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和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市場競爭和職業選擇前所未有地開放,我國農村階層狀況出現兩個主要特征。一方面,我國長期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制,使得農業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再是制造階層分化的理由,嚴重的階層對立已無可能。這也意味著,當前的農民階層分化基本建立在按勞分配基礎上,農民階層有分化卻并不固化。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成為催生農民階層分化的核心動力,農民也出現前所未有的分化。在農業社會中,階層固化但也相對簡單清晰,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既指土地占有狀況,也指實際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階層分化建立在其市場競爭能力基礎之上,農民階層分化更為復雜、模糊。
大體而言,當前農村階層包括幾個農民群體:農民企業家、進城戶、半工半耕戶、種糧大戶、弱勢農民。其中,農民企業家和進城戶都是改革開放后積極投入市場經濟大潮,并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成功的農民階層。這些群體基本都不居住在農村,但與農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生產活動、社會關系乃至人生價值歸宿,都保留在村莊。而半工半耕戶和種糧大戶則是當前農村最龐大的階層。他們受益于市場化改革,收入多元且較為穩定,但基本上還是脫離不了土地,家庭再生產也保留在村莊。而弱勢農民則指那些因天災人禍而不得不留在村莊以農為生的人群,農村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提供較為完整的社會支持網絡。
當前農村基本上保持了一個穩定的彈性結構,各階層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其中,生產生活都完全在農村的種糧大戶(或兼業農戶),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堅農民”,他們往往擔任村組干部,為弱勢農民(小農)提供最基本的生產生活秩序,“中堅農民+小農”構筑了當前農村的超穩定結構。一部分農民企業家和進城戶因熱心家鄉公益,成為“鄉賢”,他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而數量龐大的半工半耕戶,進則成進城戶,退則成“中堅農民”,兩種結果都不算差,也都從不同維度維持了當前農村的基本結構。可見,這些農民階層都是不穩定的,他們之間的界限也較為模糊,社會階層流動是順暢的,但他們所構筑的農村階層結構卻穩定有序且富有彈性。
值得警惕的是,當前農村出現了兩類特殊群體——土地食利者階層和邊緣人群,他們很可能對當下較為合理的農村階層結構造成沖擊。在市場化和城鎮化推動下,一些占據較好區位的農戶通過征地拆遷獲得巨額補償,部分拆遷戶事實上成為不事生產而依靠地租生活的食利者階層。而一些人在巨額利益的刺激下,不惜充當釘子戶侵蝕集體利益,或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灰色利益,從而成為被社區主流文化排斥的邊緣人群。這兩部分農民群體的社會顯示度極高,拉大了農村貧富分化,使得農民階層分化充滿異數。
農民階層分化與農村社會穩定、農業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重大農村政策調整要考慮能否維持一個穩定而富有彈性的社會結構。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必須保護集體和大多數農民利益,抑制邊緣人群崛起;涉農政策必須向種糧農民傾斜,而非制造一個危及農村基本秩序的土地食利者階層。
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