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夏嵐:可持續農業與食品體系是人類的未來

[ 作者:夏嵐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5 錄入:王惠敏 ]

原標題:以美國的食物體系為鑒,看清未來農業發展之路

美國走向農業工業化的哲學根源

美國之所以形成這樣的食物體系,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當今重要的政治決策由經濟學所主導,而主流經濟學的一大根本錯誤在于沒有分清整個經濟系統的資本和收入[1]。在目前的經濟系統中,自然資本沒有被視為資本,而是被視為收入,從而消費和揮霍。比如,對化石燃料的開采,被視作收入增加,而非資本減少。 

如果一個企業的資本在不斷減少,這意味著該企業的生產模式不可持續。如果能看清這一點,人們可能根本不會開設這樣一家企業。同樣,如果把整個地球想象成一個公司,在這個公司中,自然資本(包括化石燃料、物種多樣性及其數量等)在不斷減少且不可再生,這個公司難道可以被視為在盈利嗎?這種經營方式又怎能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從這個公司中獲得溫飽呢?

只有當我們將自然資源真正視為資本、將各種各樣的生命視為相互協作的伙伴,而非將其等同于采掘、剝削、殺害所得的收入,我們才會開始考慮如何節省自然資本,恢復地球公司的健康運營。可是主流經濟學把在各個產業鏈上所有自然資本的減少,以“外部性”這么一個詞匯來概括,基本從未將它考慮進經濟系統的價值鏈。

追根究底,主流經濟學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模式,背后的原因還在于西方的哲學與思維模式。不同于傳統東方哲學“天人合一”的觀點,西方哲學觀視自然為客體,是被人這個主體所觀察、控制與征服的,人并不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這種哲學觀把自然看作毫無價值,只有人工才能賦予事物價值,才被記入經濟系統。

因此,農業工業化的根本原則是,把生命(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統統當作流水線上的機器零件來對待。它們屬于自然客體,在我們目前的經濟體系下被視為可以買賣交易的物品,其存在意義只包括我們能直接看到并商品化的意義(如提供食物和衣物)。千百萬種生命之間相互協作、自動維持自然系統高效運轉的重大意義完全被忽視了。在這種經濟體系下,即使種子、植物、動物都屬于生命,一切操作也必須需要標準化,因為生命的多樣性只會帶來生產、運輸、加工上的麻煩,多樣性因工業化需要而必須抹殺。

這種西方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隨著全球化,被出口到了世界各地。經濟學、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消費資本主義的理念如“擁有更多東西可以讓我們更幸福”、用GDP衡量國家的發展程度,等等,成了當今世界運行的規律。

消耗自然資本、不可持續地生產和擁有更多的東西,真的可以讓我們更幸福嗎?很遺憾,幸福的程度并不是一路上升的直線。美國國民的幸福程度可并沒有因為物質消費的持續增加而增加,反而在不斷下降[2]

筆者曾去過一位美國朋友家,家中一個孩子擁有價值8000多美元的各式玩具。但孩子的母親對我說,她孩子好像一點也不開心。那時恰逢圣誕節,看著美國人掛在家中圣誕樹上的繁多裝飾物時,筆者突然想起了在遼寧的一個村子調研的往事。村領導說村中打算開一個小廠子,讓村民做些小工藝品賣給美國人,用作圣誕節掛件。

這是何等地諷刺。美國的消費資本主義刺激著全世界的經濟,為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提供工作——即使這些工作非常低薪,并給當地帶來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但到頭來,生產鏈終端的美國家庭,卻沒有因為東西更多而變得幸福;我們花了巨大代價生產出來的東西,被快速丟入垃圾堆,在命運的最后還要給環境添加更重的負擔。

如此的消費資本主義支撐著整個經濟系統的“健康”運營以及好看的GDP數字,然而不僅人們的幸福程度沒有顯著提高,美國在物質富裕的同時還伴隨著精神的極大貧匱。教皇方濟各在《關于氣候變化和不平等的通諭(Encyclical on Climate Change and Inequality)》中提到當今世界的三大問題:一是富人與窮人的不平等問題,二是富人欠窮人(富國欠窮國)的生態債務(Ecological Debt),三是富人的精神貧匱問題。而這三個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一個問題,即目前經濟系統的運行方式[3]

