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農業由大向強邁進,不僅是其自身成長發展的內在規律,也是建設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勢農業的必然要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中國農業的新起點、新方位、新目標、新要求。要在深刻認識和把握中國農業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著眼于產業興旺的目標要求,以大視野、大思路培育大產業,加快構建中國農業大格局,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加快構建中國農業大格局,根本途徑是做好頂層設計,加強制度創新和制度供給,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在充分把握基本國情和農情的前提下,創新中國特色農業發展路徑。
宏觀調控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提供了一條中間道路,事實上,中國農業幾十年來不斷成功的奧秘,關鍵就在于實現了政府對農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指導,以及以市場為主的資源配置方式的完美結合。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國農業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要繼續創新和完善中國特色宏觀調控制度。一方面,通過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基礎設施、價格保護、金融保險、收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撬動各種資源要素投入農業,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產業成長規律,充分釋放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化、綠色化為導向引領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農村土地制度。如果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著眼于解決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問題,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解決的是農業生產效率問題,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土地資源配置效率,使土地經營權通過市場化配置方式,讓有能力的人種更多的地。以“三權”分置為統領的中國特色農村土地制度,為滿足農民集體、承包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等各相關方的土地權利訴求提供了一個具體實用并富有彈性的制度設計,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中國特色土地制度改革路徑。特別是二輪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規定,為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服務型規模經營提供了制度前提。堅持既定道路,不斷豐富和完善實現形式。我國一定能在全球范圍,特別是東亞地區創新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范式。
農業經營制度。構建中國農業大格局,要堅持開放原則,促進農業經營體系向分層化、規模化、專業化、協同化、企業化和全球化方向發展。一是堅持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充分認識到普通農戶仍是中國農業生產經營的重要基礎,并在數量上占據主導地位的基本國情,以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為基本取向,著力增強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普通農戶的能力,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二是堅持多元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有各自的適應性和發展空間,不應有優劣之分。要根據各地實際和不同農產品生產特點,讓農民自主選擇,不搞一個模式、一個標準。要健全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發展家庭農場聯盟、合作社聯社、產業化聯合體等方式,引導各類主體相互融合、良性互動、協同發展。三是堅持市場導向。賦予新型經營主體平等市場主體地位,支持其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壯大,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防止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依賴,規避日本、韓國農業經營模式的內生缺陷。
人才支撐制度。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農民標準,抑或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要求,都從制度層面為培養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精英意識、企業家情懷的農業從業人才隊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以避免農村老齡化和農業后繼無人現象。要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人才支撐。注重從傳統農民、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農村高校畢業生中就近培育一批熱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支持他們創業創新,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利用新理念新模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作者系農業部經管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營管理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