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搞鄉村產業之前,首先要搞清楚鄉村產業和城市產業到底有什么區別。對于鄉村產業與城市產業的區別,給的一個定義是:鄉村是藝術產業,城市是技術產業,農業是智慧經濟,工業是知識經濟。
農業是生命產業,工業是非生命經濟
工業化產業的生產對象是沒有生命的化合物。面對煤炭、石油、 化工材料等,不需要情感,而是需要理性思維;不需要藝術,最需要的是技術。這也是為什么近代以來的工業化,是科技革命推進產業發展的過程。當我們以理性思維面對一個無情的靜態的化合物世界,進行認識與了解,就形成現代的知識。對這個世界的研究形成了現代科學體系的原理論:數理化。
而鄉村產業面對的對象是有生命的青山綠水、動物、植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可見鄉村產業是一個和生命打交道的產業。生命與非生命系統最大的區別是什么?生命系統是一個動力內生的自組織系統,所有生命都是自我成長。10000年前,人類從狩獵、采摘轉向人工養殖、種植業的過程,不是創造了新的生命,而是發現最適于養殖和種植、對人類生命有作用的物種。導致農業革命的關鍵性技術,不是工具的改進,而是對植物生產規律的認識。從中國古代農業發展史看,對農業革命最具有革命性的第一因素,是對天時和動植物特性認識的智慧。
農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智慧,而不是工具
比如對牛與馬的馴化,最需要的不是用什么工具來戰勝牛和馬,而是要觀察牛與馬的脾性,然后形成人與牛馬之間的信息溝通,在馴化的過程中,就是人與牛馬形成共同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要讓牛與馬聽懂人的特殊語言,在此之后,才是工具的改造。這里講的不是工具不重要,而是對于農業比工具更重要的是智慧。
工業所面對的化合物世界,首先要做的不是與客觀世界進行信息溝通,而是用什么工具作用于物質世界,這個工具進步,就是今天講的生產力。古代農業革命的第一推動力,不是工具釋放生產力,而是人類的認知力,這個認知力就是今天所講的智慧。
在作為世界農業革命發源地之一的中國,古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智慧,不是首先搞工具革命,而是對天文地理的認識。對天文地理的認識過程,比對牛馬的馴化過程還要復雜得多。如果牛馬馴化之后,可以聽人的話,而天文氣候,無法馴化讓它們聽人的話,而是人要聽天地的話,按照天地運行的規律來進行農業生產,這就是中國古代對天地敬畏的根源。
這種觀察天地所需要的能力,用今天的標準看,不是知識生產的過程,而是智慧開悟的過程。對天地的觀察,不是像現代實驗室的實驗。現代實驗室是完全在人控制的環境中進行,這個過程需要人類的理性思維。而對運行中天地長期重復觀察需要的是人類的悟性思維,這種悟性思維表現為智慧。智慧是生命與生命之間感應過程中,人類對于宇宙生命感悟的過程。知識是人對可控制的客觀世界進行觀察得出的規律。
不要用搞工業的思維搞生態化生命農業
總之,我們現在所講的知識與智慧的區別,就是面對兩個不同系統形成的兩種不同的認識方式。工業化時代面對非生命系統, 形成了理性、實驗、工具、知識等一套認識體系,而古代農業經濟面對生命系統,形成了悟性、觀察、經驗、智慧等另一套認識體系。從這個角度看,用近代以來形成的生產力經濟理論,討論中國古代農業,就會被看作是一種生產力水平落后的生產方式,用近代形成的科學體系,評估古代農業文明,古代農業文明就是一個缺乏科學的落后的、甚至被認為是愚昧的文明,這里有很大的誤讀。
我們之所以講農業是智慧產業,工業是知識經濟,就是要提醒我們今天在搞現代化農業的過程中,不要簡單地以搞工業經濟的思維搞農業,農業是生命產業,有自己獨特的規律。近代以來的現代化農業,走的是一條用工業化技術、工業生產方式搞現代化農業之路。如在技術領域,我們是用解決非生命的科技,用在解決生命的農業上。由此造成的結果是,同樣技術,用在工業上與農業上形成不同的結果。如用在農業上的化學技術,用在農業上的農藥與化肥,導致了土地嚴重污染、土地肥力下降、食物質量越來越低,這樣的化學農業,目前已演化為對具有生命農業的嚴重破壞和干擾,由此導致的食物生命力下降的同時,也讓人類的生命受到了很大傷害。目前流行的許多疾病均與這種有毒的化學農業有關。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世紀70年代,世界出現了面向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后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就是要把農業看成一個生命系統,用符合生命的規律要求的農業科技,推動農業發展,讓農業成為真正有生命活力的農業。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張孝德著作《大國之本:鄉村振興大戰略解讀》 )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