關于教皇所提到的富人的精神貧匱問題,筆者在深度了解美國社會后,認為其嚴重性絲毫不亞于窮國的物質貧匱。各種精神疾病、自殺率上升、吸毒、酗酒、暴力犯罪等等現實問題在美國社會非常嚴重,這與整個社會的精神貧匱有著重大聯系。

美國的食品體系使用工業化的生產運營方式,為食物產業鏈的層層行業賺錢,而不顧及食品的質量、生態環境的代價和人民的營養與健康(詳見前面的連載)。這其中的種種邏輯,體現的正是西方哲學與思維模式,即自然是客體,客體可以被區分、解剖來加以認識。由于這種思維缺乏東方哲學觀中整體、聯系看事物的角度,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事實被狹隘的專業化研究忽略,所以僅僅建立在西方哲學與思維模式上的科技往往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產生了另一個問題,永遠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農業系統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農業的工業化離“自然之道”越偏越遠,這其實是在與自然打一場沒有勝算的仗。即使短期看似人們贏了,長此以往也必然會輸,因為忽略人與自然之間、各種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聯系,自然資本不斷減少,地球公司的運營岌岌可危。或許目前我們還可以為近幾十年間食物產量的增加而沾沾自喜,但假若我們真的想讓子孫后代有健康食物吃,拯救地球這個公司的行動——可持續農業與食品體系的普及——或早或晚必須在人類史上發生。

美國食品體系的出路

在美國,買一個最便宜的夾著兩塊牛肉餅的漢堡僅需要大約一美金,這一美金的價格除去公司銷售該漢堡可獲得的利潤后,包含了食物的生產、加工、運輸與勞力等所有成本。可沒有計入這低廉食物價格中的,是食物生產各環節產生的巨大環境成本,是政府用納稅人的稅金付給大工業化農業食品公司的補貼,是消費者為受損的健康付出的醫藥費。

看透了真實的美國食品體系,我們不禁要想想,食品體系的最終目標是生產大量、“廉價”卻低營養、不健康、且充斥著毒物的食物來填滿每個人肚子嗎?食品行業難道應該是在消費資本主義下為了賺錢而不顧其他的一種商業嗎?如果要在量與質上選擇:1)大量、“廉價”、低質量、污染;2)充足、價格合理、營養價值高、恢復生態,你希望選擇哪一種食物體系?

看清了美國食品體系的深層次問題,筆者曾與美國內部清醒人士、致力于改變美國食品體系的專業人士討論,覺得只有兩個辦法可以讓美國的食品體系更加健康,這兩個辦法都是自下而上的,并在美國社會已露雛形。

第一,通過消費者教育來改變飲食結構,少吃加工食品、少吃肉類,這不僅有利于美國人的身體健康,也有利于環境。慢慢通過自下而上對食品需求的改變,就會導致加工食品與肉類供給的減少。

這與美國目前的發展趨勢相吻合:吃純素食或以吃素為主(Plant-Based Diet)的人越來越多,牛肉消費量在2007年達到頂峰后已經開始下降[4],有機運動如火如荼,各種第三方認證體系如有機認證(Organic Food)、非轉基因食品認證(Non-GMO Certified),人道養殖認證(Certified Humane Raised and Handled)無不在反對美國主流的工業化農業,使市面上的食品可以通過認證區別,適應消費者需求,并讓生產者獲得合理的價格。

但是,美國窮人是難以購買昂貴的有機食物的,是選擇吃一美元營養成分極低的漢堡來填飽肚子,再用剩下來的錢來買藥治自己的糖尿病,還是在食物上多花點錢,吃些蔬菜水果呢?這是對美國窮人來說非常難、非常難的每日抉擇。

因此,第二個方法也許更好,就是教人們(尤其是窮人)如何種菜,自給自足。這種運動也已經開始了:在城市中一些無法買到任何新鮮蔬菜水果,被稱為“食物荒漠(Food Desert)”的窮人聚集地,開始出現了社區農場(Community Garden),窮人可以低價租下1平方米的地,或和其他人共用一些土地,來自己種些蔬菜水果。

