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是指導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理論依據。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指導下,順應時代要求,立足國情農情,歷經長期艱苦的歷史實踐,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業合作化思想,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遵從生產關系變革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堅持黨的領導;遵循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自愿原則;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營,創新合作經濟實現形式;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其在實踐上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作出了巨大歷史貢獻,在理論上為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鏡鑒與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中國共產黨;歷史實踐;基本經驗
在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指導下,在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實踐經歷不斷探索、完善與創新,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推進農村全面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歷史貢獻?;仡櫤涂偨Y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歷史實踐和基本經驗,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經濟,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開創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主要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是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歷史語境下,以合作化對落后的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為理論旨歸,其內涵豐富、系統,影響深遠,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理論與實踐依據。
1.農業合作化的邏輯基點:以合作化改造小農經濟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小農經濟是一種落后的生產方式,必須用合作化的方式對其進行改造。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在小農經濟典型的法國,小農人數眾多,生活條件相同,互相隔離。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1]677而小農經濟是小塊土地所有制基礎上的小生產,就其性質來說,是“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累進的應用?!盵2]912這種小私有制形式及小農土地碎化分散耕作方式,無法使用現代化農業的各種先進作業方法和措施,“反而把耕作者本人變成頑固反對社會進步,尤其是反對土地國有化的敵人。”[3]128因此,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需要對小農經濟進行改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和占有”[4]498,用合作化引導正在走向“滅亡和衰落”的小農經濟走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發展道路。
2.農業合作化的理論基礎:土地的國有化
馬克思恩格斯在考查英國農業時,認為大土地占有和大農業,完全排擠了靠自己經營為生的農民,農民在日益被“驅逐”,“如果他們要堅持自己的個體經濟,那么他們就必然要喪失房屋和家園,大規模的資本主義經濟將排擠掉他們陳舊的生產方式。”[4]500小農只會處于破產境地,貧窮不堪,沒有可能購買肥料,農業生產力低下。為此,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將大地產收歸國有,認為土地國有化不但可以保證土地集中起來,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保證小農免于剝削。馬克思在《論土地國有化》中提出“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由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的基礎”[3]130。
3.農業合作化生產的實質:農業的規模經營
恩格斯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及其對小農時斷時續、一再重復的強制剝奪與驅趕,使得農民與自己的生產資料不斷分離,變得更加“零星分散而軟弱無力”,滅亡和衰落已無法挽救。需要“把各小塊土地結合起來并且在全部結合起來的土地上進行大規模經營[4]499,而將結合起來的土地交由合作社則可以防止土地的資本主義式生產和經營。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即使是未來向共產主義過渡時,也是必須采取大規模的合作生產,為了防止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壓過全社會整體利益,“社會(即首先是國家)必須保持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4]675,在論及將小塊土地結合起來進行大規模經營優點時指出,可以節省勞動;“能應用一切現代工具、機器”;能使小農明顯地看到合作生產的優越性等。
4.農業合作化的原則與方針:自愿、示范與社會幫助
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指出,“當我們掌握了國家權力的時候,我們根本不能設想用強制的辦法去剝奪小農,……而是通過示范和為此提供社會幫助?!盵5]442并提出對于小農只能采取引導的辦法走合作制的道路,而絕不能搞掠奪式的辦法,“如果他們還不能下這個決心,那就甚至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的小塊土地上考慮考慮這個問題。”[4]500
“無論如何不要以自己的干預去加速其滅亡?!盵4]498馬克思也指出,土地私有制向集體所有制過渡是以經濟的道路來實現;但其過程不可違背農民意愿,采取強制措施,“如宣布廢除繼承權或廢除農民所有權”[3]287。
二、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實踐的歷史回顧
中國化的農業合作化思想與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一脈相承,但由于國情和時代的差異,在具體實踐中有著很大不同。中國共產黨依據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通過艱苦卓絕的探索、實踐和創新,形成獨具中國革命與時代特色的中國化的農業合作化思想、方針、步驟及政策,有力推進了我國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
1.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實踐
(1)實現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指出,實行農業合作化,要“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盵6]442因而,在全國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已是不可避免。1949年以前,毛澤東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先后組織農民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各種具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生產互助組、生產和消費的合作社,1949年以后,通過土地改革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個體農民所有制,而隨后為了避免農村新產生的兩極分化,為了讓農民擺脫貧困,為了抵御災荒等,必須開展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此,通過創造性的互助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合作社的逐步過渡形式,完成了對小農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村確立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2)創立農業合作化的自愿、互利、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組織原則及方針。早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提出“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勸告農民在自愿原則下逐步地組織為現時經濟條件所許可的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各種生產的和消費的合作團體。”[7]1316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只有在互利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自愿,對合作化實踐中不積極者不能勉強地拉進來。等到他們的覺悟程度提高了,對于合作社感興趣了,再分批地把他們吸引進合作社,對一切暫時還不想加入合作社的人,要有一段向他們進行教育的時間,耐心地等待他們的覺悟,不得違反自愿原則[6]68。在農業合作化實踐中,毛澤東多次指出,必須反對急躁冒進,要顧及農民群眾的覺悟水平,要以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式逐步實現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些原則和方針有力地保障了當時農業的增產及合作化運動的健康發展。
