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6日 09 版
在脫貧攻堅偉大歷程中,12.8萬個貧困村都創造了自己的脫貧奇跡。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的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史上留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方略,并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十八洞村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黨和政府的帶領和社會幫扶下,短短3年時間便擺脫貧困,實現了祖祖輩輩孜孜以求的夢想,走上了一條具有典型意義的脫貧致富道路。
陳文勝撰著的《大國小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記錄、研究、闡釋了十八洞村的發展道路。該書通過對駐村扶貧工作隊、產業變遷與經濟重構、村莊治理、苗寨文化、苗寨社會結構、苗寨環境等多維一體的分析,詳細記錄了我國脫貧攻堅戰略在一個村寨的貫徹落實過程,生動呈現了十八洞村人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奮斗歷程,展現了脫貧攻堅的一個生動樣本,反映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在要求和規律性特征。該書情理交融、小中見大,在兼顧故事性與理論性、學術性與通俗性、生動性與嚴肅性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為了解十八洞村人的奮斗故事提供了觀察窗口,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經驗啟示。
(文章源自:《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6日 09 版,原題:脫貧攻堅的生動樣本<新書評介>——《大國小村》簡評,作者系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
相關資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內容簡介
隨著長期困擾中華民族的絕對貧困問題得以歷史性終結,十八洞村作為首倡之地,書寫了“矮寨不矮、時代標高”的時代傳奇,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動注腳與歷史地標,不僅是一曲中華民族改變命運、邁向全面小康的壯麗凱歌,更是世界反貧困領域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中國故事。
本書將十八洞村的歷史變遷置放在大國百年變局的新格局下,以國家宏觀視域與村莊微觀視角,文件材料與現實情況對照,理論分析與故事敘述并用,對十八洞村展開了全景式、立體化的描述,通過對駐村扶貧工作隊、產業變遷與經濟重構、村莊治理、苗寨文化、苗寨社會結構、苗寨環境等方面多維一體的分析,成為全方位刻畫十八洞村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歷史縮影與現實樣本。以此深刻反映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在要求與基本規律,見證了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數億農民如何實現從解決溫飽到擺脫貧困、如何實現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偉大進程,濃縮了這個超長歷史、超大國土、超多人口的大國進行鏟除農村絕對貧困現象和貧困根源的社會變革,清晰呈現了精準扶貧給中國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帶來命運變化的現實圖景,從現實微觀層面詮釋了“中國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制度邏輯。
作者簡介
陳文勝,男,湖南衡陽人。湖南師范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央農辦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中共湖南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三農”工作專家組組長,湖南省重大決策咨詢智囊團專家,湖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委員,《中國鄉村發現》主編,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湖南省“五個一批”人才,湖南省中國鄉村振興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相關鏈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