洛杉磯中南部,一位身處食物荒漠的窮人Ron Finley對目前的食品體系喪失信心,便開始引領周圍的人在廢棄的空地(如荒蕪的綠化帶)上種植蔬菜水果,將其轉化為食物森林。他說,“種植自己的食物就像是自己給自己印錢 (Growing your own food is like printing your own money)。”[5] 確實,無需通過工作賺錢購買食物來填飽肚子,而是依靠自己的雙手,通過種植,獨立于這個食品和經濟體系來讓自己吃得健康,這或許是能夠自下而上改變美國食品體系的另一個辦法。

目前,小規模的城市農場在美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成為城市中的亮麗風景,不僅提供食物,也是構建和諧社區、教育孩子親近大自然的多功能場所。在華盛頓等城市還有城市堆肥網絡,居民可將廚余垃圾做成堆肥用于社區農場,在家門口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

2013年,美國農場總數在過去一百年間第一次增加了。時隔好幾代人,與土地打交道的寶貴務農經驗在美國幾近失傳,但越來越多的年輕美國人投入務農,積極學習,開辦城市農場,從事有機農業、生態農業、樸門永續農業,這是一股自下而上改變美國農業與食品體系的好勢頭。

可持續農業與食品體系是人類的未來

事實上,根據FAO數據,世界目前的糧食生產已經足夠喂養所有人,但是全球的饑餓人口還在不斷增加,這根本不是產量的問題,而是食物分配與食物可持續生產的問題。一方面全球食物產量的三分之一被浪費,與之一同被浪費的是寶貴的土地和水資源;一方面食物體系排放了全球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加劇氣候變化,威脅全人類生存,窮國農民受到的沖擊更大;一方面工業化食物體系的全球化還讓我們吃得如此不健康。食物體系陷入了惡性循環。

縱觀人類歷史,農業在一萬年前出現,五千年前普及,所占時間僅是人類歷史的3%。農業科技的發展,無論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出現的灌溉,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的翻耕,都實現了食物產量的短期提升,帶來人口的大量增長,卻往往以對自然資源的慢性透支為代價。

歷史長河中,無數文明因沒有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土壤的關系,最終因耗盡土壤肥力無法供應食物而倒塌,成為斷壁殘垣。如今,誕生僅兩百年的工業化農業還遠遠沒有經過時間的考驗。過去的歷史提醒著我們,以破壞土壤、破壞環境為代價獲得短期產量提升的農業方式是難以長久的。況且如今地球人口已有7億,在目前盛行的不可持續的生產消費模式下,資源早已入不敷出。目前我們僅有這一個地球可生存。以史為鑒,我們真的能為目前的“成就”(如綠色革命、農業工業化所帶來食物單產的短期提升)而沾沾自喜并以為歷史會永遠如此嗎?當我們客觀地審視地球這個喂飽所有人的食品公司,這家公司因其生產方式,自然資本(化石燃料、生物多樣性、干凈健康的水、空氣與土壤)在不斷減少,這樣的運營如何持續呢?

指望單純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目前的問題,是天真的想法。科技是工具、是手段,而科學研究的方向是由人類價值追求所決定的。任何科學研究都需要資金的支持,沒有政治導向和商業利益的科學很難獲得資金來源。現在我們的科學之所以很危險,是因為科學作為深受信任的利器,過多地與政治(利益集團的利益)和消費資本主義、人類的貪欲聯姻,而太少真正為人類的核心價值——如和平、幸福和自由——而服務。

愛因斯坦說過,“幾乎所有科學家在經濟上都要完全依靠別人(almost all scientists are economically completely dependent)”、“具備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實在太少了(the number of scientists who possess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so small)”。科學是對真理的探求,但并非所有的科研人員都能夠在生活的壓力和誘惑面前,堅守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誠實。雖然很無奈,但這是人性的弱點。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謹防并堅決反對利益集團利用和綁架科學,以金錢與權勢為出發點決定人類未來的方向。

很多國家都因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而發展出了不同的食品體系,了解他國的食品體系和形成背景,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未來的方向,做出更加明智的決策。我們可以從美國的食物體系中吸取什么教訓呢?

