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一方面,這一思想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隱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在邏輯,給我們提出了“轉換路徑”這一重大命題。
人類社會在處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上,常常會出現兩種偏差,一種是為了獲得短期或局部利益而損害生態環境;另一種是守著良好生態環境卻處于貧窮的狀態。當前,在踐行“兩山”思想過程中,第一種情況已經逐漸受制,人們開始習慣于選擇整體和長遠的利益;但絕大部分地區,山水自然生態環境有的本來就不錯,有的通過治理也恢復得不錯,呈現著“綠水青山”處處可見的景象,這些“綠水青山”卻大多還沒有成為“金山銀山”。這表明,要實現“兩山”之間的轉換,必須在實現路徑上有所突破。
要完善“綠水青山”保護機制。要不斷提高政府對“綠水青山”保護的補償水平,同時要鼓勵民眾參與“綠水青山”的保護,這是“綠水青山”成為公共生態品和“金山銀山”的基本前提。近年來,我國對生態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強,但補償水平相對于眾多的被補償者而言,仍然不是很高,不足以對生態保護者提供足夠的激勵。單純依靠這一機制和路徑,不僅難以使“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而且還難于確?!熬G水青山”的可持續性,必須建立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多元化的生態保護與補償機制。
要鎖定主攻的產業。一種是與“綠水青山”共生共存的產業,如林下經濟、休閑旅游、生態養生等產業的發展,這些內生于“綠水青山”的產業,只要規劃合理,規模適度,技術得當,營運得法,是“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動力。這種產業我們可以稱其為內生性產業。第二種是外延式產業,由“綠水青山”派生、延伸而來,或與“綠水青山”相配套。如相關的基礎設施、服務業、物流業、地產業、金融業和綠色產業等。這些產業與支撐體系的合理布局與發展,既能促進“綠水青山”內生性產業的發展,又能產生“綠水青山”對相關區域的輻射效應。換言之,“兩山”轉換需要拓寬視野,既要立足“綠水青山”,又要跳出“綠水青山”,使“綠水青山”產生更廣泛的“金山銀山”效應。
要創新體制和機制。這里涉及“綠水青山”的產權制度、維護制度、交易制度和規制制度的建構。就“綠水青山”的產權制度而言,確權頒證是前提,市場交易是產權的實現途徑,這方面的制度安排已在林權和地權方面展開。許多自然生態資源,如流域性或區域性水資源,森林與山地資源、碳匯資源、區域性氣候資源等,大多具有公共性或區域公共性特點,難以確權到個人或戶,但可以考慮確權到社區,或者相應的地方組織和組織聯盟。實際上,無論是保護“綠水青山”,還是發展“綠水青山”內生性產業和外延式產業,都離不開相應的產權制度安排,不然,不僅“綠水青山”難以成為“金山銀山”,而且更難以成為開放、協調和共享的“金山銀山”。因此,必須在確權的基礎上,建立與“綠水青山”各類產權相匹配的交易制度,推進林權、水權、碳匯權以及森林覆蓋配額權、生態標簽和原產地使用權等的市場交易。此外,還應建立規制產權主體行為的制度,避免“綠水青山”產權主體被侵害或者產權被濫用。
要探索“兩山”轉換的模式。“三產融合”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必然結果,也是“兩山”轉換進程中必須加以重點關注的新業態和新模式之所在。我們要用產業融合、產村融合、產城融合和功能多樣的運營理念,依托“綠水青山”資源本底,做大、做強、做優“綠水青山”經濟。要轉換“綠水青山”營銷思路,打造“綠水青山”產地市場,變產地為銷地,提高“綠水青山”原產地附加值。因為與“綠水青山”密切相關的休閑農業、文創農業、觀光農業、養生農業、體驗農業等,只有在產地才能獲得消費者更高的認知度和認可度,因而產地價值一定比非產地價值高。
總之,只有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大膽創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現路徑,才能使更多的自然生態成為“綠水青山”,更多的“綠水青山”成為取之不竭、開放共享的“金山銀山”。
作者系浙江省咨詢委首席專家、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7年09月09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