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在一般意義上而言,社區往往歸結于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即以共同居住的地域為基礎、具有共同的社會聯系和價值認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是一種地域性社會。在當代中國,隨著國家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農村社區越來越具有開放性、流動性、異質性和變化性。在此背景下,重新認識農村社區及其農村社區建設的意義顯得極為重要。2015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中國農村社區建設由此步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時期城鄉均衡發展的有效平臺,在今后的推進過程中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而這些挑戰也將促使我們在發展思路和工作方式上對農村社區建設進行理論反思。對此,筆者認為有四個基本理論問題必須首先認識清楚。
問題一:為何建設
農村社區建設的目的和意義
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繼續,是今后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方向,各級政府部門必須從解決“三農”問題、和諧社會建設和城鄉均衡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在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背景下,我國城鄉之間的二元分割狀態使廣大農村與城市缺乏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機的空間聯系。而通過農村社區建設,使城市與鄉村成為城帶鄉、鄉促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即城市與鄉村,是在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空間布局上的一個整體,在經濟、社會上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在空間、生態上互為環境、互為協調、互相融合。對此,農村社區建設的目的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從狹義層面來看,農村社區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認識社區居民的共同需要,改善農村社區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開發和利用好農村社區資源,開展社區各種服務及支援互助工作等。而從廣義層面來看,農村社區建設是為了推進農村社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全面發展,目的就是要打破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讓廣大農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樣享受同等的社區公共服務。當然,在這一建設過程中,我們不是簡單地套用城市社區建設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按照城市社區建設的方式來搞農村社區建設。農村社區建設與城市社區建設的相同點在于:它們都是當代中國社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當前我國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心所在;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效途徑;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而農村社區建設與城市社區建設的不同點在于:城市社區處于一種異質性較強的社會環境中,大多是基于房緣、業緣、趣緣等結合在一起的,是理性選擇和市場選擇的共同結果,主要從事市場交換活動,人口流動性大;農村社區處于一種同質性的社會環境下,是一個利益共同體(集體資產)、情感共同體(血緣地緣)、生活共同體(熟人社會),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人口流動性低。在某種意義上,農村社區建設更能夠體現“社區”的原本內涵和特色。
問題二:誰來建設
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和受益者
我們通常以為,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是黨委和政府,尤其是政府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負責制訂社區建設的規劃、目標、內容以及政策等。然而,從目前全國調查的情況來看,一些地方過于強調黨委和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可能會導致農村社區建設的基礎力量和手段方式相對單一,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其實,農村社區建設說到底是為了“農村居民”的建設,不是為了“農村社區”的建設,也只有農村居民才最清楚自己的問題及訴求,并且農村居民有權利、也有能力利用農村已有的公共資源進行社區建設。換言之,農村居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農村社區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力量。因此,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充分尊重農村居民的愿望和實際需求,讓農村居民充分參與到農村社區建設的各項規劃和建設方案的制訂過程中,把干部和群眾的良好愿望轉變為廣大農村居民的自覺行動,尋求社區居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求,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共享、管理有序的社區建設參與機制。在這方面,必須要培育和依托農村社區組織,積極發揮農村居民主體作用,整合社區內外資源力量,健全農村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水平,力爭達成“以優美的環境吸引村民駐足、以優質的服務滿足村民需求、以豐富的活動引導村民參與、以完善的功能提高村民素質”的良好效果。
問題三:建設什么
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是在城鄉統籌的大格局下進行的,因此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必須著眼于城鄉社區建設的均衡化發展以及農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務的獲得。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在以工補農、城鄉統籌的格局下,積極借鑒城市社區建設的寶貴經驗,結合農村社區建設實際,不斷創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新方法和新形式,努力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第二,著重于農村社區的組織重建。農村社區組織重建涉及社區全組織建設和專組織建設,其中全組織如社區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專組織如社區志愿者協會、社區工作者協會、社區個體工商業者協會,以及其他專門的群眾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第三,注重農村社區的能力重建。社區作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應當在地理上、語言上、文化上、心理上和生活習慣上保持完整性,防止人為肢解和分割。第四,重視農村社區機制的重建。社區機制主要是指社區的運作機制和功能機制,社區運作機制包括社區運行動力學、社區體制關系動力學和社區環境動力學等;社區功能機制包括其經濟功能、教化功能、控制功能、監督功能和福利功能的培育和發展。在這方面,要注意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農村全面發展的有力推動,注意整合物力、統合財力、融合人力,把農村社區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系統工程,通過制度化建設、規范化管理、親情化服務等多措并舉,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深入完善和科學發展。
問題四:怎么建設
農村社區建設的路徑和過程
目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大都是用“需求”的視角來推進的,即以農村居民的需求為導向來進行農村社區建設。然而,這種“需求為本”的社區建設思路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人的需求是不斷高級化、多樣化和差異化的,在農村資源普遍不足的情況下一味地追求滿足農村居民需求,實際上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因此,我們需要轉換一種思路,從“需求為本”轉向“優勢為本”,重視農村社區本身所存在的內生資源和固有優勢,集中關注、洞察并利用農村社區內可獲得的社區資產(Community Assets)、社區優勢或能力(Community Strengths or Capacity)。從這一點出發,農村社區建設的起點就是發現及重新肯定個人能力、天賦、智慧、求生技能及志向,以及農村社區的共同財產和資源,包括本地農村居民的技藝,公營、私營、非營利機構的資源及當地的物質和經濟條件。同時,要堅持以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為引領,以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抓手,以提高農村社區建設管理和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完善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為保障,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推進、高效能管理、高質量服務,深入探索和實踐農村社區建設的范圍、內容、模式和方法,努力建立“黨委政府領導、民政部門指導、有關部門協調、村級組織主辦、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運行機制,構建以黨組織為核心,功能健全、運轉有序的農村社區組織體系,通過推進農村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把農村社區建設成為“設施完善、管理規范、活動經常、作用明顯”的新型農村社區組織。
作者系民政部全國城鄉社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鄉鎮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