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到農村游走的人會注意到一個新的變化,那就是農民等、靠、要思想越來越嚴重:村里的路壞了,溝、塘、渠出現問題了,原來老一輩農村人都是靠自己來解決,但現在不少農民第一時間卻不是主動去修補,而是要等著上級部門撥錢來解決,甚至種什么作物、養殖多少等也要看政府給的補貼多少來下單。過去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丟掉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很大變化,以前農民那種淳樸、老實的形象已經不再,部分農民講權利不講義務,講索取不講奉獻,甚至唯利是圖,歪風邪氣蔓延。
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并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我國惠農政策一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 十多年前,我國農村的建設基本靠農民自己解決,比如農田水利要靠農民集體勞動、靠“兩工”(義務工、積累工),農村教育也主要靠向農民集資,甚至村干部的工資也主要靠向農民征收農業稅。而近年來,不但政府向農民免了農業稅,每年還有數以千億甚至萬億的各類型資金投向農村,這種單向的投入某種程度上也催生了農民“村莊的事情需要上級部門撥錢解決”的思維,使其主觀能動性減少了許多。
另一個現象是近期不少農民爭當貧困戶,而且越來越普遍與嚴重。甚至有人認為“國家的不拿白不拿”,不愿脫、不想脫、隱瞞收入,爭著建檔立卡當貧困戶,沒有被列為貧困戶的一些人到處上訪告狀,以窮為榮。目前我國的貧困標準主要以收入來衡量,如果農民被列為貧困戶,則每年可以從政府多獲得收入。誰的收入低誰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會導致部分農民哭窮喊窮,渴望上級部門更多的補助。 扶貧在某些地區已經變味,越扶越貧,越扶越扶不起來,甚至有人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把爭當貧困戶、低保戶當成一種榮耀。
等、靠、要思想會嚴重制約我國農村的發展,使農村難以產生發展動力與活力,不利于脫貧致富。必須加大對“等、靠、要”的治理力度,不讓懶惰思想嚴重滋生。
其一是選擇自強自立的優秀農民當村莊帶頭人,起模范帶頭作用。 村莊帶頭人對村莊的發展非常重要,在村莊帶頭人的選拔上要重點選擇那些自力更生的村民,而讓那些等靠要者下臺,只有這樣才能弘揚正氣,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其二要在農村開展“扶志工程”。等、靠、要思想是我國農村最大的貧困,應開展“扶志”工程,加大宣傳教育,解決部分農民“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思想,從“要我富”徹底轉變成“我要富”。我國一些基層已出現不少好做法,比如通過村民小組會議等形式,推薦本村“致富之星”“脫貧之星”“幫扶之星”,用身邊的先進典型激勵引導貧困戶轉變等靠要思想,樹立自強自立脫貧致富的信心。
其三是設計好制度,以破解等靠要思想。個別貧困戶存在不思進取、缺乏自我發展動力,僅通過教育宣講效果不明顯,單靠思想教育等軟性措施難以收到實效。只有建立起切實有效的激勵性制度,才能真正激發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志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基層扶貧不能大包大攬,應更多采取“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激勵型制度,不能一刀切地“誰窮獎誰”。只有實現“有付出才有收獲”,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才有希望。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環球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