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協調環境和發展的關系是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始終要面對的根本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單純的發展主義只強調發展而忽略了環境對發展的制約作用,單純的環境主義只強調環境而忽略了發展對環境的支撐作用。前者難以保證發展的可持續性,后者難以保證在消滅貧窮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公正。二者都不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生態文明要求和中國基本國情,更不符合人民群眾的期待。那么,如何揚棄二者,創造性地走出一條統籌環境和發展的新路呢?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在科學總結古今中外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里,綠水青山是指環境即環境保護,是生態價值、自然資本、生態效益等等生態范疇的總稱,追求的是綠色化或生態化;金山銀山是指發展即經濟發展,是經濟價值、貨幣資本、經濟效益等等經濟范疇的總稱,追求的是現代化。因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超越了單純的發展主義和單純的環境主義,表明可以實現環境和發展、綠色化和現代化的統一,表明能夠實現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自然資本和貨幣資本、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表明最終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根據中國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非水火不容,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么,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搞好環境保護也可以拉動經濟發展。福建省長汀縣的水土流失治理,浙江省安吉縣的礦山生態恢復,就是這方面的成功案例。顯然,進行產業的生態抉擇,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實途徑。這就是要根據生態經濟規律,做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個方面的工作,形成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
一方面,要實現產業的生態化即綠色化。產業結構不合理,是造成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能源低碳、生態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促進三個產業門類的生態化。例如,圍繞節約資源的要求,中國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和節水服務業。在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方面,中國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占全球總量的24%,新增裝機占全球增量的42%。中國是世界節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國。
另一方面,要實現生態的產業化。這就是要把自然方面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力求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創造出適宜的經濟價值,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無論是在生態環境優良的地方,還是在生態環境惡劣的地方,都可以進行這樣的產業抉擇。例如,在中國北方的沙漠地區,通過種植沙棘,不僅可以產生防風固沙這樣的生態效益,而且能夠通過開發沙棘產品實現相應的經濟效益。再如,沙漠旅游可以利用沙漠資源為當地貧困人口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收入。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態優勢直接就是經濟優勢。當然,在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也要注意生態效益。轉化和開發都面臨著生態閾值。
在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統一的過程中,關鍵是要將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第三產業作為生態文明產業結構的基礎和核心。在農業方面,要繼承中國古代“桑基魚塘”等有機農業的優秀傳統,有效防范西方“石油農業”的弊端,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以系統工程的方式,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生態農業,走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此基礎上,要大力發展城市觀光農業或休閑農業。在工業方面,要將西式工業化和中式工業化、傳統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區別開來,在堅持綠色化的前提下,借鑒“工業4.0”經驗,利用“互聯網+工業化”的方式,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條件有保障、人力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不能盲目反對和超越工業化。作為現代化基礎和核心的工業化,依然是決定綜合國力的基礎性的關鍵性的力量。因此,中國工業化必須將工業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統一起來。在第三產業方面,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生態旅游等產業。
同時,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延伸到統籌城鄉和區域的協調發展上,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城鄉關系方面,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不是到處都辦工業,而必須根據各地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閾值,科學確定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應當是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在農業中,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副則副,宜漁則漁。什么都不宜的,就要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就要實行退耕還湖、退耕還水。在區域關系上,宜開發則開發,宜保護則保護,宜修復則修復,宜禁止則禁止。什么都不宜的,就要實行“撂荒”,就要實行生態移民。
此外,習近平主席指出,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承認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將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納入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是實現環境和發展統一的價值原點和支點。由此來看,將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需要確定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問題。否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過程,就會變成對自然和對人民的雙重掠奪過程。
總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向世人宣示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格局的雄心壯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2017-08-1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