(3)提出農業合作化與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同時并舉。毛澤東指出“在我國的條件下,必須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機器,工業和農業,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及社會主義的農業改造是決不可以分割起來和互相孤立起來,決不可只強調一方面,減弱另一方面”[6]73,毛澤東認為“合作化完成了,這就解決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同個體農業經濟之間的大矛盾?!盵8]78農業合作化問題解決不好,就無法解決主要農作物的低產出與逐年增長的商品糧食和工業原料需求之間的矛盾,工業的發展則就會遭遇“絕大的困難”。農業不僅是發展工業所需大批資金的重要來源,而且是工業產品的需求市場,只有充分發展農業合作化,“才能夠使農民有比較現在不知大到多少倍的購買力?!盵6]74這一思想及實踐為新中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打下了基礎。
(4)農業合作化的成效及后期偏差。毛澤東領導的中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與建國初期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發展階段的艱苦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有力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及國民經濟的發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合作化的方向是正確的,但在農業合作化運動后期,由于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合作化工作中出現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農業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超出了農村生產力實際水平等偏差,致使國民經濟遭受極大損失。
2.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實踐
(1)確立“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開創了中國特色的農村合作化新道路,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思想中國化的創新與發展,是對人民公社舊有生產關系的變革。這一新型農村生產關系實行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統一經營基礎上的農戶承包、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它既具有集體統一經營的優越性,又能充分調動農民生產勞動的積極性,還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既可適應當前手工勞動為主的狀況和農業生產的特點,又能適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盵9]619有力推動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持續、快速、全面增長及農村的繁榮。
(2)提出“兩個飛躍”思想。1990年,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提出關于我國農業發展與改革的“兩個飛躍”指導思想。第一是取締人民公社,在全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在黨的領導下的我國農民的偉大首創,這一基本經營體制要堅持長期不變;第二是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當然這是一個很長的歷程[10]355。家庭承包經營體制在農村的全面實行是對前一個飛躍的實現,已成功推進了農村改革的順利發展及農業的快速增長,但1984年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遲緩,需要增進集體合作“統”的功效,需要發展更能體現新型社會主義合作關系的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向后一個飛躍邁進?!皟蓚€飛躍”思想科學的表明了中國農業合作化發展的未來方向和前進道路,對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有著深遠的現實指導意義。
(3)設置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后,大批專業戶的涌現促進了商品生產的發展,同時生產的專業分工和多樣化催生了為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需求,如對供銷、加工、貯藏、運輸、技術、信息、信貸等各方面服務的需求,要求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經濟聯合;取消統購,改革流通體制,建立農產品市場體系。因而,通過農民的技術、土地、資金、勞動、資源多種形式的結合,由此形成農民自愿參加或組成的生產、消費、金融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也紛紛開始成立。
1984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村經濟組織應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設置,形式與規??梢远喾N多樣,不要自上而下強制推行某一種模式?!盵11]428
3.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實踐
(1)充實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江澤民指出,家庭承包責任制“不僅適應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傳統農業,也能適應采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的現代農業,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產力”[12]561,他多次強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村集體經濟的基本制度,要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12]190為此,將土地承包期延長至30年,“四荒”承包期則可延續更長;積極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增加統一經營收入;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等。
(2)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這是對鄧小平提出的第二個飛躍思想的繼承與實踐創新,也是順應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狀況的現實需要。20世紀90年代,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農業和農村工作意見的文件中多次指出要適度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要在充分尊重農戶意愿和利益的基礎上,采取轉包、入股等多種形式,在少數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在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大部分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并有穩定收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經濟發達地方可以率先進行,不能不顧條件,用行政手段硬性推行,“對于隨意縮短承包期、收回承包地、多留機動地等錯誤做法,要做好工作,切實糾正?!盵12]189為此,在農民對集體土地的承包權不變前提下,允許土地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鼓勵土地逐步向種田能手集中;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等。
(3)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隨著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快速推進,農業發展中深層次矛盾開始顯露,面對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農民增收緩慢等問題,江澤民提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思想。農業產業化是以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為基礎,是我國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優化的重要帶動力量,能夠有效地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實行農業規模經營[13]1464。江澤民在15大報告中指出,對這一經營方式要積極發展、大力扶持和推進,要在市場需求導向下,引導農民優化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進行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為此,要進行制度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發展多種形式的產供銷、種養加的聯合與合作;支持發展各類專業服務組織;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