正如前文所述,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農業食品體系,其工業化是以“分割看世界”的哲學和思維方式為基礎,以金錢和權勢為驅動力。在為人民謀求福祉的方面,這樣的食品體系無疑是失敗的,也無法長期穩定存在。因此,我們無需也不能重走發達國家失敗的老路。

“民以食為天”,在食物這種涉及到人類最根本權益的問題上,整個食品體系從農業生產、加工、分銷、消費到循環回收的模式,一定要根據我國國情慎重決策,以長遠的眼光考慮環境和健康問題,通過提高食物品質來確保糧食安全,充分發揮我們自身文化的長處,結合經過實踐檢驗的科學技術,真正為人民謀福利。我們并不需要冒險使用未經科學公認的科技。在可持續農業體系(生態農業的路線)下,迎合并借力于自然規律的既有農業技術完全有潛力幫助我們達成所有這些目標,使我們和子孫后代得以可持續發展。

生態農業(Agroecology)、樸門永續農業(Permaculture)、可以恢復生態的再生型畜牧業(Regenerative Grazing)和森林農業(Food Forest, Forest Garden),各種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正在興起。城市內部和周邊的社區互助型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農夫集市、消費者合作社、食物樞紐(Food Hub)、可持續共享生態社區等社會創新型商業模式紛紛出現,試圖讓城市人更加了解他們所吃的食物,與食物和生產者重新建立物質和情感上的雙重連接,讓食物的生產不是被跨國公司和少數資本家所控制,不再是大面積的單一密集種植,而是通過人與土壤和整個農業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合作來完成。

這些是正在法國、德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逐漸升溫的非主流。而事實上,我國幾千年來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正被西方發達國家視為學習的榜樣,加上“有機”衡量標準與標簽。在西方復興的生態農業,即是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智慧、讓人與自然和諧合作、并且插著科學(生態學)的翅膀來實現糧食產出的農業。

2015年在巴黎舉辦的氣候變化大會(COP 21)上,“千分之四”倡議(4 per 1000 initiative)的提出與簽署[6],意味著法國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可持續生態農業有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巨大潛力。我們可以通過生態農業,將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重新變成土壤中的有機碳,令土壤更加肥沃。這不僅能逆轉氣候變化、穩定提高作物產量,也能讓我們吃得更有營養、更健康,同時恢復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法國已作為第一個發達國家在全國開始實施生態農業項目(Le Projet Agro-écologique),政府自上而下地為從化學農業(Chemical Farming)轉向生態農業的農民提供技術與財務支持,以幫助他們恢復土壤與生態環境,走上生態農業正軌。

世界上一些重要研究所,如農業研究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INRA)、美國獨立智庫食品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與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等都在研究、呼吁和推廣生態農業。未來農業研究的大趨勢絕非狹隘地研究農業本身,而是將農業與生態環境、食品、營養、健康和社會經濟結合來作研究。

在全球120多個國家推廣生態有機農業、擁有800多家成員機構的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以及今年新成立的國際組織Regeneration International等機構,都在幫助全世界的農民們摒棄屬于過去的退化型農業(Degenerative Agriculture)、實踐面向未來的生態恢復型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

農業生態系統將根據當地地形、地質、水文、氣候與生物種類而因地制宜。通過農田與森林等多種地形的整合(Integrated Landscaping)來生產食物也是一大趨勢,如農林生態系統(Agroforestry),林草復合系統的畜牧業(Silvopasture), 以及模仿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來生產我們的糧食(Food Forest, Restoration Agriculture)等。

將農業從平面結構改造成立體結構,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將更多的太陽能轉化成種類豐富的食物;適當種類和數量的動物也可以在農業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促進物質和能量的高效轉換。

為何不需要任何人工投入,自然界就可以長出茂密的森林?學習自然,認識土壤,理解生態系統中各生物間的相互服務與共生關系,我們可以在未來營造永續的森林農業系統,給予我們豐富和健康的食物,并大大減少人力。而森林農業系統僅僅是可持續農業的一種形式,可持續農業之路將會是一條與自然協作的生態創新之路。

我們也無需將城市看成與農村構成對立的二元經濟體。與城市共生的農業,如各種形式的城市農場(Urban Agriculture)、可食景觀(Edible Landscape)、農業城市主義(Agrarian Urbanism)、食物都市主義(Food Urbanism)正在西方國家興起。這些創新理念正通過各種途徑合理利用城市空間,讓農業與城市規劃、城市建筑相結合,讓健康有機的蔬菜水果成為亮麗城市風景線之一,為城鎮居民所共享,讓城市變成美麗又可持續的生態樂園。

試問,當我們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利用科學的生態農業與食品體系健康地喂飽每一個人——為什么我們還要選擇一條向大自然噴灑更多更毒的農藥、改變植物的基因讓其離不開農藥、傷害土地與環境、傷害農民和消費者健康的農業工業化之路?為什么我們還要在不斷產生超級害蟲、超級雜草、超級細菌的農業工業化之路上鋌而走險?

