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孝德:另類解讀看中國鄉村價值

[ 作者:張孝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8 錄入:王惠敏 ]
     1、認識中國鄉村文明的命運,是基于工業文明的邏輯,還是基于生態文明的邏輯

蔓延五千年的中國鄉村文明處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如何認識中國鄉村文明命運,取決于從哪一個時代的文明看。從工業文明的邏輯看,中國鄉村文明的命運確實是主流所認定那樣,鄉村文明終結之日就是中國最終實現現代化之時。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處在落后挨打局面,就是因為中國是一個鄉村社會為主導農業社會。西方稱為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位置,就是因為他們文明是一種以城市為載體發展工商業經濟的社會。如何使中國從鄉村主導農業社會走向城市主導工業化社會,成為近代以來中國追趕西方現代化的目標。

在這樣一個大歷史背景下,當我們今天的城市化率超過51%的時候,這意味著,中國苦苦努力追趕西方為當代人類確立的現代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51%的城市化率意味著,歷史天平已經發生傾斜,標志著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城市文明主導的現代社會中。

所以,在這樣背景下,我們提出加速推進中國的城鎮化,一鼓作氣實現中國幾代人努力奮斗的現代化目標,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時代的邏輯。按照這個邏輯,城市化被看成是時代必然,而鄉村走向終結也是時代的必然。這個工業文明的邏輯非常強大,不僅做現代工業文明開創者和引領者的西方社會是這樣走過來,而且圍繞這個時代邏輯,還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論體系。

這就是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提出工業化中,從城鄉兩元結構走向兩元歸一的理論。按照時代文明邏輯、歷史發展實踐,都說明中國不能例外,也必須走這樣的城市最終替代鄉村的兩元歸一的現代化之路。

但問題是,在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的今天,確實出現了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中國例外”的問題。這就是在當代中國的城市剛過半背景下,時代向中國開啟了另一條文明之路,這就是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新時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中國處在歷史抉擇的十字路口,一種選擇是進行走既定的以西方工業文明為參照系的現代化之路,另一種抉擇,就是走十八大提出另一條新現代化之路,這就是生態文明之路。

盡管目前我們主流理論尚未把生態文明上升到新時代高度來認識,這也恰恰是對中國鄉村文明命運的判斷,未能導入時代高度來認識的根源所在。

為什么生態文明會是中國走向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之路。主要基于兩大邏輯:

一是,如果中國繼續走西方式工業文明之路,是一條成本巨大、充滿風險的之路。

也許有人講,為什么西方、甚至東方的日本、韓國都能走下去,中國走不過去。這是由外部時代原因和內部的中國國情原因決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的,我們越來越發現,工業文明模式一種高能耗、高成本、高風險,屬于少數國家享受的文明。在中國已經踏上追趕西方工業文明的快車到后,我們突然發現,人類的足跡已經超出地球承載力30%背景下,地球的能源和環境無法承載一個14人口大國走西方式工業化之路。

科學家統計,中國達到美國消費水平,需要5.6個地球。這是外部的壓力,另一方面的內部風險,如果中國繼續西方式城市化,中國城市化實現之日,也中華文明傳承斷根之日。因為中國文明之根在鄉村,不在城市。特別是今天對中國3億農民工做出的城市讓他們生活更美好的承諾,如果不能落地,將給中國社會帶來巨大糧食安全、政治與社會風險。

二是,我們走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之路,卻恰恰是一條低成本、低風險的文明之路。

而且是與十八大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度契合的文明之路,更令我們欣喜地發現,中國鄉村命命運,遇工業文明衰,甚至是死,正在興起的生態文明與中國五千年文明,而且是與中國鄉村具有高度契合性。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支撐生態文明發展新能源,對于中國并不陌生。

因為古代中國農業生產就是一種依靠可再生太陽能、風能的生產。萬物生長靠太陽。圍繞農業生產現場技術體系中,其中最重要技術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太陽能、風能為農業生產服務技術。

比如中國的24節氣的理論,就是古人根據太陽和地球之間的運行關系,形成了太陽一年中有24種不同類型的能量理論。這些理論對于我們今天如何開發太陽能都有啟發。太陽能在中國古代就充分使用著,既是在現代也是如此。由于太陽能、風能是一種相對均衡,可以直接使用的新能源。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太陽能,那么太陽的這個特性,決定了人越少的地方,人均可以利用的太陽能資源越豐富。按照太陽能的這個特性,人口分散居住的鄉村具有比城市人均可利用太陽能多得的多。

