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本文從金融角度透視農業供給側改革,分析金融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探討金融服務的支持重點和路徑,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調結構;產業融合;可持續發展
2016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2017年中央1號文件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從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強化科技創新驅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加大農村改革力度等六個方面,對農業供給側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農業供給側改革進入了深化推進的階段。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業農村是經濟社會的突出短板,資源要素不斷流出,尤其需要金融的支持。本文圍繞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分析金融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探討金融服務的支持重點和路徑,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和內涵實質
新世紀以來,黨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措施,糧食生產和農民收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糧食連續4年站上1.2萬億斤臺階,農民收入連續10多年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態勢。然而,在成績的背后,也隱藏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下降、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不盡合理、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透支等,構成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現實背景。以問題為導向,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內涵與實質。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1.農產品供給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產品、品質和區域方面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在產品結構上,最為突出的是玉米供給過剩,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而大豆缺口日益加大,2015年進口達到8169.4萬噸,比2004年增加了3倍,對外依存度達到88.2%。在品質結構上,由于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生產農產品大路貨多、品質一般,還有一些存在質量安全問題,與消費者不斷提升的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在區域結構上,資源分布與產業布局錯配問題嚴重,南方地少水多而北方水少地多,造成了南水北調、北糧南運的局面;主產品農產品加工業不發達,成為“原”字號農產品的調出地;玉米帶和畜牧帶重疊度不高,形成了北糧南豬的格局。
2.主要糧食品種庫存量大。到2015年底,我國糧食庫存已接近一年的產量,達到5.2億噸,其中玉米庫存占了一半左右,約2.6億噸,比2015年全年玉米產量2.25億噸還要多。目前,我國糧食儲備率已達83.2%,遠遠超過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17%-18%的安全儲備水平。超額儲備不僅帶來沉重的財政負擔,還會對農產品價格形成壓制,不利于農業產業的安全。此外,由于出庫困難、超期存儲問題大量存在,還帶來質量安全隱患。從這個視角看,我國正面臨庫存越多越不安全的窘境。
3.農業成本不斷攀升、競爭力下降。農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在有限的土地空間上,不斷加大資源利用強度,追加物質和勞動投入,導致邊際成本增加快于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的增加。2004年-2014年我國小麥、稻谷、玉米三種糧食每畝生產成本由395.5元提高到1068.57元,增長170.2%,而同期三種糧食畝均產量只增長了16.34%,畝收益率由33.2%下降到10.46%。隨著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我國農產品競爭力不斷下降。
4.資源環境透支利用、加大了生態環境壓力。我國本來就是土地、水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要保持糧食連年增產,勢必加大了對土地、水資源利用強度,超量使用化肥、農藥和超采地下水資源。數據顯示,我國每畝化肥使用量是發達國家的3倍左右,而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比發達國家低20多個百分點。由于投入品使用不當,目前我國耕地污染超標面積高達3.5億畝,污染率為19.4%。超標準挖掘利用地下水資源,超采面積19萬平方公里,華北平原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區,地面沉降和塌陷屢屢發生。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內涵實質
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迫切需要全面的改革來解決。2015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明確了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一去一降一補”三大任務。2016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對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作出了部署。農業供給側改革,究其本質,就是圍繞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更加契合市場需求,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供給體系。
本文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著力點是完善農業供給體系,核心是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路徑是改革體制機制,目標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從內容上看,重點應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長期的托市價收購是導致糧食“三量其增”的根本因素,因此,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就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務之急。改革的主要取向就是逐步推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讓價格準確反映市場供需情況、富有彈性;合理確定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二是調整農業結構。這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攻重點,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品質結構和區域布局,實現農產品供給從主要滿足“量”的要求向更加注重“質”的提升轉變。三是消化積壓糧食庫存。采取綜合措施促進過腹轉化、加工轉化,多渠道拓展消費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庫存,疏通影響農業健康發展的“堰塞湖”。四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產業融合,關鍵是延長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拓展休閑觀光等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為“三農”發展注入新動能。五是補齊農業發展短板。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六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農業,推進農業廢棄物集中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加強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推進耕地輪作休耕。
