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實施全球化發展戰略,推動農業企業創新發展
我國農業要迎接全球化時代
當代,全球化正在成為時代大潮,推動著人類文明的廣泛發展,深度融合。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高效配置、自由流動,給我們帶來全球競爭壓力與全球發展機會,也影響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觀念,推動我們進行深刻變革。
“絲綢之路”是中華民族全球化的偉大壯舉。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千百年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
“一帶一路”開辟中華民族全球化新時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海上與陸路兩個方向同步推進,引領中華民族向西發展,涉及53個國家、94個城市、44億人口和21萬億的經濟規模,實現著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向西的全球化態勢,正在引領我國社會的根本變革,同樣推動農業產業發展的大變革。
把握農業全球化戰略重點
(一)堅持市場化導向
以產業運營替代經濟援助,是新時期我國農業全球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和特點。在具體的產業運營過程中,堅持供求結合,價值交換市場化原則,促進產業化。如何才能做到市場化?首先,必須明確企業是全球化的主體。在全球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政府、企業、市場的關系,堅持政府啟動、企業運作、市場機制。其次,必須明確服務區域與范圍,確定具體的產業服務對象。第三,分析對象需求。必須準確把握服務對象的需求方式及需求特點。第四,做好產品創新與制造。在做好對象與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將需求分析變成產品供給。第五,做好推廣服務。通過推廣服務,完成由對象確立、需求分析,到產品生產與供給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市場化。
(二)以區域化為基礎實行全球化
全球化的落腳點與著力點在區域市場,全球市場是由各具特色的區域化市場構成的。區域特征是國家意識、民族特征、自然稟賦、人文資源及社會制度在產業發展中的綜合表現,是有別于其他區域特征的基本因素。區域化是全球化的一種形態。就一個國家而言,有雙邊、多邊性區域合作,如東盟貿易區、“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及其他國家實施的多樣化的各類全球化戰略等,無不體現區域化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做好全球化,必須研究區域市場的特點,探討區域合作機制,研發區域市場的產品供給。
(三)高端引領,低端跟進
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市場里面,低端農業體現的是終端的消費市場,滿足的是終端的大眾日常消費需求。低端的市場往往是已經存在且成熟的市場。低端產業輸出容易與所在國企業因劇烈競爭而對抗,因而不容易尋找合作機會,也往往因輸入國的市場保護而遭遇市場壁壘。高端化的企業處于產業鏈的高端,是以服務化與平臺化為特征的企業。服務對象以生產性機構為主體,提供的是生產性與產業經營性服務,發揮的是產業引領作用。然而,對一個區域市場來說,迫切需要的是傳統低端產業轉型升級的市場供給。產業高端鏈的先期輸出,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區域市場的高端需求,推動著所在國產業升級,引領產業發展。在高端產業市場化的過程中,也為低端產業的合作跟進開辟廣闊的市場空間。
(四)在全球范圍掌控優勢農業資源
優質的資源是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全球化以產品出口為主要形式。產品出口為主體的全球化,很難提升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全球化過程中,實現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必須加快掌控優質資源。首先,加快掌控種質資源。這是優勢農業產業形成的基礎與核心。其次,掌控生產條件資源。如優質的水源及土地資源,良好的生態資源。這些自然資源是生產優質農產品的基礎。第三,掌控科技創新資源。主要是科技創新人才的組織與科技創新項目的立項與組織。大型農業企業可到海外設立研發機構。利用國外科技力量,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第四,掌控區域市場資源。主要是做好品牌引領、綜合服務平臺的搭建及消費熱點問題制造與傳播能力構建。
(五)掌握全球化經營主動權
對一個區域市場來說,企業的經營活動面臨全球生產企業的同臺競爭,同時,還面臨特定國家對生產企業的特殊要求。在這樣復雜的產業生態環境中打造競爭優勢、掌握經營的主動權是企業全球化成功與否的關鍵。如何才能掌握主動權?首先,堅持自主創新。準確定位服務對象,精準把握對象需求,以對象的需求為導向做好技術的創新與產品制造。其次,制造行業熱點與提升話語權。面向區域市場,以市場需求與產業問題為導向,研究產業問題與消費趨勢。以熱點問題的傳播引導產業與市場發展。第三,構建話語權傳播體系。主要通過數據與信息交流、新媒體傳播等,構建產業發展交流平臺,發揮平臺作用。
實施多元合作發展戰略
不同農業產業有不同的特性,由于所在國民族性格、日常習俗各不相同,各區域的自然資源稟賦千差萬別,農業產業輸出應采取不同的發展方式。
(一)創辦農業園區