從這個意義上講,生態文明時代的新能源喜歡農村,而不是城市,特別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而且目前,這已經不是理論,而是事實。

目前中國有三項新能源技術、清潔能源的產品走在世界前列。他們是屋頂太陽能熱水器、電動自行車、摩托車和沼氣。其技術發展、生產能力、市場額度均是世界第一。特別是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3億量,遠超過汽車保有量。而且三項技術產品的主要市場不是大城市,而是鄉村和小城鎮。

為什么這三項技術使中國能夠走在世界前面,是歐洲和美國人沒有開發這個技術能力嗎?絕對不是,深層根源是他們沒有這個市場。因為中國尚未完全城市化、汽車化,我們還有大量的鄉村和尚未進入汽車時代的小城鎮,所以,相對于工業文明的劣勢,在生態文明時代成為發展新能源的優勢。

按照新能源技術發展趨勢,未來中國能夠最大限度開放新能源、使用新能源的市場在鄉村和小城鎮。未來的鄉村和小城鎮完全可以實現能源的自足,甚至會形成鄉村新能源向城市輸送。搞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能源優勢在中國的鄉村。

從世界范圍看,搞生態文明建設的所需要天人和諧的自然觀、利他倫理系統整合觀,也與中國古代文明觀相吻合。正是由于古代農業生產依靠天地之力,由此形成中國古代尊天敬地的天人和諧觀、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利他倫理的系統觀。從這個意義上講,十八大之后,習近平主席提出基于中國傳統文化自信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深層根源,是當今時代需要中華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因為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儒道文化。

其實當代人類遇到的不僅僅是能源和環境危機,在能源和環境危機的背后,是當代人類文化與精神的危機。

西方工業化對人類最大貢獻,是形成讓物質財富高效率生產的文明體系,但失去文化與精神制衡的工業文明,使人類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成為工業文明危機的深層原因。醫治當代工業文明病,需要一種新自然觀和倫理觀。這種新自然觀與理論觀,在中華民族的文明體系中已經存在了五千年。這種文化的價值,在工業文明時代,未能創造出飛機、大炮。所以在工業文明時代,中國傳統文明處在被解構和批評的境地。

但在生態文明時代,當人類文明擁有高度發達物質財富后,缺失精神制約時,古代東方文明中卻蘊含著醫治西方工業文明的解藥。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30年河東、30年河西”風水輪流轉。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中國自己想要,時代也需要。

我去年4月份到美國參加會議,從耶魯大學到斯坦福大學,凡是談到生態文明,環境、人類文明危機等問題,沒有一個教授不在講,我們需要與你們中國的道家和孔子對話。

時代需要中國傳統文明的復興,時代需要中國儒家文化復興,而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根在鄉村。不僅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中國鄉村,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也需要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所以,我們今天討論的鄉村儒學,這是一個時代的話題,非常重要。

2、認識中國鄉村文明復興,是基于歷史、文化的視角,還是純經濟主義的視角

西方工業文明是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主導的文明,滿足這種文明發展形成經濟學,獲得了與科技一樣的最高位置。在今天經濟學已經到了過度壟斷話語體系的程度,成為評判一切事物是否有價值的標志。

從純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你會發現我們的鄉村真的沒有什么價值,因為工業化最有效率的載體在城市。在經濟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看鄉村最值錢的就剩下農民宅基地所占的土地了。所以就出現了目前這種拆村讓農民上樓的城鎮化。

按照目前所構想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愿景,就是在未來中國80%人口實現城市化,剩下20%在農村的農民變成西方式的農場主和農業工人。在這樣的城鎮化愿景中,沒有給承載著中國5千文明之根的鄉村,留下足夠的獨立的發展空間。如果我們從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看這樣的城鎮化愿景不寒而栗。因為這樣城市化實現之日,就是中國五千文明斷根之時。這是一種冒險的城鎮化。

但從歷史與文化視角看中國鄉村,恰恰相反,中國鄉村有城市不能替代的價值。當我們把中國鄉村放在一個大歷史時空中看時,我們會發現,中華民族的文明模式和西方的文明模式,從一開始就屬于兩種完全不同模式。中國的5千年文明根源于農耕經濟,農耕經濟的載體是鄉村。中國屬于世界上發展成熟度最高、而最具有持續性的鄉村社會主導文明。而西方,從古希臘、古羅馬開始是根源于工商經濟,以城邦社會為主導的文明。

