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中國農村改革開始時,我才11歲,如今我已經年過半百。今年是改革進入的第40個年頭,各種紀念性學術研討會自然很多。我作為長期關注農村問題的學者,自然少不了出席一些相關的學術活動,每每論及鄉村振興的困難,很多人都認為農村生產要素缺乏是最大的難題。歷史地看,中國農村本來就存在要素不足的缺陷,再經過改革前政府實施城鄉二元的制度安排,以及改革后幾十年市場機制的作用,使農村要素朝向邊際報酬高的城市形成“鄉-城”單向流動,目前的農村要素條件就更是捉襟見肘。如今農村要發展,一下子又難以改變城鄉要素的邊際報酬差異,鄉村振興如何起步的確是一個難題!
今天的農村發展,當然需要政府通過各種制度安排去改善其要素狀況,但是,我們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一方面,現在是市場經濟,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如果太多,會束縛市場主體的手腳,農村經濟就會失去活力的源泉;另一方面,政府能夠改變的,僅僅是要素流動的基礎性條件,并不能直接作用于要素流動本身,否則就有重回計劃經濟的可能。我們常說,戰略具有前瞻性,組織具有滯后性,如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集中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因此國家及時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但是,要政府部門從原來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思維,轉向“農村農業優先”的思維,據我的接觸,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也就是說,政府配置的資源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會向城市偏斜,這是一種制度慣性。對農村來說,絕不能等待,需要循序漸進,啟動鄉村振興的車輪。
那么,如何緩解鄉村發展面臨的要素不足難題呢?資源拼湊或許是一個好辦法!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出生的孩子對資源拼湊一定不陌生,因為它幾乎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是在農業生產上,集體經濟時代由于對家庭個體經濟的限制,人們無法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收入增長。但改革開放之后這個限制被放開,立即就驗證了舒爾茨的那句話:“只要有適當的刺激,農民也會點石成金”!在我老家,剛剛趁著開放政策走出封閉的農民,尚不知道去外面的大市場里賺錢,但卻會想盡辦法通過資源拼湊向自己的承包地要收益。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原來農田的田埂有兩個功能,一是土地地塊承包權力的邊界,用來區分這塊地是誰家承包的;二是農業生產勞動操作的基礎設施,蓄水,插秧,收割等農業勞動過程都要利用田埂。在這兩個功能之外,平時田埂就被閑置著。但是,田埂也是土地,有著跟農田一樣的肥力。那時候的農村,大多數農民在春插完成之后就沒事可做,成了閑置在家的勞動力,這樣,就出現了土地和勞動力雙重閑置的情況。在“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就是自己的”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聰明的農民立即想到將閑置的資源進行拼湊,在田埂上種植大豆,俗稱“田唇豆”。一塊地的田埂可能面積很小,但在丘陵地帶地塊狹小,田埂很多,聚在一起就是不小的面積。我清楚地記得,那時我家利用田埂種植的“田唇豆”收成好的時候可以達到近200斤,這是農家可以自由支配的收獲,不需要交任何稅費,這就是資源拼湊的生產成果;其次是在農家日常生活上,資源拼湊也發揮著作用。現在的人一件衣服穿得過了時節,哪怕衣服還是嶄新的,只要款式過時,也許就會丟棄。但在那個年代,這樣過日子的家庭必定凄苦,小孩多的更是如此。家里如有多個小孩,舊衣物幾乎沒有丟棄的可能,資源拼湊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哥哥姐姐穿過的衣服留給弟弟妹妹,一個接著一個往下傳;二是衣物如果爛到根本無法再穿,就進行整合,家庭婦女個個都是縫衣能手,5件爛衣物能夠整合出1件也算收獲,這就是俗話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資源拼湊不僅節約了開支,融洽了孩子們的感情,還讓孩子體驗了艱苦,培養出吃苦耐勞的精神,可謂一舉多得!再次是在小孩天性的滿足上,在那艱苦的年代,農家孩子為了自己的愛玩天性,也懂得資源拼湊。那時候的農村人飯都吃不飽,面對家里一窩的小孩,根本拿不出錢來買玩具。但是,小孩就是小孩,不管貧窮與富貴,都有一顆童心,貪玩是小孩的天性。家里沒錢買玩具,小孩有貪玩的天性,這就是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靠的就是資源拼湊。簡單地說,就是把家里看似沒有用的東西,通過變革,創造出適合自己玩的玩具。最為典型的玩具來源,就是家里那只爛得只剩下一個鐵箍的水桶,作為水桶已經毫無用處了,但這個鐵箍卻極具價值!有了這個鐵箍,再加上一根帶有驅動裝置的木棒,就成了小孩特別愛玩并帶有競技性的“推圈”玩具,孩子們在上學路上邊推邊跑,既有快樂,又鍛煉了身體,還能確保上課不遲到,比現在孩子躲在家里玩“三國殺”有價值多了。上述可見,在農村生產生活要素奇缺的年代,資源拼湊策略為提高農民家庭收入,節約農村家庭開支,提升農村小孩能力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正如前面所說,建國之后的幾十年,由于政府制度安排和市場機制的作用,形成農村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使當前農村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要素瓶頸。如今實施鄉村振興,當然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依靠農家資源拼湊手段,僅實現農民生活和福利水平提升目標。如今的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內涵在內的鄉村整體振興。那么,在農村要素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夠運用資源拼湊策略來助力鄉村振興呢?我們認為不僅可能,而且相信會有好的效果。這是因為:
首先,資源拼湊既可以緩解農村要素緊缺又可以減少農村資源閑置浪費。說起來是一個矛盾,如今的農村,一方面發展所需的要素資源十分緊缺,而另一方面,大量的寶貴資源又處于閑置浪費狀態。上世紀80、90年代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如今大多年過半百,由于種種限制沒有融入城市,年齡及身體的條件都讓他們難以繼續留城務工,于是紛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我曾稱這個龐大的群體為“歸巢農民工”。這些50歲上下的歸巢農民工,有著豐富的工商業經驗和市場知識,對農村來說是十分寶貴的人力資源,閑置在家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浪費;另一方面,如今的農村由于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加上省柴灶,沼氣,電力等新式能源在農村的推廣使用,已經很少像我們小時候那樣,天天為了吃飯的燃料問題,會把村邊屋后山上的樹木砍了一茬又一茬。因此我們看到,在農村一邊出現勞動力閑置,一邊山上樹木的經濟價值無法實現。相對于外部要素來說,這些農村自己的資源,使用起來成本很低,但非常遺憾的是,目前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家卻急切地盼著外部成本高昂的要素資源注入農村!顯然,如果將這些農村閑置或者沒有被利用的資源,通過資源拼湊的方式讓它活起來,不僅可以大大減少農村本已稀缺資源的浪費,更是能夠創造出其應有的經濟價值,助力鄉村振興。
其次,資源拼湊既可以促進農村創新創業又可以滿足城鄉居民多元需求。鄉村振興需要產業興旺,產業興旺不僅需要創業,還需要創新?,F在的農村已經是市場經濟,不再是以前的自然經濟,因此,以前那種主要為了農村家庭自身生活需要而進行的資源拼湊,如今轉換成主要滿足市場的需要。顯然,沒有創新就很難適應市場,資源就很難完成從使用價值向價值的驚險一跳。由此看來,如今農村的資源拼湊,需要特別講究無中生有,通過產業組織的整合能力,將那些看似無用之物重新整合,重新利用,生出新產品,創造新價值。比如,農村的一段殘垣斷壁,看似荒廢無用,但要跟鄉村旅游結合起來,就成了鄉愁的載體,能夠給游客帶來無限的遐想,由此實現其完美的旅游價值。現如今,城市人在工業生產流水線上,在單調的寫字樓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陪伴著機械,過著機械般的生活,如果有一點閑暇時間,能夠來到農村看見這段殘垣,就會顯得尤其興奮。因此,對許多都市人來說,到鄉下去走一走,享受一點農村的詩情畫意,在朋友圈里發上幾幅照片,就能心曠神怡。這說明,城鄉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多元的,單調的城市無法滿足這種多元的生活需要,因此,利用農村的資源,通過創新性的方法,創造出超出人們想象的產品,恰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多元需求。因此,農村的資源拼湊有著十分廣闊的空間!
安徽巢湖三瓜公社的一段殘垣,吸引游客無數
再次,資源拼湊既可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又可以促進城鄉要素互惠共生。為什么長期以來農村孩子會以離開農村為目標?主要是因為農村落后,沒有發展機會。農村之所以落后,又在于政府與市場的力量作用下,要素總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導致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村村落里,產業結構單一,因而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極少。顯然,如果農村產業永遠停滯在農業上,不僅不能改變產業結構單一的狀況,還會造成大量資源被當做廢棄物而被閑置。因此,改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狀況,被人們當作是治理鄉村凋敝的良方。那么,如何才能改變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狀況呢?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從農村之外引入要素,比如最近大家討論的城市工商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下鄉。這當然沒有錯,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要素都是以追逐利潤為目的的,如果城市要素進入農村,不能跟農村要素相結合形成互惠共生關系,那么城鄉要素主體之間基于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就會發生,從而無法實現改善農村落后面貌的目標,這或許就是我們所見到的許多以項目形式進入農村的城市要素,通過大拆大建的方式改造農村,最終不得不以失敗告終的原因吧。如果重視農村存量要素的盤活,通過資源拼湊方式讓農村要素與城市要素深度融合,情況就會改變。前幾天去安徽大學參加紀念農村改革四十周年學術會議,順道去了一個叫做三瓜公社的村莊。一家企業到這個本來凋敝荒涼的空心村,沒有拆除舊屋,沒有大修大建,只是在原來農村居民的破舊房屋基礎上,靈活運用原來留在農村的看似沒有任何用處的各種物件,“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僅僅兩年時間,就將這個昔日破舊的村落,打扮成一個人們尋找鄉愁的去處。資源拼湊在這里出現了奇效,村里的年輕人回來,在修舊如舊的房子里做起了電商,發展鄉村旅游,生活過得紅紅火火。用村里人的話說,昔日的空心村,現在是年輕人回來了,農村產業回來了,鳥兒也飛回來了。城鄉要素在這里和諧共生,共同演繹著村莊的美好未來!
俗話說,世上最怕有心人,如今農村看似凋零,其實存在許多零散的,看似沒有什么價值的資源。但是,現在創新技術日新月異,這些零散的資源如果能以某種方式拼湊起來,或許就可以創造出你想像不到的產品。零散資源的拼湊是即興的,個性化的,不像規模化企業工場里流水線的標準化生產,但正是這些非標準化的特征,恰恰滿足了當前個性化的市場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鄉村振興當前面臨的要素資源瓶頸,不能一味地等靠要,如果將農村特有的零星資源拼湊起來,或許能夠找到一條意想不到的出路,是不是值得一試呢?
作者系江蘇大學教授 博導,廣西特聘專家,柳州市政府顧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農莊園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