未來的農業是可持續的農業,是利用生態學等科學來與自然和諧協作、相互療愈的農業,是通過東西方思維模式與哲學觀的平衡來促進人類與自然共同繁榮的農業,是借由社會創新的商業模式在食物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構筑信任的農業。它能夠解決人口與就業壓力、環境與生態壓力,逆轉氣候變化,讓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有營養的食物——在身體健康的同時,人類也將獲得精神幸福。構建這樣的農業食品系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但最終實現的,或許就是中央大力倡導的“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致正在閱讀本文的你

看完這篇文字,理解了美國轉基因問題和農業食品體系的根源,并憧憬著未來的可持續農業的我們——作為食物的消費者,可以做些什么呢?

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我們能否時刻記得食物生產的不易和代價,發自內心地珍惜食物,有意識地減少和避免食物浪費?

我們能否回憶起天然食物本應有的形狀和美味,并尊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去尋覓有營養的當季新鮮蔬果?

我們能否意識到,西方“無肉不歡”的飲食風尚源自營銷,并非“美好生活”的象征,毫無必要將這種消費形象與財富和地位掛鉤?

我國之所以每年從美國和拉美進口大量轉基因大豆用于工廠化養殖,就是為了滿足國人對于肉食所不斷上升的需求[7]。然而,為健康考慮,我們真的需要吃這么多肉嗎?人類經幾百萬年進化形成的、更適應消化蔬果的生理結構[8],可并不會因為幾百年的經濟發展而改變。更何況,我們在超市里買到的大多都是工廠化養殖、浸滿抗生素和毒物的肉,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發揚以素菜為主的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不僅更有利于我們的健康,對環境的正面影響也是巨大的。最新研究表明,假如全球向以素為主的飲食轉變,可降低死亡率6-10%,減少29-70%與食物體系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以素為主的可持續飲食方式在健康與環境上生成的經濟價值是巨大的[9]

我們能否去關心食物從哪里來,購買更有營養、更健康的、以可持續農業生產模式所生產的食物,來支持可持續的生態農業生產者?

要知道,我們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是在為這個世界未來的走向投票。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尊敬、信任并支持為我們種出食物的農民們,特別是承受著經濟壓力、一心復興我國生態農業的農民們?

因為未來的農業需要他們,就像我們的祖先一樣,農民需要了解土壤特性、了解氣候水文、了解作物和其他生物間的關系、關照每種作物和整個生態系統的需求,因地制宜地與自然協作來為所有人提供食物。不會是簡簡單單地操作機械噴灑農藥、施加化肥就可了事的。農民們將會在生態農業的科學與技術的協助下,用他們的智慧與經驗來傳承這個國家五千年的農業文明與“天人合一”的深厚文化精髓。他們是最應該被敬仰的人。

最后,筆者想在此向現在和未來將在國內從事生態農業、自然農法、樸門永續農業、古法種植等可持續農業的匠心農人、為中國可持續食品體系服務的非營利組織與社區、社會企業家們、生態農業方向的可持續農業的科學研究者、生態文化傳播者以及積極支持可持續農業的消費者們,致敬。我們國家的整個食品體系可以變得更可持續、更健康,這需要食品體系各個結點上人們的共同努力——包括農民,消費者,以及建設連接這兩者的可持續食物網絡[10]的社會企業家、組織、社區工作者,生態設計師,生態文化傳播者和科學研究者,希望中央與地方政府也能夠為這種積極的變化助力。讓我們共同努力來實現中國的可持續農業與食品體系,為了我們自己和子孫后代的健康,為了環境和所有生靈的健康,讓我們為全世界做個榜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轉基因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自拍偷拍 | 午夜福利福利AV | 亚洲国内自拍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宅男宅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偷自拍亚洲综合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