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時,兩只刺猬靠在一起取暖。太近,會扎到對方;太遠,又無法取暖。“刺猬法則”寓意如何把握好人際交往中的邊界。在鄉村移風易俗工作中,鄉鎮權力與基層活力,就有點像這“兩只刺猬”。
苦不堪言卻無法抽身
涉及人情往來的各種鄉風民俗,在過去發揮過團結鄉鄰、凝聚人心、互助共贏的寶貴作用。但在部分鄉村,近年來鄉風民俗被附加了炫富、攀比等因素,且漸漸喧賓奪主,風越刮越歪。
過年放鞭炮,比誰家放得多放得貴;辦酒請客,你辦20桌,我辦30桌,你端雞鴨魚,我上蛇鱉蛙;人情禮金,前些年50元起步,如今誰要拿50元會成為全鄉的笑柄;在一些地方,娶完媳婦變“赤貧”、嫁了閨女成“富婆”的奇葩事情層出不窮。比完紅事比白事,中西樂隊,美女舞蹈,賽歌賽舞;修了豪華墓,還修起了活人墓……
“人情大于債,頭頂鍋子賣”,為了收回成本,一些村民只能找各種理由辦酒,導致一輪輪惡性循環。農業農村部的駐村調查顯示,人情禮金已經超過看病支出,僅次于食品,成為農民消費第二支出。在歪風陋習的惡性循環中,老百姓苦不堪言,卻無法抽身。
湖北房縣青峰鎮青峰街村村民劉山英展示家中保存往年的收禮單,隨禮曾為家庭造成嚴重經濟負擔。
權力介入太深,也有負面效應
此情此景,鄉鎮權力介入干預有其必要性。通過建章立制,要求黨員干部帶頭,明確獎懲措施,通過強力治理一段時間后,效果確實明顯,歪風陋習少了,群眾負擔輕了。
但是,正如“刺猬法則”,權力介入太深,也帶來負面效應。
有的地方政府簡單粗暴,采取“一刀切”方式,對違規辦酒的村民取消低保、養老補貼等,甚至“連坐”,“一家違規全村受罰”。
如此工作方式,“態度”和“尺度”都有問題。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動用行政命令和公共資源加以管控,短期內可能效果明顯,但沒有激發民間活力,難以形成長效治理機制。
在這種模式下,一旦上級政府管控的力度小了,工作重心轉移了,這項工作可能就逐漸偃旗息鼓,歪風陋習也很可能卷土重來。這一點在實踐中不斷被印證。
鄉鎮權力與基層活力的關系就是這么微妙。前者強勢,會抑制后者;前者包辦一切,后者的活力會無從激發。
引導鄉村建立內生糾錯機制
“一禁了之”、“一放了之”,都不是也不應該是正確的答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近期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也提出,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
時代呼喚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能什么都包辦,必須明確哪些該管、哪些該放,知道怎么管、怎么放,堅持不斷激活基層的活力。
回到兩只刺猬的關系。在農村內生秩序能力降低的地方,及時、準確、有力地進行行政權力介入,這是必要的一步,但最好不斷與村民自治形成互動,以促進形成農村內生秩序為目的,促進自治、法治、德治的結合。
無論是對移風易俗來說,還是對整個鄉村善治來說,充分發揮村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鄉村建立內生糾錯機制,鼓勵村民向善自覺,比無所不管、無所不包的政府管理更有長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內部版》2019年第8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原標題:《移風易俗,把握“兩只刺猬”邊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