針對有些國家土地資源豐富,水源條件好,農業生產綜合技術相對較低,土地承租便宜,便于大規模使用機械化,結合我國市場需求和進口量不斷增加的需要,圍繞某些短缺產品,到海外投資,爭取建立海外穩定的供給基地。如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等土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主要采取這種方式。在海外創辦現代農業園區,還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如園區的組織與管理,農業工人的組織管理與服務,生產資料、機械設備的引進,農產品加工與產品的輸出等等,還存在多方面的政策壁壘。
(二)食品產業工業園區
食品產業工業園區一般是國家創辦,企業管理運營。主要利用一個國家的政策優惠與國內的加工能力與品牌優勢,集中創辦,面向區域市場。好處是容易形成整體的產業優勢。在目前出口增長受阻的情況下,通過發展以食品產業工業園區為主要形式的加工貿易,可創造出口需求。如何處理本土資源與全球市場的關系,如何處理投資與產業輸出的關系,如何處理國家啟動與企業承運的關系是園區發展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
(三)產品創新本土化
通常,一個企業單一的全球化行為,往往采取面向一個區域市場,為一個特定的市場提供產品生產的方式。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企業根據區域市場的需要,采取代理委托在國內加工或者直接生產,在區域市場授權銷售的運營模式。還有一種情況,由于產業規模的不斷提升,企業采取生產技術與經營能力結合輸出方式,并與區域市場的原料及市場需求相結合,在消費國生產并銷售運營。在全球化運營中,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在區域市場已經啟動,為了進一步搶占市場,避開關稅壁壘的企業,可采取此方式。歷史經驗證明,采取代理委托加工,一般市場暫時穩定,但沒有主導權,嚴重影響企業的市場影響力,同時,由于遠離終端市場,企業創新會受到嚴重影響,可持續全球化能力會受到限制。
(四)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合作創新
全球化能力比較強的企業,通常以產業全球化關鍵技術的突破為著力點,通過加強與區域市場企業的科技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促進科技人員交流,合作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獲得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與產品。科技產品產業化的實現,需要圍繞核心關鍵技術產業化做好產業技術配套,由此,帶動和促進國內產業配套技術與產品的綜合輸出。
(五)綜合性商務平臺引領全球化
區域市場的開發有一個從啟動到開發,由發育到成長進而不斷成熟的發展過程。市場的培育往往需要前期做好科技知識、產品功能、生活方式的傳播,培養合作伙伴,形成產業商務生態。要做好這些工作,先期創建綜合性商務平臺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首先,注重平臺結構,構建“網上+網下+服務+引導”的服務平臺。其次,明確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平臺的產品推介、活動推廣、區域市場研究、提供綜合性消費與生產引導服務等方面的功能。第三,以形成整體的區域市場供給優勢為目標。以服務為龍頭,帶動產業輸出,形成綜合服務利益共同體。第四,發揮產業鏈各自優勢,促進專業化分工。明確區域市場指向,做好產業分工,以綜合性服務平臺為龍頭,協作形成利益共同體。
(六)以科技成果輸出帶動產業整體輸出
科技成果輸出帶動產業整體輸出是我國農業全球化在新的歷史階段展現的新特點。這一全球化方式著眼于農業產業的整體輸出,立足于一個區域市場產業升級,充分利用全球廣闊的優勢資源,以科技成果輸出帶動產業整體輸出。如何做好此項工作?首先,注重產業整體的頂層設計。根據產業發展與區域市場發展的規律,注重園區與工藝流程,產品功能與包裝的設計。使設計成為產業整體輸出的龍頭。其次,依據產業總體的設計要求,做好農業裝備、生產資料、產品加工與包裝設備的組織與供給。由此形成由產業輸出帶動設備與生產資料的配套出口。第三,加強科技創新合作。農業產業的整體輸出,始終存在兩個適應性需求:一是技術設備的適應性再創新需求;二是產品的市場適應性需求。由此,產生了產業輸出促進科技創新合作的新需求。如種子適應性繁育及產品個性化研發都是這兩個需求的現實表現。第四,搞好市場對接。產業整體的輸出,必須考慮區域市場的特點,消費結構、消費行為直接影響市場的開拓。要做好產業輸出,必須做好區域市場研究,分析市場需要,以市場需要促進產業輸出。
以全球市場推動全球合作
農業全球化,從資源與市場的角度來看,是全球資源配置與全球市場的供給問題。其表現形式是“買全球,賣全球”。全球合作必須以全球供給與需求市場的全球配套為基礎。買全球,買的是全球生產元素;賣全球,賣的是全球市場供給。首先,面向區域市場,做好“四個結合”。要做好全球化經營,必須面向具體的區域市場需求,按市場的需求組織供給,以供給市場滿足需求市場。堅持與區域資源相結合、與區域企業相結合、與區域具體的產業相結合、與由此派生的市場需求相結合。其次,抓住三大環節。一是做好區域研究。研究一個區域的資源、產品、企業、產業、市場形態,研究由資源向產品轉化,產品向產業轉化,產業不斷升級過程中的技術及產業服務需求。二是做好平臺建設。平臺建設的重點就是要將區域研究的成果進行服務產品化,也就是提供滿足區域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將服務產品通過有形平臺及網絡平臺進行展示。三是做好跟蹤服務。客戶通過了解,提出各自的技術需要,為進一步豐富平臺內容提供依據。用創新的服務內容滿足客戶的實際需要,從而完成具體的經營活動。第三,經營二類市場。一是全球供給市場;另一個是全球需求市場。就全球經營活動來看,其實,都是需求市場。這個需求市場的具體表現是:“為賣者賣,為買者買”。如何才能實現這個目的?第一,要研究供給與需求方各自的需求。一個要買,一個要賣。第二,研究如何滿足他們各自的“買”、“賣”的需求。第三,用我們的賣,滿足對方的買;用我們的買,滿足對方的賣,從而完成買、賣服務的全球經營活動。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2016-07-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