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李莉: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矛盾透視

[ 作者:李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9-30 錄入:實習編輯 ]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村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各種體制性、社會性問題日漸凸顯,矛盾日漸突出。如何清晰界定這些矛盾,并準確把握矛盾產生的成因,進而成功化解矛盾、預防矛盾的產生,對新型城鎮化目標的達成有重要意義。

矛盾的突出表現及成因分析

經濟利益分配不均衡引發的矛盾。這類矛盾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租賃等方面的收益分配上。近些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步伐加快推進,用地日益增多,一些工業征地項目、舊村改造項目、公路建設等,征占了農民一定面積的土地。村民的目光也越來越多地集中在這一領域。比如,在調研中對“你最關心的村級事務是什么”這一問題,選項集中在:一是關于土地被征占和租用的問題;二是土地補償金如何使用的問題;三是關于社會救助和保障的問題。但目前有關土地承租、開發、資金的使用和分配等政策有待進一步規范,這也成為引發一系列矛盾的關鍵所在。另外,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性等因素的限制,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不夠完善,也使矛盾進一步激化。政府對農民群眾在經濟利益上的要求不能完全滿足,引發了一定范圍的群眾集體上訪,有的長時間圍堵村隊部,甚至圍堵鄉鎮政府機關,使干群矛盾升級,鎮村兩級的正常工作秩序受到影響。就目前而言,由土地引發的各種矛盾比較普遍,是農村矛盾的焦點,也是直接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燃點。

權力之爭引發的矛盾。這類矛盾主要體現在村民自治實踐過程中。調研中關于“你認為農村內部權力之爭的主要表現形式”,40%的選擇了“兩委班子矛盾”,38%的選擇了“村內宗族派系”,22%的選擇其他。可見,村內宗族派系矛盾與“兩委”班子之間的矛盾是引發村級管理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民主選舉是村民自治的基礎問題,村民雖然都對民主選舉這一舉措表示贊成和肯定,但村民對民主選舉的主動性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權力爭奪的工具。尤其在村兩委換屆選舉時,選舉中“拉票”現象依然存在,村內宗族或派系之間矛盾難以調和。這些矛盾大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封建痼疾、宗親血緣等方面),在村民直選過程中,少數宗族勢力干涉村務政務,操縱村民換屆選舉,導致村民之間矛盾進一步激化,從而直接影響了民主選舉的客觀公正性,影響了村民自治工作的正常開展。

長期以來,農村基層黨組織一直是權力的直接分配者和組織者,具有對農村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絕對控制力。直接公開的村民選舉制度的實行,使農村村級權力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形成了以村黨支部為代表的行政權力和以村委會為代表的自治權力組成的“二元權力結構”。村黨組織與村委會的權限問題尚需清晰,這些因素直接導致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兩套班子不協調,影響整體工作。

文化素質相對落后引發的矛盾。從基層干部的角度來看,有些干部本質上還是農民,他們中許多人的整體素質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村飛速發展的要求,行政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缺乏民主意識、法治意識。比如,在調查中對“村委會在處理每一件村內大事時都會召集村民組織村民會議代表集體商討”這一問題的回答中,55%選擇了每次都會,而另有30%回答不清楚,選擇偶爾的占12%,3%選擇從來沒有開過會。同時在關于“村干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中,選項多集中在:一是反映有些基層干部利用手中職權,在集體項目承包、征地補償、救濟款發放等群眾敏感的問題上,不實行村務公開,搞暗箱操作,以權謀私,侵犯了農民群眾的正當權益,引起農民群眾強烈不滿和抵觸情緒;二是反映有的基層干部雖然清正廉潔,但不懂得工作方法,不注重調查研究,不會做群眾的思想工作,法律法規水平低,不能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而是以權代法,處理矛盾糾紛方式方法失當,引起群眾不滿,傷害了干群之間的感情。

從群眾的角度看,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農民的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律意識普遍增強,而集體精神和公共意識有所淡化,誠信意識和公德意識比較薄弱。有些農民不顧客觀實際,為追求個人經濟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對一些政策、法規加以曲解,斷章取義,影響村中工作的正常開展。有些群眾當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合理要求反而以不合法的途徑解決,不按法律程序反映問題,采取越級上訪、過激上訪、重復上訪等方式制造社會影響,向各級政府部門施壓,造成許多地方出現了“群眾上訪,政府買單”的不良局面,使得干群矛盾進一步激化,給農村發展帶來了許多不和諧因素。

毫無疑問,如果這些矛盾和問題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勢必嚴重影響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影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步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當前所面臨的形勢,完善矛盾化解機制,積極化解各類矛盾。

矛盾化解的對策與思考

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的根本。要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現代效益農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認真落實中央、省市區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穩定、完善和強化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支持政策,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二是關注弱勢群體,解決迫切問題。把工作重點放在解決好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突出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老弱病殘農民的社會救助、特困群眾的生存生活問題。