二、農業供給側改革為金融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農業供給側改革既是一場廣泛的生產力調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產關系變革,為金融業改革發展明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機遇、提出了新挑戰。
(一)為金融發展指明了發力方向
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是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金融業特別是農村金融業也要把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作為業務發展主線,具體來講要循著以下導向發力。
1.結構調整導向。就是金融要服務農業結構調整大局,把信貸資源逐步從過剩產業退出來,聚合到支持緊缺產業發展中去,從低端無效的供給中退出來,聚合到市場急需的優質安全農產品供給中去。
2.保障產能導向。就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由追求提高產量向提高產能轉變,農業不要求連年增產,但要保持充足的產能以備不時之需。
3.創新發展導向。就是金融服務要突出創新理念,積極支持新產業新業態、農村創新創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研發推廣等新興領域,以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以有力的支撐和服務引領創新發展。
4.綠色安全導向。就是信貸資源要更多投放到清潔生產、環境治理、生態保護等綠色生產方式上來,堅決避免投入到以資源過度使用和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方式中去,以綠色金融踐行綠色理念。
5.共享共富導向。就是金融在支持農業農村發展中,要注重對普通農戶的帶動,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與農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戶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二)為信貸業務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內涵非常豐富,在很多領域都需要資金的大量投入。由于農業自身積累較慢且財政資金投入有限,這進一步突顯了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逐步深化,必將為金融業發展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金融業處于大有可為的機遇期。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空間巨大。如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規劃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爭取建成10億畝的目標,明確鼓勵和引導商業性、政策性、開發性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等金融服務,并提出通過發展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搭建投融資平臺等方式培育承貸主體,為高標準農田融資提供便利,這些舉措將大大拓展金融業發展的空間。
2.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前景廣闊。國家大力提倡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鄉村休閑旅游產業、農村電商、現代食品產業等將進入加快發展時期。截至2016年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收入4800億元,同比增長8%;農產品網絡零售全年交易總額達2200億元,同比增長46%,呈爆發式增長。特別是2017年中央1號文件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作為推進改革的重大舉措,專門用一個部分進行論述,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可以想見,在市場和政策雙重驅動下,未來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將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這對金融業來講,同樣是一片藍海。
3.農業產業鏈發展環境改善、融資需求增加。這突出表現在農產品收儲制度及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帶來的市場環境變化。長期以來,稻谷、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品種托市價收購導致市場扭曲,形成“麥強面弱”、“稻強米弱”以及“三量齊增”等怪相,嚴重制約了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健康發展,使得很多涉農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問題,并直接影響到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2016年農產品收儲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新政策。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后,改變了政策托市價對產業鏈的扭曲,理順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數據顯示,2016年12月交貨的美國2號黃玉米到岸完稅價約為1685元/噸,廣州港玉米主流成交價在1600元/噸,國產玉米比進口玉米的價格還有優勢,這大大改善了玉米產業鏈的發展環境。據調研了解,2016年新玉米上市以來,東北地區玉米加工企業開工率持續回升,玉米淀粉、酒精等加工品還出現出口大幅增長,有些深加工企業稱“迎來了好多年都沒有的春天”。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可以說是“一著激活、全盤皆活”。201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國家明確了2017年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小麥與上年持平,稻谷每斤下降2分-5分,改變了以往單邊上漲的趨勢,定價機制更趨靈活。總的來看,隨著農產品價格機制逐步理順,農業產業鏈將朝著良性循環的態勢發展。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帶來了金融發展環境的改善,不僅貸款需求會明顯上升,更重要的是資產質量明顯提高,對金融業來說構成實質性利好。
(三)對一些金融業傳統業務發展帶來了新挑戰
應當注意的是,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利益調整和重新分配,一些領域的經營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并向金融領域傳導,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比如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后引起農產品價格下跌,這對農業生產者造成了較大沖擊。據調研了解,東北地區由于玉米價格大幅下跌,耕種自家承包地的農戶基本能保本,流轉耕地的種植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普遍處于虧損狀態,不少農業經營者蒙受損失,一些地方還出現了“退地”的情況。糧價下跌還使收儲企業和貿易商承受了不小的虧損,直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糧食收儲信貸資金安全。同時,玉米市場化收購制度改革,還大幅降低了金融機制收儲信貸資金的市場規模,如農業發展銀行2016/2017年度在東北四省區的玉米收儲信貸規模下降了8成以上。還有一些地方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具有盲目性,經營者從業經驗不足、項目缺乏充分論證,流轉土地規模過大,動輒上千畝,結果攤子鋪得太大但效益跟不上,甚至還出現了老板“跑路”的風波,給信貸資金安全帶來了很大的風險。
三、準確把握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和重點客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物質支撐作用和戰略導向作用,發揮好金融的作用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頭戲。金融服務必須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實施重點,遵循經濟和金融規律,找準服務的重點。
(一)支持農業結構調整
