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正在經受資源短缺、開發過度和污染加重等考驗,面臨著國內生產成本攀升與大宗農產品國內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的雙重擠壓,我們該如何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
據統計,目前中國廣大農村有約6100萬的留守兒童,約4700萬的留守婦女,約4000萬的留守老人,這些留守人員大都生活在相對偏遠的農村、欠發達地區,醫療、衛生、教育等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相對缺乏,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關乎中國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我們該如何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民生改善“快車”在“十三五”期間再次大幅提速?
帶著這些問題,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華網/中國政府網記者邀請全國政協委員李玉玲做客特別訪談間,圍繞“互聯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留守兒童服務體系”等話題與網民交流。
記者(郭曉婷):您認為“互聯網+農業”能給產業帶來發展新商機嗎?廣大農民會因此受益嗎?
李玉玲:我認為“互聯網+農業”首先要借助“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落實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使用特點的低成本智能終端,這是實施“互聯網+農業”戰略的基礎工程。其次,要集中打造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啟動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的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促進農民增收。
記者:您提到的“互聯網+農業”,肯定離不開眾多互聯網公司的運作,他們在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能發揮多大作用?
李玉玲:我們應鼓勵國內具有實力的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積極推動中糧、中化等大型農業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推動農產品網上期貨交易、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糧食網上交易等;加快推進“美麗鄉村”、“一村一品”項目建設,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以及農產品網絡零售等。
記者:“互聯網+農業”能否帶領農業開拓創新,打開國際市場,緩解國家市場擠壓壓力?
李玉玲:我認為可以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信息網絡”項目,建立農業信息交流平臺;充分利用中國—東盟、中國—新西蘭等自貿區優勢,積極建設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打造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面向亞洲、非洲、南美洲有關國家建設農業技術交流服務平臺,推動我國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等“走出去”;構建農業投資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農業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市場、渠道、標準、制度等各種信息資料。
記者:我們知道留守兒童缺乏關愛等問題時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解決鄉村留守兒童問題,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仍然缺乏扶貧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聽說您這次帶來了“云地一體”服務方案,能給我們詳細解釋一下嗎?
李玉玲:我們說的“云地一體”服務方案是搭建起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網絡中心結云親,建立鄉村失母兒童檔案庫,邀請城市里的志愿者成為失母兒童的親人社群(比如:云媽、云爸、云哥、云姐)。在已有駐村社工服務的基礎上,政府通過購買“云社工”服務來實施“云地一體”的關愛平臺:(1)將“云社工”作為城市愛心人士與鄉村留守人群的連接,設崗定職;(2)配備云平臺硬件(例如:電腦網絡溝通設施、手機流量包服務);(3)對接鄉村的地面服務部隊(稱“駐村社工”或“地社工”)、赤腳兒童社工(鄉村兒童福利主任)等;(4)動員相應的行政資源。這樣一種“云社工”和“地社工”結合的服務形式,為關愛留守兒童找到更多可能的實現途徑。
記者:留守兒童的成長除了政府出策、社會幫扶,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家人的守護和關愛。如果讓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創業,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李玉玲:我認為這是很好的解決辦法之一。返鄉父母可以在國家眾多利好政策下,開發適銷對路的精深加工的本土有特色的綠色有機產品。比如,通過認購蜂蜜、紅糖、大米等農村土特產“鄉情大禮包”的綠色生計產品結合傳統慈善公益捐贈,建立留守兒童專項基金,支持打工父母生計。從社會幫扶上再用力,實現“小扶貧”向“大扶貧”工作格局轉變,解決扶貧力量問題,動員留守兒童的父母返鄉創業。政府部門要多舉措為農民工自主創業營造良好環境,國家民委可聯動相關行政企事業單位采取多種形式參與扶貧、參加扶貧,做好頂層設計,在試點的地區做精、做實、做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