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消亡的鄉村
中國悠久的農業文明和農耕歷史造就了鄉土社會,也造就了各種形態的村落。但隨著工業化的深入,農業社會的基礎逐漸瓦解,結構不斷解體,這種趨勢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變得愈發明顯和不可扭轉。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等一個個現代主義字眼里所包含的實際意義并非像字面上所反映的那樣簡單——實質上,對中國的鄉村社會而言,它們更像一張無所不包的大網,將廣大村落的鄉土根基慢慢拔出,并用各種現代性的要素替代之。
據統計,2000年,中國還有370萬個鄉村;到了2010年,中國鄉村數量削減到260萬個——也就是說,鄉村正以每天300個的速度消亡。村落的消失不僅意味著農田、建筑和農業人口的消失,更可能是上千年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農業文化和傳統倫理的消失。這些不適應工業文明的元素正在以“落后”之名被放棄和遺忘,然而,將之放進歷史和文化的長河里,我們失去的遠非暫時獲得的可比。如何不讓村落與我們漸行漸遠,從而留住美麗鄉愁,機遇或許便在當前生態文明意識的崛起和建設中。
不可替代的存在
當人們用工業文明視角看待鄉村時,或許鄉村不能提供誘人的物質收益,對推動GDP增長效果也不顯著。鄉村不能成為人們獲取經濟利益的場域,因而似乎就沒有了存在價值,必然為城市所取代。
然而,當我們從生態文明的視角看待鄉村時,就會發現鄉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
首先,鄉村智慧農業是可持續的循環利用農業,不是單純依靠化肥、農藥、除草劑傷害環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奪性農業。
其次,鄉村生活不是“能掙會花”和“時間就是金錢”理念支配下的繁忙狀態,而是與大自然節拍相吻合的自洽節奏;它崇尚的不是高消費,而是去貨幣化的低碳生活方式——一種近自然的有利于生態、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可持續生活方式。
再次,鄉村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無論是生產、生活方式,還是信仰與習俗,都協調和維系著人與環境、人與生態的和諧。
最后,鄉村具有傳統文化的保存功能,諸如尊老愛幼、鄰里互助、誠實守信以及追求和諧等優秀品質,都在鄉村環境中得以很好地保存和發展。
鄉村的生態價值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區別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論在能量還是物質上,城市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城市化進程中,人類將大多數野生生物限制在越來越狹小的范圍內,同時也將自己圈在鋼筋水泥和各種污染構成的人工環境中,遠離了人類祖先所擁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環境,從而產生了種種文明病。
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愈演愈烈,凸顯出鄉村生態的重要性。在“大城市病”普遍流行的當下,農民享有的這種免費生態環境顯得彌足珍貴。因此,思考鄉村生態價值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特殊的啟迪作用。
鄉村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自然生態的一部分,也是人工生態的結果;而且,在人與自然互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生態文化、理念滲透在鄉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是其他形態的社區所不具備的。
筆者以為,鄉村生態系統應當是一個完整的復合系統,它以村落地域為空間載體,將村落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等機制,綜合作用于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因此,鄉村生態系統的結構相應包含三個子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這三個子系統在各自層面上相對完整但并不獨立,彼此交織、相輔相成,共同維持著鄉村生態系統的穩定運行。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承載了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學,哺育著人類田園牧歌式的生活理想。自然、自足、自養、自樂,是鄉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順應自然、有限利用資源、可持續發展以及智慧產業,則是鄉村發展最寶貴的思想財富。因此,新型的城鄉關系,一定是尊重城鄉差異基礎上的互補;而美麗鄉村建設,則是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鄉村,或在鄉村復制城市。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2016年07月23日(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