調結構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金融服務調結構,核心是要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聚焦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接國家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調整規劃,信貸投放實行有保有壓,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服務方案,對鐮刀灣地區玉米種植、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等落后產能所在地區和行業實施信貸總額限制,重點支持糧改飼改豆,以及在玉米主產區和環境承載力強的地區發展畜牧業。二是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進一步增加優質種養作物和品種的信貸投入,大力支持標準化、品牌化農業,支持建立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開展“三品一標”等質量安全認證,提升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水平。三是在支持生產結構調整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解決庫存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重點是把玉米、稻谷的庫存量降下來。要抓住當前農產品加工業景氣度上升的機遇,加大力度支持飼料、酒精、淀粉等企業生產經營,促進過腹轉化和加工轉化,加快消化過大庫存。
(二)支持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優化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的重要舉措,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金融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一是支持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順應消費升級的趨勢,大力支持鄉村休閑旅游服務設施建設,推進農村、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深度融合,促進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發展。二是支持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重點支持產銷緊密銜接、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項目、園區和產業,推進農業產業鏈整合和價值鏈提升,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積極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全國性和區域性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和引導大型電商企業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業務。支持完善農村物流、倉儲體系,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建最快速度、最短距離、最少環節的新型農產品流通方式。探索支持創意農業、個性化定制農業、會展農業、中央廚房、食品短鏈、社區支農等新型業態。三是支持創新創業。對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到農村創業,發展特色種養業、休閑觀光農業、電子商務以及農產品加工業,設計好信貸產品,大力支持農村創新創業,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從城市向農村轉移。
(三)支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加大金融對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持力度,既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又是金融業拓展業務發展空間的現實選擇。金融支持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新領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支持農業節水工程建設。2017年1號文件提出,要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加快完善國家支持農業節水政策體系,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包括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節水改造、田間節水設施建設、農區和牧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等。這個領域的資金需求量很大,金融部門應積極對接和謀劃。二是支持農業清潔生產。重點是支持生態循環農業、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項目、規?;笮驼託饨ㄔO,堵住農業面源污染的源頭。三是支持農業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支持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結合支持領域和對象研發適合的產品和模式。
(四)突出金融支持的重點區域
2017年中央1號文件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提出了“三區”“三園”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抓手、平臺和載體?!叭齾^”指對稻谷、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以及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園”即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未來各類資源要素、各類資金項目將逐步向“三區”“三園”集聚,金融服務也要遵循政策導向,將信貸資源向這些重點區域傾斜。具體來講,要積極對接“三區”“三園”創建規劃,因地制宜設計金融服務方案,大力支持這些區域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科技研發推廣平臺建設、信息化平臺建設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發揮好社會資金、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的協同效應。
(五)選擇和培育重點客戶
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依托服務對象,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開發客戶資源。要結合各類金融服務的內容和特點,選擇不同的客戶群體予以支持。一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該類客戶調整產品結構和品質結構、發展綠色生產,促進農業提質增效。二是農產品加工企業、流通企業、科研企業、農業服務公司等農業企業,支持該類客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產業融合,提升農業附加值和經營效益,帶動、引領和支撐現代農業發展。金融機構應注重與農墾總局、供銷總社、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屬企業以及涉農央企的溝通合作,開發優質大客戶。三是地方政府平臺公司,主要圍繞私人部門不愿進入的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領域,如高標準農田建設、灌排工程建設、面源污染治理、信息化平臺建設等。當然,這些領域除了由政府平臺公司來承擔,也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鼓勵和支持社會企業共同參與。
四、加強金融業創新發展,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金融業要積極主動從自身發力,創新產品、改進服務和加強管理,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一)積極創新金融產品、服務和模式
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內容和客戶群體特點,開發設計相應的金融產品,構建涵蓋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全流程的融資和便捷支付體系,滿足客戶的綜合化金融服務需求。要注重創新引領,積極拓展有效擔保物范圍,探索將土地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等納入抵押擔保物范圍的具體實施辦法;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產業鏈金融,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資服務企業、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等各類主體提供全方位服務,形成鏈條式的物流服務流和資金流的雙向循環;積極“觸網”“觸電”,在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產品和制度、流程等方面探索和創新,優化銀行服務模式,為現代農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積極推進模式創新,因地因企制宜,開發設計PPP融資、批發轉貸、股權投資、投貸結合等多種投融資模式,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二)立足自身實際,找準服務重點
