系和物流體系的支撐之外,還需要專門的營銷體系支持才能將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遠銷全國。商務部《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指出:“通過農村電子商務營銷體系建設,為農村群眾提供活動策劃、產品包裝設計與視頻拍攝、代運營、分銷體系建設等服務,指導創建自有品牌,積極推動“三品一標”、“一村一品”農產品網上營銷。”目前各大電商平臺中的流量競爭已經非常激烈,如果沒有適宜的營銷體系,本地農產品很難在電商平臺上立足。在這個背景下,營銷體系的重要性凸顯。
4.1 品牌化
與營銷體系相關的第一個問題是農副產品的品牌化。目前各地農村電商主要以初級農產品為主,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不夠。區域內初級農產品同質化嚴重,難以差異化以形成有效品牌效應,這是制約農產品品牌化的主要問題。對此,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解決:首先,產品質量是關鍵,外部市場,尤其是外部城市市場對綠色、生態和健康的農副產品具有相當的需求,電子商務可以解決市場對接問題,但沒有辦法解決消費者信任問題,這需要一系列能夠讓消費者感知到的質量控制體系的支撐;其次,產品升級是出路,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只有將初級農產品在本地完成加工后,本地所獲得的價值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對此,安徽碭山的黃桃罐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黃桃本身的價格提升有限,但是一旦加工成黃桃罐頭后,其價格獲得了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提升。再次,整合資源是手段,縣域需要對本地的特色農副產品進行系統梳理,將分散的農戶聚合起來,形成產品規模,獲得議價能力,從而才能形成區域公共品牌。最后,品牌意識是根本,必須讓品牌所有者愿意打造和呵護產品品牌,才能為農產品品牌化提供持續的內生動力。
基于此我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農產品品牌化建設。首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硬件方面。不少地方農產品品牌化的基礎設施尚不完善,例如網絡覆蓋、物流設施等;軟件方面,需要在區域內形成品牌保護意識,營造品牌建設氛圍,并制定相應的品牌保護法規制度,對侵犯他人品牌或對公共品牌的破壞行為進行懲處,加強對區域品牌的保護力度。其次,要出臺政策吸引品牌包裝企業和人才。農產品網絡營銷對專業人才的要求較高,要求既懂得農業知識,同時也要熟悉電子商務運營,對此,一方面要大力開展針對該類人才的培訓,另一方面也要適度引進此類專業的操盤手和經營團隊。引進方式需要不拘一格,“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最后,加強對農產品電商品牌的保護。各地需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的申請、認證、授權、使用和管理相關規定及章程,為符合資質的企業和農戶提供宣傳和擔保服務,為區域品牌“背書”。此外,農業主管部門要建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對區域能農產品公共品牌進行統一管理和服務。
4.2 品控
產品質量是網上交易的根本保證,產品質量控制是縣域電子商務,尤其是農村電子商務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因此,嚴格可靠的品控管理體系是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
一個完整的農產品品控管理體系包括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和流通,需要將質量控制標準充分貫徹到種植、生產和交易的各個環節,并將這一套質量控制體系開放給所有參與主體,尤其是要讓合作伙伴和消費者認識到這套質量控制標準的價值,從源頭上解決農副產品、食品安全問題。基于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打造品控體系。
首先,加強農副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質量檢驗。應積極引入域外第三方檢測組織為本地農副產品提供檢測服務,并將檢測結果經過商業化包裝后向社會公開。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客戶購買欲望;另一方面也能夠對供應商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
其次,大力引入現代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農產品質量控制是一個系統運作的過程,各個環節,包括生產、采摘、入庫、包裝等,以及各環節之間的處理程序,如產后預冷、初加工、存儲保鮮和冷鏈運輸等,都需要建設集成系統加以統一控制,應大力推廣和應用諸如條形碼、RFID(無線射頻識別)、GPS(全球定位系統)、傳感器、移動物流信息等技術,實現不同環節之間無縫連接和統一控制,確保生鮮農副產品的物流速度、效率和質量安全。
最后,加大對網絡銷售劣質農副產品的懲罰力度。整體而言,我國市場監督部門對電子商務交易缺乏有效把控,進而對諸如農藥殘留、腐爛、包裝不合格等問題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和處理規則。這方面需要政府積極與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對接,將行政部門的執法監督權利與電子商務平臺的信息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對劣質農副產品銷售的精確識別和精確執法,確保本地上行農副產品質量過硬。
4.3 包裝
農副產品包裝環節的主要問題主要體現在包裝功能定位不明確,包裝的展示功能、保護功能、差異化功能、品牌化功能沒有充分結合產品特色、區域特色、品牌特色,導致包裝效果不理想。對此,應當鼓勵市場主體重視產品包裝規劃和設計,一方面,在進行包裝規劃時,需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有針對性地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和分析,之后根據市場偏好確定產品包裝要向客戶傳遞的價值定位,最后綜合上述因素實施產品包裝規劃;另一方面,在產品包裝設計層面需要考慮包裝材料、工藝、造型和視覺效果,綜合考慮這些要素組合起來將給客戶傳遞何種有價值的信息,要將包裝設計的功能、目標、價值和成本進行統籌設計,此外還可以根據客戶的體驗和反饋對包裝設計進行改進,以更好地傳遞品牌價值,實現較好的營銷效果。
(資料鏈接:2016年,商務部印發了《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對農村供應鏈服務體系建設提出規范要求。《規范》要求以電子商務為手段,在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加強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推廣。運用電子商務大數據引導農業生產,拓寬農產品、民俗產品、鄉村旅游等市場。)
由公共服務中心牽頭,帶動和扶持本地網商、農業和旅游企業參與到營銷體系建設中來。運用多種電子商務營銷手段,如微信營銷、微博營銷、手機APP、農產品垂直營銷平臺等,提高農產品的產業化、組織化程度,讓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以便捷的方式、通暢的渠道進入市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建設內容。
可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盡量靠近旅游路線附近和有實際需求的地方,建設一個具備網超條件的O2O展示展銷中心。既在線下推銷本地產品,也提供線下展示功能。對于缺乏上述條件的縣城,不建議建設線下展示中心。
(二)服務規范。
重點在線上進行主題策劃、活動策劃、媒體策略、品牌塑造、形象打造、市場監測,進行稿件、媒體、活動等公關、推廣,渠道維護和拓展。
積極組織、引導合作社與電商平臺對接。在繼續做好農產品營銷促銷工作的同時,集中打造網上展示大廳,推動“名特優新”、“三品一標”、“一村一品”農產品上網營銷,加強宣傳推介,提高農產品網絡銷售的公信力、信譽度和美譽度。
引導農民合作社與城市社區建立直供關系,共同設立農產品體驗店、自提點和提貨柜。推動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推動跨境農業電子商務發展。
(資料來源:商務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試行)》商建字[2016]17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