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沈丘縣卞路口鄉高山店村馬新銀老人去世了。在當地,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黨員,他的一個兒子三個女兒都是村民眼中的“致富明星”。可老人的喪事卻辦得很儉樸:戴孝花不穿孝布,少行禮不磕頭,不請喇叭響器,不燒紙罩子……(1月24日 經濟日報)
在農村,辦喪事很講究,老百姓口口相傳有句俗話,那就是“寧窮一年,不窮一天?!奔抑杏龅搅藛适?,即便窮得“揭不開鍋”,哪怕舉債也要讓老人走得風風光光,進而引發了喪事攀比風,部分農村地區的喪葬風令人瞠目結舌,就在于農村人的“面子”觀念非常濃厚。然而,這樣一位生前有面子,家里也不差錢的家庭,喪事卻辦的很簡樸,就在于當地在紅白喜事上,移風易俗,有堵有疏。
改變形成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老百姓自有一套處事原則,也有自己的擔憂,覺得如果不能夠讓逝者風光大葬,便會被周圍鄰里戳脊梁骨,進而全家人都抬不起頭來。如果靠一味地強制推行,一方面,在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這樣做于法無據;另一方面,對于老百姓來講,接受也較為困難,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
“政府提倡、干部帶頭、民間主導”,這就是河南省沈丘縣移風易俗的制勝法寶。通過政府引導,由黨員干部帶頭引領潮流,再借助民間的力量,真正打好了堵疏結合的“組合拳”,在此情況下,才能夠形成淳樸鄉風。
為了讓移風易俗取得實效,當地還成立了“移風易俗勸導隊”、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組織“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同時,還讓村里天天放廣播,組織宣講團,可以說,正是這些并非強制的宣傳教育,讓公眾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這種新的鄉風文明,從而使當地喪葬之風回歸節儉。
移風易俗就該有堵有疏。堵的是黨員干部的不良風氣,疏通的是老百姓的文明新風。一方面,給黨員干部劃出“硬杠杠”,督查、曝光、約談齊上陣,讓他們不敢,也不能帶頭違反文明新風;另一方面,對老百姓的情緒進行疏通,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紅白理事會,實現村居全覆蓋,加快公益性公墓建設,從而讓老百姓自覺自愿地參與到移風易俗的行動中。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