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鄉村旅游要體現鄉村文化,但問題在于什么是鄉村文化,如何體現鄉村文化。現在不斷有人提出鄉村旅游的升級版,升級的結果往往是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符號,而現代化的舒適越來越成為鄉村旅游的核心。比如一些鄉村旅游地點,除了墻上掛了幾個玉米,餐館擺上幾個南瓜,院子散放幾臺石碾子,其他就再也沒有鄉村的元素了。號稱“農家飯”的餐飲聘請的是城市的廚師,客房越來越像經濟型酒店,為了吸引游客,一些鄉村還搞了小型的游樂活動,有水的地方利用水流開展水上娛樂,沒有水的地方引入摩托車、卡丁車、騎馬等等。引入這些設施必然需要增加投資,鄉村旅游便出現了三個走向:
第一,由于缺少投資,一些鄉村在經歷了短期紅火之后陷入沉寂。因為沒有特別吸引人之處,來的人越來越少,來人少意味著收入少,一些從事接待的農戶停止了接待。收入少和投入少互為因果,慢慢地,除了少數幾家應付偶爾來的游客外,鄉村重新回到旅游開發前的樣子。
第二,由于名聲比較大,鄉村旅游吸引了越來越多游客,村莊越來越像個大眾旅游點,每逢節日和周末,大量人流涌動,家家餐館高朋滿座,少數娛樂設施也人滿為患。這從商業上說無疑是成功的,因為村民掙了錢,一些投資客也掙了錢,但是這還算不算是鄉村旅游,需要打一個問號。
第三,由于吸引了一些高端設計,在鄉村中修建了一些高端建筑,吸引一些所謂的高端追隨者。對于這些高端民宿,鄉村只是提供了一塊地方,核心吸引力是其特殊的設計。吸引高端民宿的是鄉村的風景,而非鄉村文化,因為這種設計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并且是與鄉村文化不一樣的文化。
不管是上面三種走向中的哪一種,都與鄉村文化沒有多大關系。不能否認鄉村文化在發展鄉村旅游中的作用,但是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把鄉村文化納入鄉村旅游中。在鄉村旅游中,不應當把鄉村文化神秘化或刻意拔高,鄉村文化就存在于鄉村日常生活中,把文化納入鄉村旅游中,就是在鄉村旅游中要打開一扇門,讓游客學習鄉村日常生活的知識,讓他們體驗鄉村的日常生活。
鄉村生活是接近大自然的生活,因此對于環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知識是鄉村文化的一部分,鄉村旅游要讓游客特別是青少年游客在鄉村學習鄉村的自然知識。一些從事農業的企業或社會組織,往往在從事農業過程中加進自然觀察和自然教育的內容,不僅讓旅客學習到更多知識,而且也是這些機構增加收入的一個渠道。在一些邊遠地區,野生動物的觀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賣點。
農耕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農耕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擺放幾件農具,而是要認真總結一下當地的農耕文化和農耕經驗,讓游客從中學習到知識。比如雜草和農作物之間關系如何,是要消除一切雜草以保證農作物生長,還是要讓雜草與農作物共生;再比如,灌溉農業是怎樣發展的,河水灌溉的渠道是如何形成的,地下水現在面臨什么問題等等。不管是鄉村旅游的經營者或鄉村旅游的游客,都要成為有心人,能夠學習和總結日常的農業知識,讓鄉村旅游充滿智慧。
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提是鄉村還在,如果眾多游客有機會融入鄉村的日常生活中,那么鄉村的文化也就有了,如果是一個沒有村民的鄉村,不管如何打造得有品位,那也不是鄉村文化。鄉村旅游更需要用心去經營,用心去總結一下村莊的歷史,仔細觀察一下村莊周邊的動物,看看農業的變化過程,讓村莊的生活重新活起來,這樣的鄉村旅游就有了鄉村文化。
要讓鄉村有文化,就要避免將村民與游客分割開來,不能把農民都搬到縣城了,只留下空的村落開展旅游,或者村里農民住一邊,游客住一邊。不能讓游客興沖沖來到鄉村,但是想問問村莊的歷史都找不到人,問問農作物如何播種,也無人知曉。游客進入鄉村,需要有人跟他們拉拉家長里短,說說村莊的故事。
鄉村旅游還要避免高檔化。一些高端民宿已經開始出現在鄉村,而且顯得很有文化,但是高檔民宿的文化不是鄉村旅游的文化。高檔民宿所代表的精細與奢侈,與鄉村文化格格不入,實際上是一種外來的文化。盡管鄉村有了高檔民宿并非壞事,但是高檔民宿不應當是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鄉村旅游要升級,首先要有鄉村文化,而不一定要把硬件設施建設得美輪美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