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具體要求和目標。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劉奇教授認為,當前中國的鄉土社會呈現出諸多新特征,要求鄉村治理必須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即建設平衡、高效的生態文明社會,尋找鄉村治理的平衡點。
在劉奇看來,當前鄉土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無論怎么變,我的結論是,以鄉為基點的活動范圍不會變,以土為基礎的生存依托不會變。為什么叫鄉土社會?主要是源于這兩個問題。”劉奇說。
劉奇認為,在鄉土社會呈現出諸多新特征這一背景下,要想實現“治理有效”這一目標,必須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農業文明時代的特點是低效、平衡,工業文明時代的特點是高效、失衡。“今天我們要建設的新的文明形態是生態文明社會。但不是狹義的自然生態,還包括經濟生態、政治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新的文明形態。”
如何建立這樣一種文明形態?劉奇指出,必須借鑒農業社會平衡和工業社會高效的經驗。其中,工業社會的高效要注入現代理念、現代技術、現代設施、現代人才等現代元素。農業社會的平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農業生產遵循自然規律,一個是鄉村治理尋找一個平衡的結點——鄉賢。
“從大歷史觀的角度來看,鄉賢的價值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很明顯。”劉奇表示,古代鄉紳和鄉賢基本是重合的,在皇權不下縣的時代背景下,鄉土治理主要依靠鄉賢。他們在“官-紳-民”治理結構中起到了緩沖作用,上承國家權力意志,下能集合老百姓的訴求,從而實現了國家與社會、公域與私域、官方與民間的有效對接。“今天同樣可以借鑒這種比較理想的方式。”
那么,如何培育新鄉賢?他們從哪兒產生?劉奇認為,主要有三個群體。第一個群體是離退休的干部職工,他們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第二個群體是有著優秀家訓、家教和家風的名門望族的后代,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第三個群體就是新富階層,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從這三個群體里面培養出的新鄉賢,共同合力打造鄉村振興戰略,會產生強大的新活力、強大的新動能。”
劉奇指出,葉落歸根是中國傳統文化。城鄉二元制度實行以后,鄉村資源單向流向城市,農村成了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人們“談農色變”。但是,經過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鄉村已經不是過去的鄉村了,今天的鄉村已經成為人們旅游休閑、養生養老、投資創業、詩意棲居的理想地。在這樣的背景下,離退休人員回鄉成為新鄉賢有幾個基礎:第一個是葉落歸根的文化傳統;第二個是光宗耀祖或者造福鄉里的價值實現;第三個是城市多病的逆向推力,養生養老的價值需求;第四個是交通通訊的快捷便利。“但是離退休人員返鄉還面臨一些制度障礙。比如,集體建設用地能不能提供住房,醫療、社保等方面能不能實現有效銜接。”
劉奇認為,能夠產生新鄉賢的第二個群體是有著優秀家訓、家教和家風的家族后裔。因為他們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應該把這些積淀挖掘出來好好發揚,成為一個地方道德走向的引導。
“第三個群體就是‘新富階層’。”劉奇表示,富不一定貴,有錢有權不一定貴。什么是貴?“過去對貴族精神有一個不太正確的理解。貴族精神的對立項是痞子流氓,不是平民百姓;貴族追求的不是吃好穿好,而是自尊、自律和社會擔當。因此,我希望今天的‘新富階層’有這么一種貴族精神。在富了之后應該向這個方向努力,把自己培養成新鄉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農村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