4.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實踐
(1)開創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新思路。隨著當前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農戶間的聯合與合作需求進一步增強,要求延伸產業、供銷網絡,將農業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起來,實行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胡錦濤在實踐中積極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實踐,他在16大報告中提出,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盵14]17在16屆3中全會上指出:“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發展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14]469在2004—2010年及2012年的8個中央一號文件中都論及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路及舉措。如:加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專項資金支持;鼓勵龍頭企業以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基地和農戶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等。
(2)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新要求。胡錦濤指出,“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盵15]18在17屆3中全會上進一步指出,要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自愿有償原則,依法保障農民農地承包的權利與權益,允許農民以出租、轉包、轉讓、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發展多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建立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強土地流轉權能的管理與服務,健全土地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15]647。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加快修改完善相關法律,落實現有土地承包政策,促進農業經營模式創新。穩步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16]。
(3)推出培育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新舉措。農地的碎化經營缺陷、農業收益低下、農民增收困難、農地拋荒、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等新問題隨著農村改革向深度和廣度的進軍日益凸顯,要求培育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胡錦濤執政期間的9個中央一號文件皆指出,鼓勵支持發展各類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購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新增補貼向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糧食主產區傾斜;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立法工作;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和種養專業大戶等適應現代農業社會化發展需求的新型經營主體;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鼓勵在農村發展互助合作保險和商業保險業務等,為了支持、引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5.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的實踐
(1)提出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的新路徑。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農民合作社是帶動農戶進入市場的基本主體,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盵17]加快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鼓勵農民興辦多元化、多類型的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社;完善合作社稅收優惠、金融支持政策,創新適合合作社生產經營特點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探索合作社聯社登記管理辦法;引導農民合作社以多種形式開展合作與聯合,加快研究修訂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
(2)建構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現代農業一體化的生產與經營,需要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為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專業協會等經濟聯合體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務。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引導經營性服務組織參與公益性服務,鼓勵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培育涉農中介服務組織;創新服務手段和方式,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整合資源建設鄉村綜合服務社和服務中心等(3)全面構建農業生產經營的制度框架。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第五代領導集體繼承了前幾代領導人關于農業生產經營體制變革的基本思想,進一步提出,“要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體制,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17]在18屆3中全會中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促進合作經營、家庭經營、企業經營、集體經營等共同發展。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18]。習近平強調,在實踐中:“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19];健全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發展產業化經營,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流轉等[18]。
三、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實踐的基本經驗
在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指導下,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集體扎根國情,根據時代方位的變遷,堅持與時俱進,在艱苦的歷史實踐中歷經諸多成功或失誤,鑄成關于我國農業合作化的以下基本經驗。
1.遵從生產關系變革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黨合作化實踐的一條最基本經驗和指導原則。毛澤東先期通過合作化變革小農生產關系的思想與實踐無疑是正確的,不僅順應了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現狀與要求,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發展了農業生產,更有效推進了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和社會主義農村經濟的發展。但后期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卻偏離了這一基本原則,破壞了農村生產力,給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損失。鄧小平吸取了毛澤東合作化的經驗與教訓,指出:生產關系的采取要以遵從群眾意愿,以能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為基準[20]323。江澤民也指出,家庭承包經營符合了當前生產力現實需求,使農戶充分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極大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12]561。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期,農村生產力已發生巨大變化:農業實際耕種者的婦孺化、老齡化、兼業化;農業領域高科技、機械化、信息化等現代生產要素的廣泛應用;農民務農積極性低下等催生變革農地碎化經營,發展新型農業合作,完善農村生產關系。中國共產黨關于農業生產關系變革一定要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基本經驗和歷史教訓無疑對新時期深化農村改革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2.堅持黨的領導
