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三屆野三坡中國經濟論壇2018年9月15、16日在保定野三坡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芬恩·基德蘭德、國際城市規劃大師劉太格、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劉世錦、仇保興、文貫中等海內外政產學界精英,齊聚美麗的野三坡,為中國城市化發展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思路與方案,推動中國城市化行健致遠。本公號將陸續發布各位嘉賓精彩演講內容。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女士們、先生們:
感謝諸位給我一個交流機會。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背景下,鄉村還有沒有希望?如果有希望,鄉村振興的路應該怎么走?我想結合松陽的實踐探索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思考。
松陽在浙江麗水,擁有1800多年建縣歷史,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華東地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體系保留最完整、鄉土文化傳承最好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國”縣域標本。縣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城格局完整,文廟、武廟、城隍廟、藥王廟、天后宮、太保廟等地標性歷史建筑留存至今,明清老街依然保留著打鐵、做秤、彈棉花、中草藥鋪等鮮活的傳統農耕商業業態;鄉村中依然保留著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其中國家級傳統村落71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在城市化、工業化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鄉村面臨著走向衰敗和蕭條的境遇。松陽同樣也面臨這個問題,但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隨著現代都市人越來越向往田園生活,越來越渴望良好生態環境和健康食品,以及基本公共服務的日趨均等化,交通、互聯網等現代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鄉村的價值將會得到重新發現,鄉村的經濟社會結構將會發生重要變革,鄉村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松陽深刻把握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切入,系統推進“文化引領的鄉村復興”,初步走出了一條城市與鄉村、傳統與現代、經濟與文化互融、互促、互補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范縣、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試驗區、全國“拯救老屋行動”整縣推進試點縣。通過這幾年的努力,松陽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鄉村經濟形態開始發生深刻調整、鄉村優秀文化得到保護傳承與發展、鄉村治理體系實現優化提升。
我們的理念是:堅持“活態保護、有機發展”,即把鄉村放到歷史動態中去考量,遵循它的發展規律,尊重原住民,通過“中醫調理、針灸激活”方式,給予村落適度的刺激,慢慢恢復其生命力。手法是:堅持使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最有效的人工干預,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態、低碳環保材質和廢棄建材,充分利用生態環保技術。原則是:堅持做到三個維持,即維持原生態的田園風光,維持原真的田園鄉村風情,維持原味古樸滄桑的歷史感。目標是:堅持通過保護使鄉村達到健康態、和諧態,即“風貌完整、舒適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諧”。路徑是:堅持“五個復活”,通過努力讓原住民在鄉村中活得更加富足而有尊嚴,最終打造有品質的田園鄉村生活。
第一,復活鄉村的整村風貌。村落形態是村落風貌的直觀展現,蘊含著先人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保護和恢復“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態,我們制定出臺系統保護政策和總體規劃,把田園、山水、村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規劃、保護和建設。我們加強村落的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整體保護,核心區嚴控建新房,外圍區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風格、色調上與村莊傳統風格相協調。我們加強村落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升,優化“山水-田園-村落”和諧美的格局。
第二,復活傳統民居的生命力。傳統民居構成鄉村的主要形態,要保護發展好鄉村,就必須解決好保護與老百姓改善居住條件這對矛盾。為此,我們出臺改造利用專項政策,制定詳細獎補標準,幫助村民通過對原有住房進行修繕、改造,用較低的成本達到改善居住條件的目的。我們編制改造技術指南,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告訴老百姓怎么改,解決百姓在改造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我們加強示范項目引領,建成“過云山居”“云上平田”“云端覓境”“蔦舍”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項目,讓當地老百姓能切身感受土木結構的房子經過合理改造,也能提高居住舒適度。目前全縣累計19個鄉鎮(街道)完成改造318幢民居,發展民宿農家樂461家,床位4203張。
第三,復活鄉村的經濟活力。要復興鄉村文明,必須要復活鄉村的經濟活力,促進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商業文明的有機銜接,這樣鄉村文明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總體思路是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底本、以鄉土民俗風情文化為依托、以攝影寫生等藝術創作為媒介,植入生態農業、休閑度假、文化旅游等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一是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全面推進全縣域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創成全省首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建成全國交易量最大的綠茶交易市場、全國綠茶價格指數發布地——浙南茶葉市場,年交易額超50億元;引進全息自然農法、阿郎自然農法,建成自然農法基地20余個,岱頭有機大米、上莊原種土豆、四都生態蘿卜等優質的生態農產品得到市場青睞,讓群眾在優質優價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二是加快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系統推進全縣域慢行系統和八條全域鄉村旅游路線建設,高品質建成大木山茶室、石門圩廊橋、水文公園、獨山驛站等一批精品示范項目,以及一批“畫家村”“攝影村”“養生村”“戶外運動村”,并與周邊村莊進行有機串聯,帶動整個區域的旅游發展。三是積極推進農業特色工坊建設,立足當地的特色文化和傳統工藝,打造紅糖工坊等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農業、工業與休閑產業相融合的農業特色工坊,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模式調整、鄉村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四是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實施“百名藝術家入駐鄉村計劃”,探索藝術助推鄉村振興之路,并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文化發展的國際化交流,松陽鄉村建筑入展德國Aedes建筑論壇、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等國際高端論壇。