由于這是屬于兩種具有不同基因的文明模式,由此形成,當公元5世紀到15世紀,中國古老的農業文明處在鼎盛時期時,恰恰是西方史學家將其稱為歐洲黑暗的中世紀時期。15世紀后,西方城市文明從地中海復興走向鼎盛發展時,又恰恰是中華文明走向衰微時期。

所以近代以來,西方搞城市化,恰恰是西方文明基因被激活,使西方文明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那么使西方走向復興的城市,是否也能夠使中華民族走向偉大的復興呢。至少到目前為止的中國歷史一再證明,無論中國怎樣追趕西方的現代化,但必須立足于中國鄉村這個根。

早在2500多年前,古代圣賢就發現了中華民族發展不能突破的底線、必須循序的規律是“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這里的水是農民、是鄉村。近代了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也同樣遵循這個規律。是不是中國城鎮化可以不尊重這個規律。值得我們反思。

在今天,我們需要從歷史與文化的視角。重新解讀中國鄉村的價值。我們應對切記,中國鄉村是中國最大國情,也是中國歷史發展原動力所在,鄉村攜帶著中國五千年興衰的密碼。我們是世界上最長壽的文明古國,而這個長壽的秘密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

3、是基于碎片化視角,還是基于系統整合視角

為什么我一直把中國鄉村成為鄉村文明,是因為中國鄉村雖小,卻五臟俱全。鄉村是一個集政治與經濟、歷史與文化、社會與家庭為一體的文明體。鄉村所有生命體的特性,決定了中國鄉村在分解中死、在系統整合中生的命運。

而今天我們研究鄉村和認識思維是來自工業時代流行的碎片化思維,管理鄉村的思維是把管理城市方式移植到鄉村進行。在碎片化思維下,中國鄉村被分解為農村、農民、農業。鄉村在碎片化中變成一個問題成堆的鄉村。按照碎片的思維,形成了一個高度分工自上而下的政出多門的碎片化的鄉村管理體制。目前政府對口管理鄉村有20多個部門。

在這樣一種碎片化管理體制下,鄉村成為一個失去生命的鄉村、問題成堆的鄉村。反過來,這又成為鄉村消亡是歷史必然、鄉村問題無解的根據。我們恰恰,沒有反思,鄉村死是被我們分解死的。

4、鄉村未來前途,是從長周期看,還是從當下的短期看

我們不可否認,蕭條鄉村是一個存在的事實。但我們也要承認,造成鄉村今天的蕭條,是七分人禍三分天災。撤點并校、拆村進城、公共投資不足、人才流失等問題,不完全是時代的作用、自然的選擇,其中有政府的作用。所以不是鄉村真的不行了,是我們失去了信心。

從生態文明時代看,從歷史文化的視角看,從系統綜合思維看,中國五千年的鄉村文明,不是一個瀕臨死亡的老人,而是一塊被歷史塵封的玉,而是一個正在完成涅槃的鳳凰。

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是時代必然。特別當我們放長眼量,從長周期看中國鄉村發展時,可以預見,當代中國鄉村處在物極必反,走向否極泰來的轉型時期。中國鄉村文明復興,不是今天的資本進村,而是未來五年將會發展新回鄉運動。他們才是鄉村文明復興與鄉村儒家文化復興的希望。

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適應中國鄉村文明復興和未來新回鄉運動的需要。需要守住三條底線:

第一條底線是,關注留守在鄉村三類20%的群體:守望在家中的20%的老人,鄉村中20%的貧困家庭,仍默默從事農業的20%的農民。他們是鄉村文明復生的希望和底線。如果把他們淘汰了,鄉村就失去了最后的復生與希望。守住了鄉村中20%的文明守護者,也守住了鄉村文明復興的魂;

第二條底線是,守住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遏制資本進村對傳統生產方式破壞和結構,守住了中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也就守住了鄉村文明發展的根;

第三條底線,守住了我們的鄉土文化。也就是我們討論的鄉村儒家文化。守住了鄉土文化也就是守住了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基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性爱欧美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偷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一区日韩高清中文字幕亚洲 | 亚洲国产看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