我國涉農金融機構種類和層次較多,包括一些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機構,還有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小貸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各類金融機構要發揮比較優勢,明確自己的職能定位和方向重點,搞差異化競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比如,農業政策性銀行要突出公共性和社會效益,更多聚焦涉農國企和政府平臺公司,支持糧棉油收儲、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等,特別是要研究加強多元主體入市收購和扶貧的支持力度,服務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和脫貧攻堅;商業性銀行要發揮網點眾多、方式靈活的優勢,更多服務各類農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促進三產融合發展;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要發揮貼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更多支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小微企業以及普通小農戶發展農業生產。當然了,各類金融機構的業務都會存在交叉,關鍵是要培育自己的專長,深耕自己熟悉的領域,培育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三)實行優惠政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同時也是弱質產業。金融機構應在財務可持續的前提下實行特殊優惠政策,在規模上有所傾斜、利率上體現優惠、收費上盡量減免、流程上更加簡便,實現讓利于農,保障各類農業主體貸款的可得性、低廉性和便利性。此外,在當前農產品價格下行的背景下,部分產業和企業遇到了一些困境。金融機構要著眼農業的大周期,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對涉農不良貸款的容忍度,對發展情況比較穩定、前景比較好的產業和企業,盡量不停貸不抽貸,幫助企業度過難關。
(四)加強風險防范
風險和創新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我們講金融業要大力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大政策優惠力度,但都需要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進行。因為金融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了可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用得不好也可能給農業經營者造成損失,還影響到農村金融穩定。因此,要注意加強風險管理,確保好事辦好。要把好信貸準入關,根據農業經營者的需求特征、財務實力、生產周期、抗風險能力和產業前景進行貸前綜合調查與研判,實事求是地提供信貸支持,避免讓農業經營者超出自身還款能力過度借貸,特別是對新產業新業態要注意防止一哄而起、重復建設。要強化貸后管理,嚴格防范信貸運作過程中的操作風險,確保信貸資金真正用在農業上,防止被擠占和挪用。
五、相關政策建議
良好的外部環境是金融業服務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催化酶”和“助推劑”。要著力完善農村金融相關政策,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為金融服務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是健全財稅和貨幣支持政策。當前,涉農金融機構普遍面臨資金成本走高、利差收窄、稅費負擔較重等問題,不利于提高服務水平。要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研究加大獎勵力度。延長小額貸款利息免稅政策,提高免征小額貸款稅的起征點,提高涉農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計提比例,降低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的稅收負擔。在存款準備金率、支農再貸款、再貼現、PSL、“三農”債券、綠色債券等方面對涉農金融機構實行特殊優惠,保障資金規模、降低資金成本。
二是強化差異化監管制度。要建立健全差異化的監管制度,為專注農業和農村的金融機構“撐腰”。監管部門要加快構建支農服務目標、方法和責任監管體系,并將支農服務功能監管評價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評級、市場準入等有效對接,形成金融機構支農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差異化監管措施,鼓勵金融機構適度放寬涉農不良貸款容忍度;監管部門靈活掌握監管尺度,引導金融機構區別對待暫時面臨困難的各類農業主體。
三是完善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農業經營主體有效抵押擔保物不足和農村金融機構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是農村金融供需失衡的重要因素。要有效發揮政府作用,以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和擔?;馂樽ナ郑晟骑L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偨Y推廣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的經驗做法,推進向市縣延伸,形成較為健全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借鑒福建沙縣等地的經驗,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合作性村級融資擔?;?,重點解決農戶的資金需求。借鑒東北地區玉米收儲信用保證金的做法,鼓勵地方政府出資或聯合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出資,建立共同擔保基金、風險補償基金,提高風險分擔和補償能力。
四是加強農村金融基礎建設。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農村金融發展的突出短板。支持金融機構向農村和偏遠地區延伸,對金融機構布放ATM、轉賬電話、POS機等設備給予一定補貼,降低服務成本。進一步完善農村支付結算體系,對金融機構設立農村網點、服務點進行優先審批,對農村地區跨行、跨區域的轉賬、匯款、結算等業務實行手續費減免政策,緩解農村地區金融服務難、服務貴的問題。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建立區域性的農村產權交易流轉平臺,完善相關產權確權登記、評估、交易流轉以及法律、會計等相關服務,建立有效的處置機制,為金融機構開展農村產權抵押貸款創造條件。大力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擴大信息采集覆蓋面,有效實現數據共享,加快建設較為完備的農村征信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在貸款額度、還款方式、利率定價等方面對守信農戶給予適當優惠,增強農民誠信意識,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汪洋,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J].求是,2017(6):3-6
2.杜鷹,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當務之急[N].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9月9日
3.馬曉河,新時期我國需要新的糧食安全制度安排[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6(3):76-80
作者簡介:趙海,經濟學博士,先后就職于農業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現任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研究室研究三處副處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和農村金融。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