歷史實踐表明,農業合作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建國初期農業合作化改造順利完成的堅實保證;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尊重農民的首創和自愿選擇,在全國確立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提出農業合作化的“兩個飛躍”理論,使合作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明確指出,“要抓緊制定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穩定的法律法規,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12]562以胡錦濤、習近平為核心的第四代、第五代領導集體在繼承前人合作化基本思想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合作化發展的新思路和新舉措,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合作化理論,在黨中央的有力領導下,我國農業現代化得以快速發展。
當下,新型農業合化的發展,需要分離農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健全土地流轉、重新將農民組織起來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合作化發展的新思路,破除農業新型合作經營的制度藩籬,這皆離不開黨的正確領導,依然需要在黨的主導下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探索完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新路徑和新舉措。
3.堅持合作化的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是農業合作化的基本組織原則,我黨歷代領導人在開展合作化實踐中繼承和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合作化理論中的這一重要原則。毛澤東提出合作化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鄧小平在包產到戶初期指出,包產到戶“鼓勵試,允許看,不爭論”,“農民還可不受地區限制,自愿參加或組成不同形式、不同規模的各種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盵11]428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也多次談到,要在自愿原則下,依法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現今,由于我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缺陷,大量外出農民工難以真正融入城市,土地依然是絕大部外出務工者最后的生活保障,農民固守土地的傳統觀念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這制約著農村的土地流轉和農業的高效合作經營,在實踐中,仍然必須堅持在依法、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農地承包權的有序流轉;在自發組織、自愿聯合的基礎上逐步創新發展新型農業合作。
4.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這是我國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現實選擇。農業的弱質性特點及農戶生產的市場風險難以突破農民增收滯緩的困境,只有發展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才能有效實現分散的農戶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結合,走上集約化、產業化規模經營,實現鄧小平指出的“第二個飛躍”,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壯大集體經濟。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進入21世紀以來得以蓬勃發展。它不同于19世紀中期推行的合作化,而是在新時代順應生產力發展新要求的一種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它是在農戶承包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由農民自發組織、自愿聯合或政府推動和扶持而發展起來的,是耕種大戶、公司、企業、乃至外國資本進入的新型合作[21]。
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完善,是新時代我國農村生產關系變革的新方向,中國共產黨關于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理論成果和基本經驗無疑為未來馬克思恩格斯農業合作化理論中國化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借鑒。
5.完善土地流轉機制
這是對我國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基本制度的變革與完善,也是農業合作化創新發展的時代要求。土地家庭承包并不意味著土地的固定化,進行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轉可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不同合作化經營主體對土地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促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單向流入城市,農業從業者老齡化,農地撂荒,農村生產力的這種新變化外加農地的分散經營、現代化農業科技的新突破、新發展及在農業領域中的廣泛應用,進一步要求完善現有土地流轉機制。為此,自16大以來,黨的領導人多次強調并推進在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下進行土地有序流轉,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為新型農業合作、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產業化生產開創必要條件;18屆3中全會提出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現今,農村土地流轉還存在一些羈絆,如流轉機制不健全,流轉政策落實不到位,土地流轉中農民因位處集體失聲或缺位的弱勢邊緣而遭遇權益侵害[21]等,因此,堅持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新型農業合作、促進土地流轉的基本思想和實踐經驗具有重要實踐意義。
四、未來的前瞻
新世紀新形勢下,總結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理論在中國的實踐歷史及基本經驗,目的只有一個:以此為基礎和鏡鑒,借助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的巨大推動力,促使我國新型農業合作化發展的自我超越和不斷提升,助力“三農”新困境的消解。為此,關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農村合作化發展的新動態和新問題,對其作前瞻性引發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我國農業合作化經歷了毛澤東時代由分到合的嵌入,再到改革開放后在土地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由合到分的揚棄,直至當前己進入快車道發展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實踐歷程表明: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未來發展必須立足國情,以中國化的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基本思想為指導,才能實現快速健康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理論實踐的基本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當前“三農”新問題的可靠保障。再次,新型合作化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中國地域化差異及生產力多層次性決定了將農民組織起來開展新型合作經濟必然具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特點及綜合發展趨向。另外,新型農業合作化的突破發展與提升離不開國家政策主導下關聯性的或強制或誘致性制度變革,如對城鄉二元分治障礙的破除;對農業合作化法規的完善;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等。唯此,才能更好地傳承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化理論精髓,以新型農業合作化經營助推現代農業的加快發展。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