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村振興戰略”視角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這決定了未來30多年中國農村發展的宏偉藍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短板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決定著中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這個問題在鄉村反映最為強烈和突出,這既包括城鄉之間差距,也包括不同地區農村之間差距;既包括城鄉之間文化教育、醫療機構、交通設施等差距,也包括農民群眾對政治民主的新要求、新期待。可以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農村承擔著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未來農村人口仍占較大比重。全國政協常委、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陳錫文指出:“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中國基本國情和特定的歷史階段特征的考慮和判斷。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前后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我國農村還將有幾億農民從事農業生產,即使國內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還有4億多人口。從這個角度講,中國農村確實不能衰落,也不應該衰落。”我國現代化包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是一個整體性的現代化,如果農村現代化無法實現,農村大多數人收入沒有達到相應的收入水平,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現代化,這是關系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問題。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艱巨。近5年來,我國脫貧攻堅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是到2020年還有剩余3000多萬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要全部脫貧,即近3年每年凈脫貧1000萬人以上,仍然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和考驗。最新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扶貧開發報告》指出,按照中共中央的規定要求,中西部貧困縣脫貧摘帽必須使所在縣的貧困發生率分別降低到2%~3%以下。如果以2015—2016年平均減貧規模進行脫貧,到2020年,全國除新疆以外的省份都可以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山西仍有1.5%的農村人口處于貧困人口中,其部分貧困縣可能無法脫貧摘帽。因此,保證全國各地區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需要比以前更大的扶貧力度、更有效的扶貧創新。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征,也是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本區別。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為了加快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面貌,曾提出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當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以后,必須考慮如何縮小我國的貧富差距,而貧困人口基本集中在農村地區。這種差距不僅在城鄉之間經濟發展,而且還在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以及在文化思想和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體現出來,如何實現共同富裕和共享改革成果是個大問題。從這種意義上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實現共同富裕和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舉措。
綜上所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面。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
鄉村振興戰略可以用5句話20個字概括,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但是實際上涉及農村經濟、社會、政治、環境、文化和農民生活等多個層面,其具體內容豐富多彩。
“產業興旺”。是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僅是第一產業興旺,而且第二、三產業也要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口較多,僅僅依靠農業生產很難使農民人均收入達到較高水平,需要在當地發展二、三產業,并運用農業多功能性原理,形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包括農業生產與教育、農業生產與旅游、農業生產與加工業、農產品與電子商務等多種方式結合,增加農民的實際收入。在發展農業生產中,注意培育和壯大集體經濟,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的凝聚力,增強農民群眾的集體力量。
“生態宜居”。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特點和優勢在于具有山水田野的自然景觀,讓人感到心曠神怡。有些地區注意生態環境保護,例如,浙江湖州地區的美麗鄉村,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是,有些地區不注意生態環境保護,影響了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例如,工業污水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性,甚至造成嚴重的地方性疾病。農村生態宜居就是樹立生態文明的新理念,用新理念重新規劃生態格局,用法治方式規范生態保護,堅決遏制破壞生態文明行為,創造農村生態文明的新局面。
“鄉風文明”。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引導,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傳承和發展農村優秀文化,開展移風易俗行為,摒棄農村陳規陋習,抵制不良價值觀及風氣,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形成互助友愛、團結向上、積極生活、奮發有為的社會氛圍,做有文化、有道德、講文明、懂禮貌、愿奉獻的新一代農村勞動者。
“治理有效”。按照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要求,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其中,社會協同包括培育農村社會組織,例如,敬老會、評議會等。以村民自治制度為框架,拓寬農民群眾參加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渠道,并構建有效的創新機制,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治理,最大限度地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生活富裕”。在國家“三農”政策支持下,通過有效的組織形式和勤奮勞動,較快地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包括三個產業在內的實際收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有效增加農民消費,讓農民群眾更多地享受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堅決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完成在現行標準下剩余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實現我國政府關于扶貧脫貧的莊嚴承諾,體現我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鄉村振興戰略”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繼續和發展,有人稱之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有了新要求、新高度,對未來農村的發展也更有針對性。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途徑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途徑。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其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將全面實現。
重塑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融合。
重塑城鄉關系主要體現在政策層面,著重破除原來的“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其政策要點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從城鄉統籌政策和社會發展理念上,促進農村全面、更快地發展,進一步縮小現有城鄉之間的差距。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農村土地制度是關鍵性問題,中共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堅持農戶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上述三個“堅持”的要點,就是保持大穩定和小調整,即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能變,農戶家庭經營和土地承包關系不能變。對于農村現存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采取土地三權分離的方式,即在保持土地集體所有制和農戶承包權的前提下,通過經營權流轉方式,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
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農產品供求關系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農產品市場供應相當豐富,農業生產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推動農業發展,這要求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增加新物種新品種,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同時,注重提高農業競爭力,通過規模生產、技術進步等方式,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為市場提供優質、綠色、價格適宜的農產品,以滿足市場消費者的不同要求,實現農業供求之間更好的平衡關系。
堅持生態保護的鄉村發展之路。
按照“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改變原來忽視自然生態的生產方式,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振興,科學規劃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增強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實現百姓富裕、環境美麗的有機統一,發揮鄉村的自然優勢,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傳承發展和提升傳統農耕文明。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農耕文化發源于鄉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內涵,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這是社會繁榮和穩定發展的重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傳承發展農村優秀文化,加強農村文化工程建設,健全村規民約和道德規范,以法律和村規約束言行舉止,學法懂法尊法,做自覺守法、道德高尚的新一代農民。
創新鄉村治理新體系、新機制。
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原來的行政式命令式農村管理模式已出現諸多問題,亟待用適合新時期的創新模式代替,走鄉村善治的道路。“自治”的重點是落實村民自治制度,“德治”的重點是構建村民自發的“村規民約”,“法治”的重點是學法、懂法和守法。運用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嚴查和懲處侵占農民利益的腐敗行為,遏制和打擊農村黑惡勢力,樹立正氣之風,鼓勵先進事跡,形成鄉風文明、和諧有序的氛圍。
打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是決勝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性任務,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從多維度提升扶貧效果,注意扶貧與扶志、扶貧與扶智結合起來,注意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注意脫貧攻堅與歷史文化保護,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強化脫貧責任和監督工作,嚴查和處理脫貧攻堅中的腐敗現象,防止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采取更加認真精細的工作,堅決打好這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脫貧攻堅戰。
結語:實現鄉村振興的美好展望
改革開放40年,我們國家經歷了極大的變化,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農村農業農民也有很大變化。展望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不僅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而且國內人均收入也將有較大增長,進一步縮小與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差距。同時,我國農村面貌將發生很大變化,農村更美、農業更強、農民富裕。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和完善的巨大工程,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也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健康,值得我們關心、期待、支持和參與。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鄉發展一體化智庫秘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民主與科學》2018年第1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