健全利益協調機制,疏通民眾利益訴求。雖然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農村暴露出很多矛盾,但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人民群眾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這些矛盾性質上都是人民內部矛盾。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及時整合各方面的利益,建立多元化的利益訴求渠道,盡量減少和避免利益糾紛、整體上訪、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拓寬民意表達渠道,從苗頭抓起,把教育疏導工作做在事前,力求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書記信箱”、熱線電話或政府信息網絡等途徑,將民意匯總上來。另外,還可以通過“黨員責任區制度”及時、準確地調查民意。這種制度是以村為單位,把各村群眾按照居住區域劃分成責任區,由有活動能力的黨員分區負責,村支部委員分片負責若干黨員責任區,全村由支部書記負責,形成層層負責制度,并且通過民主協商、平等對話的形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依法維護和保障各利益主體的權益,對于群眾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能在哪個層級解決就在哪個層級解決,不推諉、不上交,能夠做到變上訪為下訪,及時、準確地反映群眾的想法、意見和建議。

強化督查,建立民意反饋制度。建立及時辦理、限時辦理、必須辦理的督辦機制,同時要創新督辦的方式,包括電話督辦、書面督辦、會議督辦、調研督辦、聯合督辦等。各村可以設置“信息反饋欄”,及時公布群眾反映的問題、建議以及辦理的情況。對各類問題推諉扯皮、敷衍塞責的一律按相關規定嚴肅處理。對不負責、不作為的有關部門和工作人員作出嚴肅處理。

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保障群眾民主權利。加強黨內民主。村黨組織是村級組織的領導核心,要健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必須從黨內民主開始。選舉是現代民主的基石,在黨內選舉的過程中引進競爭機制是擴大黨內民主的需要。要改變村黨支部成員由上級黨組織任命或指定的傳統做法,通過民主選舉把真正優秀的人選拔到黨支部書記及其支委的崗位上,這樣才能使村黨組織的權威具有充分的民意基礎。另外,從制度上明確而具體地劃分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之間的職能權限,推進村民自治的主要責任在村黨支部,所以黨支部要正確處理與村委會的關系,保證村民自治制度的順利實施。

堅持和完善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明確規定村民代表會議的人員組成及其條件、職責、權利制定議事內容和議事規則,確定活動方式,活動程序和活動時間,并按規定嚴格執行。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結合本地實際,明確規定民主議事的內容,凡屬村務管理的重大事項以及農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都應先召集黨員大會討論,再分別提交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征求黨內外群眾意見,按大多數人的意見實行民主決策,堅決糾正不顧群眾意愿而由幾個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切實加強群眾對村干部的民主監督。這需要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項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都應向村民公開,要加強群眾參與和監督的力度,增強村務公開的透明度。村務公開的重點是財務公開,實際工作中要加強對財務工作的監督檢查。

強化民主法治教育,提高農民民主素質。增強民眾法制觀念。在農村深入開展普及法律知識,特別注重普及與農民生活、生產相關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宣傳遵紀守法和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等知識,增強農民群眾的法治觀念,提高農民群眾的自我約束能力,提高村干部依法辦事的能力。另外,基層政府要引導當事人進入司法救濟程序,運用法律手段理性維權。同時要強化農村司法機構的公正裁決功能。提高司法機構的反應速度,提高農村司法機構處理糾紛與矛盾的效率,降低農民群眾選擇司法機構解決糾紛與矛盾的成本,樹立司法機構解決糾紛與矛盾的權威和公正形象,使農民群眾自覺地通過合法渠道解決矛盾糾紛。

提高民主參與水平。目前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缺乏規范的民主參與形態,這種參與體現出一種被動式參與的特點,表現為盲從性、私立性和狹義性。比如,對“成為本村的村民代表有什么重要意義”的回答中,數據顯示10%的人認為成為村民代表沒有任何用,36%的村民認為成為村民代表是為了得到好處,24%認為村民代表只是形式,僅有30%認為能夠表達我的意愿。可見,增強村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水平,是農村民主自治的軟環境。沒有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的意識與思想,再好的民主選舉的法律規定也會走樣變形。所以,要提升農民政治參與的熱情和有效性就必須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支出,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以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廣泛地對農民進行民主啟蒙、政治技能和法律方面的教育,防止對抗性、暴力性政治參與的發生,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和政治參與能力;優化農民的政治心理,引導農民摒除落后的思想觀念,以破除農民政治參與存在的文化心理障礙,并逐步形成參與型的政治文化觀念,從而提升農民群體的政治責任感和積極主動的政治參與精神,提高農民理性政治參與的程度。

綜上所述,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的是農村社會的重大變革,面臨著農村利益的重大調整。農村現實矛盾錯綜復雜,動態多變,但不管怎樣變化,唯有一點我們必須堅持的,那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我們解決矛盾的關鍵所在。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矛盾的最佳辦法,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而有力推動新城鎮化道路的進程,確保京津冀協同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第2016090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在人线放午夜 |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站 | 日韩国产变态另类欧美 | 亚洲高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v日韩v亚洲v最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