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之一,也是人類的共同使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了國際減貧事業中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民族團結、邊疆鞏固、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155美元,屬于低收入國家,84%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2002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100美元,超過1045美元的門檻,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到2010年中國人均GDP達4240美元,超過4126美元的標準,成為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
在減貧事業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有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5.7%,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頂層規劃出臺系列重大舉措
貧困的消除有賴于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我國以務實、漸進的雙軌制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取得了連續38年年均9.6%的高速增長,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為消除貧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針對貧困地區和人群,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扶貧開發事業,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根據基本國情,立足貧困現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后實施《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中長期扶貧規劃,我國貧困人口大量減少,貧困地區面貌顯著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扶貧開發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高度,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
2015年底,中國提出“十三五”(2016-2020年)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對全力實施脫貧攻堅總體目標作出戰略部署。為實現上述目標,根據2014年底貧困人口統計數據,分別制定了不同的脫貧方案。
第一,通過產業扶持,幫助有勞動能力和生產技能的3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二,通過轉移就業,幫助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三,通過易地搬遷,幫助“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約1000萬貧困人口脫貧。第四,通過全部納入低保覆蓋范圍,實現社保政策兜底脫貧。
二是努力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繼續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
加大中央財政對貧困地區通信設施建設的支持,扎實推進貧困村信息化工作,有效提升農村及貧困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水平;加大貧困地區水利建設力度;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大對貧困地區,特別是西藏、新疆及四川、云南、青海、甘肅四省藏區等西部偏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電力建設的投資支持力度,大幅提升貧困地區的供電能力和電力普遍服務水平;加快貧困地區交通建設速度,實施交通扶貧脫貧“雙百”工程;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
三是不斷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財政扶貧政策體系。積極創新財政扶貧體制機制,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發揮財政投入的杠桿作用,通過市場化機制撬動金融資本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四是創新發展金融扶貧方式。精準對接脫貧攻堅融資需求與貧困地區發展規劃,滿足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就學的金融需求。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信貸產品,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大力推進貧困地區普惠金融發展,完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推進支付服務進村入戶。完善精準扶貧金融支持保障措施,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優惠的利率,發揮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配置。探索保險扶貧的路徑。
五是完善扶貧開發用地政策。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充分考慮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需要,統籌安排建設用地規模、結構和布局,優先安排脫貧攻堅用地。出臺更加靈活的國土資源管理政策。按照應保盡保要求,加大對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地區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支持,符合條件的節余指標可在省域范圍內流轉使用。
增減掛鉤收益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及時全部返還貧困地區。對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利用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發展休閑農業,建設用地指標給予傾斜。
六是鼓勵廣大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公民個人廣泛參與扶貧。2014年,國家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在扶貧日前后組織開展系列活動,以募集資金。啟動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建設社會扶貧網,著力打造社會扶貧參與平臺。
七是健全完善扶貧工作機制。實行中央統籌、省(區、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領導責任制,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將脫貧攻堅任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貧困縣黨政領導的重要指標。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察制度,實施省市縣鄉村逐級督察問責機制,對落實不力的部門和地區嚴格追責。
建立貧困退出機制,制定嚴格、規范、透明的貧困退出標準、程序和核查辦法,貧困村、貧困縣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中部地區下降到2%以下、西部地區下降到3%以下才能退出。
八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中對新時期扶貧工作新挑戰的積極應對和正確指引,是中國政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關于貧困治理的指導性思想。
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旨在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易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支持和鼓勵全社會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扶貧。
走出中國特色扶貧開發路
在長期實踐中,中國不斷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成功走出了一條以經濟發展為帶動力量、以開發扶貧為根本途徑,政府主導、社會幫扶與農民主體作用相結合,普惠性政策與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貧開發與社會保障相銜接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一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農村實際、掌握貧困實情、分析致貧原因、凸顯脫貧需求、講求脫貧實效,切實解決貧困地區迫切需要、貧困群眾熱切期盼的問題。
二是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通過“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三是堅持加快發展經濟,扎實推進減貧事業。將減貧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內容,以發展經濟促進減貧,發揮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作用。
四是因地制宜,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立足貧困地區的資源稟賦狀況、市場機遇與潛力、人文旅游等優勢,因地制宜找準脫貧出路。
五是堅持多種形式減貧,注重提高實際效果。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注重扶貧先扶智,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結合,在加大對農村、農業、農民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對貧困人口實施特惠政策。
六是分類施策,重在精準。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基本方略,分類施策,重在精準,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黨的十九大即將召開,我國扶貧開發事業必將迎來新的更大發展。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將越來越寬廣,中國的減貧事業將更加輝煌,中國人民必將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觀察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