第四,復活鄉村的優良文化基因。鄉村建設最要緊的是文化和價值觀的修復。我們優先保護歷史文化建筑,本著“保護為主、精修為旨、藝術為重、和諧為本”的原則對瀕危歷史文化建筑開展搶救性修復、保護性修繕,全縣100多個傳統村落和1000多幢傳統建筑實現掛牌保護,200多座宗祠、20多座古廊橋、60多公里古道、140多幢老屋得到修繕保護。其中,“拯救老屋行動”試點工作成為全國示范,列入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的鄉村文化繁榮興盛重大工程。我們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承好“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等優良傳統文化基因,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編制傳統村落鄉土教材,在中小學開設傳統村落選修課,開展國學經典教育。我們大力傳承和發揚民俗文化,挖掘復活“竹溪擺祭”“平卿成人禮”等節會60余臺,建立“鄉鄉有節會、月月有活動”的民俗文化展演機制,打造“永不落幕的民俗節慶活動”。我們探索建設全縣域鄉村博物館,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充分利用古民居、祠堂、文化禮堂等文化建筑,建設具有體驗、休閑、展陳體驗功能的博物館,建成契約博物館、王景紀念館、茶葉博物館等一批高品質鄉村博物館。
第五,復活低碳、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鄉村優良的生態環境、古樸的民風民情是鄉村最具優勢的資源所在。我們努力保護原真自然的生活環境,提倡綠色健康的飲食方式和休閑方式。我們著力建立生態循環鏈,開展垃圾分類,建設綠色建筑,運用綠色節能技術,從生產環節、生活方式上探索低碳循環,積極營造一種簡約、質樸、生態、低碳,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鄉村生活。我們積極倡導低碳養生的健身方式,依托萬畝茶園每年舉辦浙江省山地自行車賽,借助良好的村落古道系統,與中國登山協會合作開展全國山地競速挑戰賽等高等級賽事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說,如期實現百年奮斗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現鄉村振興是新時代的使命,必須要以新時代的站位,以改革創新的思維,全力趟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我認為,這應該是一條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以文化引領為導向,以品質發展為準則,以壯大集體經濟為牽引,以共同富裕為追求,系統調整鄉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新路”。其內涵實質體現在“五個新”。
一是新的價值取向。即:從工業文明時代“以人為中心,追求利潤最大化”轉變為生態文明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追求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未來將掀起一場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的深刻革命,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的地方,而將成為人們養生養老、創新創業、生活居住的新空間,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將日益凸顯。
二是新的城鄉關系。即:從城鄉二元割裂轉變為城鎮村三元共生、城鄉互動互補互促的城鄉融合發展。未來鄉村將成為一個既深刻保持傳統鄉村文明原真性,又開放兼收現代文明創造性的新型社區,這里既有祖祖輩輩守望村落和田野的傳統村民,也有離開村落外出發展后返回家鄉的回歸村民,還有城市回歸鄉村田園生活的新型村民。
三是新的經濟形態。即:從單一的農業經濟形態轉變為以高品質農業為基礎、農工貿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多元經濟形態。未來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與互聯網等現代技術的應用,將會模糊城鄉地域界限和產業界限,原本單一的農業經濟將演變為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休閑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業態,并將建立與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共生且高度一致的區域性內生經濟循環系統,形成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經濟發展體系。
四是新的運行機制。即:從原子化、碎片化的獨立分散經營轉變為有利于實現共同富裕、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形式,是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未來鄉村將形成以集體經濟制度為基礎,以混合所有制、農合聯等多樣化聯合合作發展為特征,既能充分發揮村民個體積極性,又能實現集體經濟保值增值,體現集體優越性的經濟運行機制。
五是新的文化形態。即:從單一的傳統農耕文化形態轉變為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與現代文化元素、城市文明形態兼收并蓄的新型文化形態。未來鄉村中既有“敬天愛人”“耕讀傳家”的傳統農耕文化,也有從城市帶來的現代生活理念、科學技術應用,也將會產生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碰撞交融而帶來的新文化。
鄉村衰敗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鄉村振興同樣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實踐中我們有以下體會:
一要樹立科學理念。充分尊重鄉村發展規律,不急功近利,要優先使用鄉村存量資源,最大限度保護鄉村的自然生態底本與歷史人文底本,堅決防止天人合一的鄉村風貌、寧靜安詳的鄉村生活、淳樸和諧的村風民風受到破壞,漸進式恢復鄉村生命力。
二要強化系統建設。將城鄉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樹立中醫整體觀,按照“全域統籌、區域聯動、系統推進、融合發展”思路,推動城鄉資源要素雙向合理流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系統開展生態修復、經濟修復、文化修復和人心修復。
三要維護村民主體地位。既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和接納外來人口進入鄉村休閑和創業,也決不能動搖原住民的主體地位,要積極構建新老村民融合共生的發展機制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原住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最大限度共享鄉村發展成果。
四要突出文化引領。文化是鄉村的根脈與靈魂,只有讓文化的基因重新注入鄉村的母體,鄉村振興才有希望。要切實保護、傳承、弘揚好傳統文化,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活態的鄉村文化傳下去,并結合現代文明要素和現代需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其要充分汲取提煉優秀文化中蘊含的精神內涵,使其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力量。
五要堅持品質發展。積極順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將工匠精神、品質意識貫穿于鄉村振興各環節、全過程,讓鄉村真正成為人人向往的品質之地。要吸引一批有理想情懷的外來優秀人才和各類鄉賢回歸鄉村,深度參與鄉村建設,并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和教練式指導、培訓,讓品質發展成為一種全民自覺。
六要加強社會治理。鄉村振興離不開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組織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積極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高鄉村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鄉村善治新風尚。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松陽鄉村振興探索實踐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許多課題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和探索實踐。在此,也真誠地希望大家能為松陽鄉村振興問診把脈、指點迷津,幫助我們更好、更穩健地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最后,誠摯邀請各位領導、專家來松陽考察、指導!謝謝大家!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松陽縣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野三坡論壇 2018-10-1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